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一座書院開啟一代興學風"系列二 范仲淹兩進應天書院各不同

2013/8/1 15:48:30 點擊數: 【字體:




應天書院鼻祖戚同文像
 

  應天書院的歷史可用四個輝煌代替:第一次輝煌--七榜五十六,也就是每年考上八個進士,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次輝煌--御賜院額;第三次輝煌--范仲淹主持書院;第四次輝煌--由民辦書院進入國子監。

  但客觀而言,應天書院能夠名噪一時,與范仲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范仲淹曾先后兩次到應天書院,但兩次的身份大不相同:公元1011年,范仲淹進應天書院是以學生的身份。其時,他刻苦至極,'五年未曾解衣就枕',嘗言'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商丘市睢陽區文聯主席張學勇先生說,“從公元1011年到1015年,范仲淹在應天書院學習5年,這5年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基礎。”

  而范仲淹第二次到應天書院是公元1026年,這一年他因喪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應天書院,直至1028年底。范仲淹“日于府學之中,觀書肆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學恭謹,以身先之,由此四方從學者輻輳。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金人南下。趙構建南宋于應天府,不久遷往臨安(今杭州),書院遂毀于兵火,久廢近250年。元初雖建有歸德府學和文廟,規模大減。

  其后,應天書院屢建屢廢,名稱也不斷更改,直到公元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知府鄭三俊重建“范文正公講院”于府學東,才又開始培養出大批人才。

  范文正公講院位于河南商丘,又名文正書院。因范仲淹曾掌教應天府學,后人為紀念其講學育士之功,故名范文正公講院。明代中后期睢陽沒于黃河,城址北遷,原講院故址已無存。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侯方域撰有《重修書院碑記》。順治十五年,符應琦重建講堂,集諸士而課之。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知府閔子奇又修書院,請來名師執教,“下帷講學,有醇儒之風,學者翕然宗之”。康熙四十年改為郡義學,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改為歸德府中學。

  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興學校。8月,范文正公講院改為“歸德府學堂”,從此,“書院”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少年負氣離家求學,“故期十年登第迎親”

  實際上,說到應天書院,就不能不提到范仲淹。“作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范仲淹一生與商丘、與應天書院結下了不解之緣。”張學勇說,“他成長、成才、生活在商丘,長達八年之久。”

  張主席認為,范仲淹“先憂后樂”的思想孕育于應天府教育,范仲淹最著名的奏章《上執政書》也是他寫于應天府的最早、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先憂后樂”的政治典范之作。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祖塋蘇州,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二日生于徐州。父范墉,任徐州武寧軍節度掌書記,母謝氏。范仲淹兩歲而孤,母子回蘇州,貧無所依,母即改適平江推官朱文翰(山東鄒平縣人),范仲淹隨后改名朱說。朱文翰后遷官開封,母子遂返山東。從此,范仲淹受盡童年之苦。山東鄒平縣志有載:“(范仲淹)四歲,隨繼父北歸長山縣(今鄒平縣)河南村。年稍長,繼父讓其學習商賈技藝,皆不喜歡,唯愿讀書。因母改嫁,備受歧視。”

  青少年時期的范仲淹生活在山東鄒魯之鄉。在母親謝氏的直接影響和孔孟儒學思想的教育下,“少有大節”、“有志操”。后來,考入鄉舉,被人稱為“奇士”。由于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他學習非常刻苦。他在澧泉寺讀書三年,其間朱家敗落,不久朱文翰辭世而去,謝氏從此承擔了全部家庭負擔。《家錄》記載:“朱氏兄弟浪費不節,(范仲淹)數勸止之,朱兄弟不樂,曰:‘我自用朱氏錢,何予汝事?’公聞此疑駭,有告者曰:‘公乃姑蘇范氏子也,太夫人攜公適朱氏。’公感憤自立,決欲樹立門戶,佩琴劍徑趨南都(商丘)。謝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語之:‘故期十年,登第來迎親。’”

  范仲淹“徑趨南都”前的二十三年間,正是太宗、真宗當權的北宋盛世。官佃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科舉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青年人求讀進舉的積極性。

  到了商丘,擺在范仲淹面前的現實卻是斷絕了家庭供給,進入極度艱苦而漫長的求學生涯。他不得不“畫粥斷齏”,甚至連“糜粥”也不能相繼。《宋史·列傳》載:“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范文正公年譜》亦載:“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餤粥不充,日昃始食。”

  《家錄》中又載:“真宗謁太清宮,幸亳駕次南京,皆往觀之,獨公不出。或以問公,公曰:‘異日見之未晚。’留守有子,居學,見公食粥及不出觀駕,歸告其父,以公廚食饋公,既而悉已敗矣。留守子曰:‘大人聞公清苦,故遺以食物,而不下箸。得非以相勉為罪乎?’公謝曰:‘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之已久,今隨享盛饌,后日豈能吃此粥乎?’”

