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對著的,是綿延逶迤的城郭;背倚著的,是古老的城墻;周圍環繞著的,是清波蕩漾的水域。這便是應天書院的所在了。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應天書院有了一種特殊的氛圍:穿越城郭,是遠世的寧靜;回望古城墻,卻是現代都市的喧嘩,站立書院,市聲離得很近,卻又很遠,靜謐離得很遠,卻又很近。
這正是應天書院的特色之一。
北宋一代有四大書院,分別為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但四大書院中,應天書院卻有著自己獨到的地方:
一是另三家皆遠世而居,地處偏遠,只應天書院建于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或說都市邊緣,追求讀書的寧靜,卻也不排斥社會熱點,一切行為的初衷皆直指社會,所以在其時,人氣頗旺;二是另三家書院主要是因理學學術中心的定位而存在,而應天書院所從事的教育內容更廣泛、更具有現實性,視野更為開闊,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便捷地掌握濟世之道,得到朝廷的認可和器重;三是應天書院保留著濃厚的官辦特點,兩宋期間,只有應天書院得到了官方的整體承認,是四大書院中唯一被升入國子監的。
應天書院伴隨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對于北宋的政權鞏固、人才培養和教育普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一千年來的中華教育史上,其地位沒有能取而代之的。
宋史有“州郡置學始此”之載,“天下庠序(注: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視此而興”。有宋一代先后出資予以扶持,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應天知府李及上言:“本府書院,甚有學徒,自建都(指改名南京)以來,文物尤盛,欲望量于發解進士元額之外,乞添解三人。”明正言順地向上級伸手要待遇。仁宗景二年(公元1035年),官府又撥給學田十頃,充作學校經費。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朝廷又準許應天書院“置講授官一員”。這種由中央政府在人力、財力上的支持,是一般地方書院所不能得到的。到了元代,大書法家趙孟瞓更是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
明年(2009年)是宋真宗賜匾應天書院一千周年紀念日,應天書院再次為世人所關注,應天書院為何在當時的四大書院中唯一升為國子監?為什么被皇家所重視?日前,記者來到應天書院一探究竟。
文化商丘孕育應天書院
書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書院與藏書閣,相當于今天的高等學府與圖書館,是名流學者們的講經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向往之地。
中國的書院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稱作“精舍”或“精廬”。“書院”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史載,玄宗時政府設立集賢、麗正兩處書院,但那時的書院任務還相當單純,主要承擔著國家圖書館的功能。進入宋代以后,由于統治當局對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視,學校教育異常發達,至徽宗時期,全國由官府負擔食宿的州縣學生就達十五六萬人。而在以宋朱熹為首的一代大儒和眾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不斷推動下,中國書院制度逐漸成熟,其功能也趨于多樣,僅北宋就有規模建制的書院38所,其中最為著名、成就最高、名人輩出的就是包括應天書院在內的“四大書院”。
應天書院為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楊愨所開辦,史料載“學子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
《商丘縣志》載:“宋人書院,猶存古遺。今郡縣邑爭立義學,亦源流之意……宋應天府書院,在舊城州治東。”“舊城”指北宋應天府——南京,現在的商丘市睢陽區南湖旅游景區。
北宋政權建立后,實行開科取士。因這里人才輩出,百余名學子科舉中第者竟多達五六十人。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真宗帝大嘉嘆,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范仲淹來應天書院求學,后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戶,并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宋仁宗景元年(公元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官府撥田十頃,充作學校經費。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開封和西京洛陽國子監同為當時的最高學府,相當于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其后,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有大的擴展,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讓其顯盛一時,后人還立有《范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不過,書院在商丘古城南湖的最早地址現已不存,明正德六年書院遷至城內,即現中山東二街路北一帶,現存少量遺跡。明代與書院相鄰的文廟現在尚存大成殿、明倫堂、月芽池等建筑,大成殿為祭孔之地,明倫堂為學子應試之地。
如今,應天書院修復工程被列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點工程,總投資1920萬元,占地面積52畝,由河南大學古建筑研究院設計,整個書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牌樓、大門及東西側門、前講堂及東西側門、明倫堂及東西配房、藏書樓及東西側門、饌堂、教官宅、崇圣殿、東西偏房、魁星樓及東西廊房。
應天書院的誕生,離不開商丘這片歷史厚土的孕育。商丘在前商為都,春秋為宋都,漢為梁郡,唐稱睢陽,宋初又改為宋州。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為南京。這里是宋太宗趙匡胤的發跡之地,“北宋”的“宋”即源于此。當時應天府為北宋陪都,又是北宋經濟、交通、文化中心,它“南臨汴水,西牽京師、禁喉關陜、東蔽江淮、舟車涌會”。
