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應天書院,北宋的最高學府

2013/8/1 15:57:52 點擊數: 【字體:


    應天書院,舊址位于商丘古城南門外的東城湖內,為北宋時期四大書院之一。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后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后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l009年,宋真宗御賜匾額“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后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到很大發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使書院人才輩出,顯赫一時。

    生于五代  源遠流長

  拂去歷史的塵埃,商丘古城今日的浮躁難以淹沒歲月的滄桑。畢竟這片土地曾經目睹了幾多朝代的更迭,更承載了幾多名士的文化之壓,土地是有靈性的,它賦予這座古城以文化的靈秀。

  鉤沉稽往。歷史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分裂動蕩,金戈鐵馬。作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的中原,官學遭受破壞、庠序失教的狀況較全國各地更為嚴重。因此,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私人創辦書院、學舍之風便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作為應天書院前身的南都學舍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

  南都學舍由當時宋州熱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楊愨創辦,并且得到了當地最高軍政長官、將軍趙直的鼎力相助。

  采訪過程中,提起應天書院創始時期的發展,睢陽區博物館講解員郭平特意強調了戚同文在商丘歷史上的貢獻:“戚同文不但是應天書院的創辦人之一,而且因商丘近水樓臺先得月,他還為應天府培養了大批文人官宦,在宋代,商丘出現了許多著名人物,這里面就有他的功勞。”

  戚同文,字文約,本出身于儒學世家,但由于自幼父母皆喪,他只好隨祖母到其娘家生活,后來祖母又病逝,他更孤苦無依。但就是在那種饑寒交迫的境況下,他仍堅持讀書,有時候甚至還借月光讀書。這時,宋州楚丘同里人楊愨正在家聚徒講學,戚同文路過學舍,被楊愨留在學舍內,授以《禮記》讓其誦讀。戚日背一卷,楊愨大為驚異,就免費收留了戚同文。不到一年,戚就能讀四書五經。

  楊見戚聰慧,將來必有大才,遂將其妹許配給戚同文為妻。戚同文有了家室之后,面對五代十國時期天下混亂、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時局,他立志不仕,不追求功名利祿,而決心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企盼天下大同,遂以“同文”為其名。楊愨勸他出仕,他卻說:“長者不仕,同文亦不仕。”可見他矢志于教育事業的決心和意志。

  楊愨死后,戚同文為了報楊愨的教育之恩,在趙直的幫助下,筑室、教書授徒,學生有百余人。宋初的著名人物許讓、宗度、王礪等進士皆出其門,聲震朝野。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歸德改稱宋州。北宋政權為選拔急需人才,實行開科取士,南都學舍的生徒參加科舉考試,登第者有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戚同文之名不遠千里而至宋州求學者絡繹不絕,出現了“遠近學者皆歸之”的盛況,南都學舍逐漸形成了一個學術文化交流與教育的中心。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戚同文去世,雖受贈禮部侍郎,但南都學舍的工作卻一度中斷。

    盛于北宋  最高學府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天下紛爭的混亂局面,社會環境處于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時期。且北宋休養生息,開科舉,興農業,當權者也急需選拔一批有識之士,歷經亂世的大批心懷抱負的文士多想一展才華。因此,整個北宋好學之風甚濃。

  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州升為應天府。之后,應天府民曹誠“請以金三百萬建學于先生(楊愨)之廬”,在南都學舍舊址,重新修建學舍150間,聚書1500卷,“博延生徒,講習甚盛”。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曹誠愿以學舍入官,并請令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主院。宋真宗“面可其奏”,并御賜匾額“應天府書院”。從此,這所書院得到官方承認,成為宋代較早的一所官學化書院。

  應天書院被納入地方官學管理后,北宋當權者通過賜書、賜匾額、賜學田等手段逐漸加強了對書院的控制。但是,在教育方針和教學方法上,書院仍有充分的獨立性,保留著私學教育的鮮明特點。

  宋仁宗初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晏殊任應天知府。任職期間,晏殊對書院教育極為重視。他大力聘請名師任教,使應天書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宋仁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又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汴梁)國子監、西京(洛陽)國子監并列為全國最高學府。

