《白虎通·德論》載:“謂之燧人,鉆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
《三墳》載:“燧人氏教人炮食,鉆木取火,有傳教之臺,有結繩之政。”《古史考》載:“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曰燧人。”
宋代羅泌《路史》載:“上古之人,茹毛而絃血食,果蔬蟲魚,膻腐餿漫,內傷榮衛,殞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勝,以燔黍捭豚,然后人無腥臊之疾。人民益伙,羽皮之茹有不給于寒,乃誨之蘇冬而煬之,使人得遂其性,號燧人氏,或曰燧人。”
燧人氏與睢陽區有何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華夏紐帶工程組委會專家委員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說:“燧人氏以‘風’為姓,確定了人倫,確定了氏族。以‘風’命族姓,以‘氏’命族的分支,命族所居住的地方,以族稱來命名山川百物。‘氏’指山根、山底,因為古人要生活在依山傍水的臺壩,要按照風向建造水面環繞的方澤壇,又名辟雍壇,來觀察天象。現在的商丘古城是典型的‘辟雍’城。‘辟’是觀天象的地方,‘雍’字里的‘玄’是指玄女燧人氏,‘隹’是玄女的玄鳥族圖騰。”由此可知,現在的睢陽古城,是沿用了燧人氏時代在商丘觀天象時建立的辟雍壇而建造的古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文生先生在《火·燧人·商丘》一文中說:“‘燧人上觀辰星’,但燧人上觀辰星與地上對應的是什么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說:‘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宋,大辰之虛也……皆火房也’。古人將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州郡相對應,宋國是大辰之虛,大辰即大火,當時的宋國即今天的睢陽區(中美聯合考古隊曾在睢陽區找到了宋國的都城),燧人上觀辰星,辰星與睢陽區對應,可見燧人與睢陽區是有聯系的。”
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說:“商丘這個地方位于北緯34°23′到34°24′之間,這個是古代的天臍線,這就決定了這個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地理優勢。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湯谷陽谷建立了中華第一都。”睢陽因位于睢水之南而得名,所以,“睢陽是燧人氏在東方的發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國’都邑之一”。
睢陽區的歷史遺存為上述觀點提供了有力佐證。
《明一統志歸德府舊志》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商丘縣志》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相傳為燧人氏葬處。俗云土色皆白,今殊不然。”又據《商丘縣志》載:“閼伯臺在城西南三里。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由此可以看出,燧皇陵在睢陽區。
閼伯臺現存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殘牌一通,碑文由虞城縣儒學增廣生員王思撰文并書寫,是為“郡東宋家集居民進香”而立的碑。內容記有:“閼伯封于商,業主辰,今在歸德城西南隅,其西燧人氏之墓也,其東雷將軍之臨堞處也,閼伯臺巋然之中……”在清朝人看來,燧皇陵也在睢陽區。
上世紀6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來到原商丘縣考察,拍攝“燧人氏陵”照片一張,證實了燧皇陵的存在。
睢陽人基于對火的崇拜,一直保存敬火、崇火、愛火的習俗,沿襲千年,至今未變。因為敬火、崇火、愛火,睢陽人在用火時非常講究,對火,絕不容許玷污、褻瀆。做飯的爐灶、燒香的香爐都看得非常尊貴,任何人不能隨意跨越,就是燒火做飯的干柴,都要順著放整齊,燒時先從柴的一端燒起,不允許亂燒亂燃。
訪風探俗:
拜火崇火在睢陽盛行
在睢陽區,火神臺廟會是民間最具代表的拜火崇火風俗,廟會之源是火神閼伯的祭祀儀式。
閼伯是帝嚳高辛氏之子,曾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封于商。他司火、祭火,終日操勞,不但發明了“篝火法”,有效保存了火種,還教人們用火取暖、照明、做飯、制陶、冶煉、鑄銅等。他去世后,人們就把他葬在其生前觀星、祀火的高臺上,并在閼伯的觀星、管火臺上建廟祭祀,把閼伯稱為火神,把這座土臺稱作“閼伯臺”、“火神臺”、“火星臺”、“商丘”,數千年來,睢陽區一帶民眾把閼伯當作神來供奉,并逐步發展成一種民俗——“朝臺”。
據傳說,農歷正月初七是閼伯的生日,恰逢農歷春節期間。每年此時,火神臺都要舉行盛大的“朝臺”活動。周邊數百里的民眾也來到這里拜祭閼伯,人流絡繹不絕,香火晝夜不息,游客多達數十萬,閼伯臺也成為商丘歷史上最優秀、規模最大的廟會場所。