  歐陽修在《神道碑銘》中曾寫道:“(范仲淹)居五年,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于仁義。”“大通六經之旨”,道出了他博學精達的程度,還反映出了應天書院的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當時,戚同文之孫戚舜賓被曹誠請為書院主持,戚舜賓沿襲“真儒”戚同文的教學宗旨、內容和教法,因而戚同文的教育思想對范仲淹的影響就顯得很深。

  由于戚同文出身貧寒,學成不易,故極同情下層窮苦人。他以信義為立身之本,《宋史》本傳中載:同文純質,尚信義,人有喪者,力拯濟之;宗族閭里貧乏者,周給之;冬月多解衣裘與寒者;不積財,不營居室。或勸之,輒曰:“人生以有義為貴,焉用此為?”由是,深為鄉里推服。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諭以善道。他貧賤不屈、刻苦好學、教誨無倦的精神亦成為應天書院的學風和師風。范仲淹在這種環境中苦讀,很受師生愛戴,人稱“顏回轉世”。

  范仲淹兩歲而孤的身世與戚同文酷似,盡管戚已去世近三十年,但范仲淹仍以戚同文為楷模。范仲淹的學識、思想追求、道德品行都和戚同文驚人地相似:他一生“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一不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嘗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仲淹泛通六經”,“學者多從質問,為執經講解,亡所倦。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由此可見,范仲淹五年應天書院的苦讀生活,思想情操上均受戚同文之影響。這是形成他‘先天下之憂而憂’思想的感情基礎。”張學勇先生說。

  范仲淹在受戚同文思想影響的同時,在學業上又受商丘歷來哲學圣賢的影響,其中尤以老、莊、墨等哲學思想對他影響較大。

  另外,古商丘史上閼伯、微子、商湯、伊尹、惠施等人的賢德、政績也影響著范仲淹的成長。

  公元1012年,范仲淹提前參加御試未中,公元1015年,以禮部第一,中乙科九十七名,榮登“蔡齊”榜,受到真宗皇帝的禮待并賜御宴。范仲淹不但以優良成績,披紅戴花、騎馬游示開封京都,實現了“異日見之未晚”的宏愿,還提前五年實現了“故期十年登第迎親”的諾言,第一次告別了應天府,開始了他從政的仕途生涯。也就在這一年,朝中名相寇準被罷相,“造天書”的王欽若和陳堯叟提升宰相,國家政治進一步潛伏更大隱患。

  中年受邀主持書院學生“相繼登科而魁甲”

  范仲淹進士及第后,首任安徽廣德司理參軍三年,遂遷亳州集慶軍推官。在譙郡從事三年后,又遷西溪鹽倉,晉興化縣令、楚州糧料院共四年。雖官職僅為九品縣令,但他卻將其學到的堯舜之道、治國方略,皆盡其力地為百姓謀福,為國家盡忠。在廣德,他“日抱具獄與太守爭是非”,“貧止一馬,鬻馬而歸”。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在亳州任上復范姓,此時與楊日嚴“甚乎神交”,“獨棲難安”地為民興利。在西溪,他“敢議雄心萬里途”,立志為鹽民解除潮患,修復捍海堰堤,開辟了泰、海、楚、通四州、八郡十余縣一百八十里的水利工程,動員了四萬多民工并親自總役工程的進程(此工程至今仍是七百多里的永恒大堤——范公堤)。

  捍海堰堤工程未完,范仲淹復遷楚州糧料院,還未上任,突然傳來“母喪應天府”的噩耗。他不得不去官,守喪應天府。第二次長居應天府達三年之久。

  與范仲淹同榜進士應天府知府蔡齊,新任留守原樞密副使晏殊,均知范仲淹在應天府守喪。當晏殊見到應天書院缺少良師時,便邀聘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

  范仲淹在應天書院主教三年,也正是他在應天府為其母親守喪的三年。

  他一方面擔任主持,一方面任教“藝文”和“易經”兩門課。當時在任的著名“講書”(宋代教授稱“講書”)還有王洙和稽穎等人,他們博學多才,教學有志,授徒有方,成績卓著。山東泰山有學生孫復入學前,從山東來應天府向范仲淹求助,范仲淹解囊相助,贈錢一千緡。過了一年,他又來求助,范仲淹又贈一千。范仲淹看他不像乞客,問他為何年年來,“汲汲于道路而誤了學業”。孫復戚然動色說:“母老無以養活,若日得百錢,則甘旨足矣。”范仲淹說:“補子為學職,月可得三千,以供養。子能安于學乎?”孫復大喜,篤學不舍晝夜,行復修謹,范仲淹很喜歡他。又過了一年,范去睢陽,孫亦辭歸。后十年間,泰山下有孫先生以《春秋》教授學者,道德高邁,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孫秀才也。范仲淹感慨地說,貧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直乞討到老,這杰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了!

  當時的應天書院,在范仲淹主持下,成了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其教學規模和狀況,從當時范仲淹所寫的《南京書院題名記》中可見一斑:

  “……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粱園,歸與魯堂。章甫如星,縫掖如云;講議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詞為鋒,則浮云我決、良玉我切……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禮樂》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觀夫二十年間,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宜觀名列,以勸方來,登斯綴者,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抑又使天下庠序,視此而興,濟濟群髦,咸底于道。則皇家三五之風,步武可到,戚門之光,亦無窮已。”

  范仲淹在應天書院主持執教僅三年時間,卻為北宋興學樹立了光輝榜樣,“天下庠序,視此而興”其影響綿綿數代。

  也正因為范仲淹辦學成績卓著,此后,他便被召進京官任秘閣校理。(首席記者李紅軍通訊員孫綱文圖)【原標題:"一座書院開啟一代興學風"系列二 范仲淹兩進應天書院各不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8-09-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