應天書院之所以產生于商丘,更深的原因是這里有豐厚的古文化積淀,因為老子、孔子、墨子、莊子等大家都曾在此頻繁活動、講學。老子故里太清宮,距此60公里;孔子、墨子均為宋國人,國都在商丘;莊子故里蒙墻寺,距此25公里。春秋文明產生了儒、道、墨、法四大學派,其中儒、道、墨三家均與豫東密切相關。郭沫若先生在《青銅器時代》一書中指出:“中國的思想史上,老子、孔子、墨子這三位大師出現以后,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演繹出了一個學術的黃金時代”,“展開了中國思想史上燦爛的篇章”。西方學者雅斯貝斯也斷言:“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人類,出現了一個文化軸心時代,人類的四個文明古國各自按照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提出了超越性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確定了各自的思維方式……人類至今的文化,依然是這四種文明和思維方式的延續、發展和變化。”他指出的這個“文化軸心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
源遠流長的教育史
除了文化的深厚積淀,從教育歷史來說,商丘也是可圈可點,源遠流長。據《商丘縣教育志》“商丘教育大事記錄”載: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在商丘建立商朝,商朝設置了“庠”、“序”等。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微子啟封于宋,都城商丘,“國學”與地方建“庠”并存。
歷史記載了發生于商丘的教育大事: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孔子周游列國至宋,習禮講學。
公元前475年,戰國初,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為宋國大夫,在宋興學。
公元前349年(周顯王二十年)孟子率徒數百人,車乘十乘,到宋國講學。
莊周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他也在這一帶活動。楚威王曾以重金聘請為相,被他拒絕。莊周終生從事教育和著述,有《華南經》存世。
公元前206年,西漢梁孝王劉武在孔子講學處筑“文雅臺”紀念孔子講學。
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皇帝下詔辦學,商丘稱宋州,州學設置經學、醫學兩科。
公元936年~947年,虞城邑人楊愨在城內建“睢陽書院”,楊愨死后戚同文繼續執教,楊愨“力學勤志,不求聞達”,樂為教育,在睢陽聚徒講學,受到趙直將軍的支持。楚丘人戚同文,從小雙孤,寄養在祖母的娘家。他聰慧過人,苦讀經書,后被楊愨收養,楊愨以妹相許。五代亂世,戚同文立志不仕,決心以德行感化鄉里,盼天下統一,故更名“同文”。戚同文繼承楊愨的教育事業后,仍受趙直將軍支持。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當年二月就開科考試,書院出進士八人。其后,書院人才輩出,名揚四海,有“七榜五十六”的美稱。其中宗度、許驤、陳象輿、袁象先、郭成范、董循、王礪、騰涉等皆踐臺閣,因而戚同文成為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
公元976年,戚同文卒,學校一度中斷。
公元1009年(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邑民富人曹誠,在戚同文舊學之地出資三百萬金,造舍一百五十間,聚書一千五百卷,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持,太原常?博士任教務,建立了書院。“博延眾生,講習甚盛”,愿以學舍入官,真宗皇帝大為嘉嘆,“面可其奏”,下詔表彰,端明殿學士盛度“文其記”,前參知政事陳堯佐“題其榜”,賜名“應天府書院”,《宋會要》里載有1009年農歷二月二十四日對書院賜額的這份詔書。
從此,應天書院取得了官學地位。作為宋代的地方官學,應天書院與曲阜文宣王廟建立較早,宋人有“州郡置學始此”之載。
學院的基本課程是儒、道、墨家經典《詩》、《書》、《禮》、《易》、《樂》和《墨子》、《道德經》、《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說”。
公元1026年至1028年,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同時還教授《藝文》和《易經》兩門課。范仲淹在此留有眾多遺文,如《上執政書》、《南京書院題名記》、《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南京府學生朱從道名述》、《唐異詩序》等。其時,書院學生會按照不同專長而入讀各項分科,課程主張學以致用,提倡實地考察,即所謂“明體達用”。范仲淹說:“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於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在“經濟之才”的總要求下,還要培養專業人才。他主張選拔人才要德才兼備,且首先注意德。
公元1027年,書院學生王堯臣、趙鰖分別中得狀元和探花。
范仲淹繼承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天下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決,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懷,為北宋培養大批人才,如王堯臣、趙鰖、張方平、富弼、孫復、石介等。史載有“宋人以文學有聲于場屋者,多其所教也”。于是,“天下庠序,視此而興”。
公元1035年(景二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撥學田十頃。
公元1043年(慶歷三年)范仲淹參政“慶歷新政”,應天書院升為南京國子監學,與東京(汴京)西京(洛陽)的國子監并列為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公元1069年(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變法,書院實行“三舍法”改革學校制度。
應天書院歷經北宋一百余年而不衰,在宋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席記者李紅軍通訊員孫綱文圖)【原標題:“一座書院開啟一代興學風”系列一 文化厚土孕育明星書院】
已修復的應天書院大殿
楊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