按照傳統的習俗,如今睢陽區每年都要組織兩次大型的祭祀火神閼伯活動。第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七,這天是閼伯生日,會期一個月。第二次是農歷六月二十三,這天是閼伯忌日,會期是10天。每年的古廟會上,舞火龍、耍火獅、跳火圈、吞火吐火、取火種、續香火、燒雞蛋、烤食品、祭火神、祀火星、放煙火、賽花燈、玩鐵花、賽火把等民俗活動,就是睢陽區及周邊地區的民眾崇火、敬火、愛火、祭火的火文化習俗的展現。像這樣規模大、影響廣的祭祀活動,在中國民俗活動中比較罕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睢陽人在火神臺的朝臺大會由原來單一的祭拜火神,逐漸演變為以商貿經營和游樂休閑為主的大型民間活動,也是流傳到今天依然紅火的原因。特別是每年春節的古廟會,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為期一月有余,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方圓數百里之內的民眾、商家、民間藝人都紛紛擁來臺前,祭拜火神,聽戲賞曲。大家對朝臺都十分認真和虔誠,朝臺時各帶團隊,敲鑼打鼓,吹彈揮舞,焚香祭拜,既熱鬧非凡,又肅然有序。
除了火神臺廟會,睢陽區與火有關的民間習俗還很多。
“取新火”儀式和添新土的習俗。古時候,每當春節來臨之際,燧皇陵一帶的村民就有到陵前舉行“取新火”拜火儀式和“添新土”的習俗。“取新火”儀式是由族長或族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帶領專人到各家各戶,將舊火全部熄滅,以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全部結束,并向每戶收取一些舊灰、食鹽、糧食及其他食品,送到燧皇陵。在燧皇陵前,由祭司殺雞酹酒,祭拜火祖,再把雞血和所有的舊火灰帶到陵后深埋,以示送走所有的災難、不祥。然后,用古老的鉆木取火方法取出新火,作為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起點。各家各戶都拿火種到陵前接燃新火,引火回家,以示引來吉祥。為慶祝取回新火,各家各戶都要獻上祭禮,祭拜火祖。“添新土”即:當地老百姓一直把燧皇陵親切地稱為“老爺墳”。朝拜火祖燧人氏之前先從家中用衣襟、手帕兜一包黃土,撒到“老爺墳”上,算是給火祖燧人氏添墳掃墓、燒香磕頭,答謝敬拜,以盼火祖燧人氏保佑全家一年平安。
鉆木取火的習俗。當地的人用腳踩住一根長條木板,雙手夾住一根木頭鉆火桿,讓其頭部對準長條木板上的凹處,雙手用力來回搓轉鉆火桿,當鉆火桿的頭部與長條木板凹穴處冒煙起火時用艾絨點燃即可,也可以以此引燃草絨或黃銅紙(草紙)卷成的黃色紙卷。用火塘保存火種,火塘一般放置在堂屋中央或屋門兩側。火塘上有一鐵制盆狀容器,上面長年保存火種。火塘隨時可以點燃火種用,如抽煙等。火塘還有取暖、照明作用,做飯時加入柴草木料,火勢很旺。平時用火灰蓋住,暗火保存火種。如果需要攜帶火種外出,就用火媒子,也即火捻子、火紙卷或黃銅紙卷成的黃色紙卷引燃一端,讓火種可以較長時間不滅,同時方便攜帶。
“賽火把”和“玩鐵花”的習俗。 “賽火把”即是用家庭廢棄的舊箅子,在里邊卷上麥秸,年輕人成群結隊跑到野外,一齊點燃玩耍,鄰村的人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村的火把多,玩的時間長。而“玩鐵花”更有意思,更好看,就是用套牲口的鐵籠嘴,里邊放上木炭、裹挾碎鐵屑,用木棍或鋼叉挑起來,由幾名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士輪番搖動,甩出去的燒紅的鐵屑碰觸到地上或事先放好的樹枝上,就幻化出一簇簇、一團團、一朵朵漂亮的火花,每當此時,全村的男女老幼都會興致勃勃地圍觀,其樂無窮。
睢陽人基于對火的崇拜,一直保存敬火、崇火、愛火的習俗,沿襲千年,至今未變。因為敬火、崇火、愛火,睢陽人在用火時非常講究,對火,絕不容許玷污、褻瀆。做飯的爐灶、燒香的香爐都看得非常尊貴,任何人不能隨意跨越,就是燒火做飯的干柴,都要順著放整齊,燒時先從柴的一端燒起,不允許亂燒亂燃。用過的火熄滅時,不能打散火堆,不能用唾液滅火,更不能用臟水潑滅火,這些做法被睢陽人認為是對火祖燧人氏的不敬和冒犯。
“華夏文明之火”與在南京采集的“科技進步之火”,在北京采集的“中華復興之火”,匯聚成熊熊燃燒的十運會火炬,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廣泛傳遞。同時也把睢陽的火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使古老文明與現代科學成功對接。
上下努力:
火之故鄉在睢陽定格
火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發展的始祖和淵源。睢陽區委、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積極建設燧皇陵景區,借助各種活動,打響火文化品牌,為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2年,原商丘縣委、縣政府曾對燧皇陵進行重修。2004年春,睢陽區委、區政府對燧皇陵再次進行大修,擴建了陵園,重修了陵冢和神道,增建了五拱石雕牌坊、儀門和闕門等,新修建了火文化廣場,綠化土地百余畝,并栽植翠柏數百株。在陵冢四周的漢白玉護欄間,18幅精美的詩配圖石刻浮雕記述了自遠古至今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的重大文化事項,解讀了博大精深的火文化精髓。五拱石雕牌坊上鐫刻著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張文彬先生所書的“燧皇陵”題字。陵園規模宏大,建筑之雄偉,氣勢之磅礴,景色之幽雅,堪稱空前。它與閼伯臺一起組成燧皇陵火文化景區。2005年12月,燧皇陵火文化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2007年5月,燧皇陵火文化景區的火神祭祀被河南省文化廳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于睢陽區是中華文明圣火之源,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河南省的一些重大經濟、政治、社會活動的慶典都把點火、采火啟動儀式選在燧皇陵火文化景區。