  但可惜的是,應天書院在歷經了輝煌后,卻也難以逃脫戰爭的劫難。宋欽宗時,金兵南侵,中原淪陷。一時間,彌漫著書香的應天書院毀于戰火。

  后來,直至明朝嘉靖時,御史蔡璦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學改建,而沿用舊名。但為時不長,宰相張居正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毀天下所有書院,應天書院沒能逃過此劫。

  在此期間,應天書院培養出了諸如官至戶部尚書的侯恂、南京國子監祭酒的侯恪、兵部侍郎葉廷桂等名臣。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陳錫格重修應天書院,但在短暫的輝煌后又被廢止。

    范仲淹與應天書院

  翻開應天書院厚重的歷史,會發現范仲淹與應天書院有不解之緣。學成于應天書院的范仲淹,后又授學于這所書院,促成并見證了應天書院的最輝煌時期,使京東之學風一時大振。

  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的范仲淹本來家居蘇州。他兩歲喪父后,母又改嫁朱氏,因不堪忍受別人的欺侮,便不辭而別,來到當時已大有名聲的應天書院苦讀詩書。

  從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開始,他在書院熬過了5年苦讀生涯!端问·范仲淹傳》載:“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

  當時,他寫有《南都學舍書懷》一詩:白云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簫。多難未應歌鳳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子心還樂,琴遇鐘君恨即消。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此詩記述了范仲淹初來應天府(南都)的心境,詩中雖流露了些許幽怨情緒,但卻充滿了樂觀與自信。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駕臨應天府。正月二十九,升應天府為南京,改圣祖殿為鴻慶殿,并賜宴三日。應天書院的學生均傾巢而出,前往觀看,唯獨范仲淹仍在院內讀書。有人問他,為何錯失良機而不去看看?他卻回答:“異日見之未晚。”可以想見他在應天書院求學時堅強的毅力與遠大的抱負。

  范仲淹終于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績考中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

  宋仁宗時,范仲淹因母親去世辭去了興化縣令的職務,在應天居喪。晏殊特聘服喪在家的范仲淹主講于應天書院,范仲淹欣然受命,“日于府學之中,觀書肄業,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

  由于名師任教,整飭學風,四方學者紛紛慕名前來就學。范仲淹憑借自己淵博的知識、謹嚴的治學精神和憂國憂民的言行,贏得了學生的擁護和愛戴。應天書院在全國的地位達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一時“人樂名教,復鄒魯之盛”,儼然為中州一大學府。

  范仲淹雖身在學校,而以天下為己任。在此期間,他還向宋仁宗呈《上執政書》:“請擇郡守,舉縣令,斥游惰,去冗簪,慎選舉,撫將帥……”希望朝廷無過,民生無怨。可以說,范仲淹后來的政治改革思想,在這里已初步形成。

  晏殊在寫給朝廷的《舉范仲淹狀》里,稱范仲淹“獨守貧素儒者之行,實有可稱”,要求朝廷加以重用。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冬天,范仲淹被提拔到中央任秘閣校理,離開應天府。

    旅游開發  書院重現

  由于應天書院沒有留下太多詳細的實物資料,因此,關于它的確切位置至今仍有爭議。長期致力于應天書院歷史研究的睢陽區博物館講解員郭平認為,如今的應天書院舊址,就位于商丘古城南門外的東城湖內,那突出湖面的小島,應該是當年應天書院的舊址。

  近年來,在我市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曾經輝煌一時的應天書院的修復工作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并于2003年得到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批準。

  應天書院修復工程總占地面積30余萬平方米,主要修復崇圣殿、前講堂、書院大門、御書樓、狀元橋、教官宅、明倫堂、廊房等。工程計劃總投資1920萬元。

  8月10日下午,記者在應天書院修復工程現場采訪時,雖酷暑難耐,但施工現場依舊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目前,已完成大門及仿古圍墻、崇圣殿主體工程等。預計到2007年年底工程可全部竣工。

  據商丘古城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應天書院修建完成后,商丘古城旅游區將增加古文化建筑觀光游和學術游等新內容。

  行走于歷史與現實之間,在濃郁博大的宋文化的熏陶下,應天書院將打開一扇洞悉北宋書院文化的大門。(作者: 文\晚報記者 談貴友 圖\晚報記者 魯超)【原標題:應天書院,北宋的最高學府】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丘報業網 2006-08-2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