早在1992年,原商丘縣就在火神臺成功舉辦國際旅游觀光年“黃河之旅”首游式取火儀式。當年9月,河南省第七屆運動會取火儀式也在這里舉行。2000年,“黃河杯”申奧點火儀式在火神臺舉行。2003年12月,“誠信河南”經濟論壇的“信用河南圣火”在火神臺點燃。最讓睢陽區80萬人民難忘的是2005年7月15日,就在這天,全國十運會“華夏文明之火”火種采集儀式在燧皇陵前的火文化廣場成功舉行。一群用樹葉遮體的燧人氏后裔再現遠古時期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情景。“華夏文明之火”與在南京采集的“科技進步之火”,在北京采集的“中華復興之火”,匯聚成熊熊燃燒的十運會火炬,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廣泛傳遞。同時也把睢陽的火文化傳播到全國各地,使古老文明與現代科學成功對接。
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護火文化,從1987年起,原商丘縣就成立了火文化研究會,由當地文化界知名人士組成,從事火文化現象的研究。研究會從成立之日起,就從火文化的起源、民俗、內涵、現存建筑、年代考證、歷史沿革、民間故事傳說、社會影響、專家評價和商丘人對崇火、尊火、拜火、祭火的習俗與傳統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006年4月,睢陽區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火文化研究會,通過了章程。與會的33位專家、學者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從人類生活、制陶、冶煉、軍事、科技等方面探討了燧人氏對人類的貢獻,充分肯定了商丘在傳承、弘揚、發展火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隨著火文化品牌的打響,睢陽區迫切需要一種權威聲音為火文化之鄉定位,于是,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被列入重要議事日程。2007年,申報正式啟動。區委書記劉沛明確要求:“睢陽區必須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必須成功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睢陽區委、區政府成立了由區長楊繼民任組長的申報領導組,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為撰寫申報材料,睢陽區文聯有關工作人員三上北京、兩上鄭州,多方查閱資料,懇請專家修改指正,9易其稿,最終形成《睢陽區關于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和成立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的報告》,并及時上報給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2008年5月13日,省民協二位專家在聽取睢陽區申報工作匯報后,充分肯定了睢陽區為火文化事業所做的工作。2008年6月25日,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以豫民協字[2008]10號文正式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起草了關于命名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為“中國火文化之鄉”并成立“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的請示。2008年8月30日,中國民協、省民協的領導和專家一行8人,對睢陽區人民政府申報“中國火文化之鄉”并成立“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進行了實地檢查和驗收。今年1月2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下發《關于同意命名商丘市睢陽區為“中國火文化之鄉”并建立“中國火文化研究中心”的決定》,這是全國第24個文化之鄉,這也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國唯一被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之鄉。
睢陽區被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后,其材料將編入《中國民間文化之鄉·河南》手冊,向全國宣傳、推介睢陽區的人文、歷史、名勝、物產等內容,屆時,睢陽區作為火文化的發源地將享譽全國,這對于睢陽區進一步提高整體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整體形象和競爭力,打響文化品牌,加強學術交流,促進相關產業尤其是旅游產業的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目前,睢陽區委、區政府正抓住被命名為中國火文化之鄉這一機遇,積極進行籌劃規劃,進一步研究火文化,發掘火文化,宣傳火文化,促進睢陽區文化資源原產地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做大做強火文化品牌。透過這些,我們已經看到,曾經讓祖先告別茹毛飲血生活的華夏文明之火正在指引睢陽區80萬人民邁向新的輝煌。(圖片由本報記者 劉忠攝)(選題策劃:郭文劍 本報記者 孫凱 實習生 張諾媛)【原標題:火,在這里找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