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什么是古代“四大書院”?

2013/8/1 16:10:16 點擊數: 【字體:


    書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書院與藏書閣,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學府與圖書館,曾伴著朗朗書聲與淡淡墨香,成為名流學者們的講經論道之所,文人學士們的向往之地。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中,沒有一種形式能如書院呈現的這般自由。書院在我國古代所承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使命大約與現代的大學類似,但是現代的書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傳播功能,只能成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號。

  宋代四大書院本為: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抗日戰爭中石鼓書院為日軍所毀,故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接替其四大書院頭銜。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位于五老峰東南,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筑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李渤隱居這里讀書,養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長慶間(公元821--943年)李渤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便在白鹿筑臺榭,植花木。南唐元四年(公元940年)朝延在此設廬山國學,亦稱白鹿國庫,白鹿國學,匡山國子監,與金陵國子監齊名。后書院歷經淪桑,屢興屢廢。至到南宋朱熹知南康軍,方得以興盛。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廬山這塊風水寶地,并依靠歷代文人學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一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別于廟堂式的州、府、縣學,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一千余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筑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筑,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筑群落組成。建筑體均座北朝南,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湖南長沙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長沙市岳麓山東麓青楓峽口。北宋開寶九年(976)由潭州(今長沙)太守朱洞創建,咸平二年(999)經州守李允擴建,形成講學、藏書、供祀三位一體的基本規制。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并頒賜"岳麓書院"匾額,于是名聞天下。南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復建,并延請張木式主教事,使書院出現鼎盛局面。張木式反對科舉利祿之學,以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指導思想,其"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并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教學方法,至今仍有借鑒之處。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交流學術,一時成為盛事。紹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撫使再至潭州,擴建書院,延請大儒,頒《白鹿洞書院教條》于岳麓書院,使規制一新,道傳三湘。岳麓書院被比作先秦時的"洙泗"、"鄒魯",與嵩陽書院(河南)、白鹿洞書院(廬山)、應天書院(河南)一起,并稱為宋代四大書院。張、朱主講時期,培養了大批人才,如吳獵、趙方、彭龜年、游久言、游九功、陳琦等,被稱為"岳麓巨子"。宋末元兵南下,書院諸生抗元守城,"荷戈登陴,死者什九"。元代以后,學院屢毀屢建,時廢時興,歷經滄桑,不輟優良學風,培養出大批棟梁之材,真可謂"惟楚有材,于斯為盛"。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國藩、郭嵩燾、李元度、唐才常、沈藎等,概出于此。光緒二十九年(1903),巡撫趙爾巽奏廢書院,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后又改為高等師范。1918年湖南高等工業專門學校遷此,1926年成立湖南大學。1953~1959年,湖南師范學院、中南土建學院相繼使用書院房屋,1960~1961年,移交湖南大學使用。現存建筑為清代所建。1980年,湖南人民政府決定撥款修復岳麓書院,1986年10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修復后的書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030平方米。主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及主體建筑文廟、百泉軒,大門兩側為齋舍。另有崇道祠、四箴亭、濂溪祠、船山祠,分別祀張朱、二程、周敦頤和王船山。

  湖南衡陽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時衡州名士李寬在石鼓山尋真觀旁結廬讀書。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邑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為衡州學者講學之所。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賜額“石鼓書院”,與睢陽、白鹿洞、岳麓書院并稱全國四大書院。經唐、宋、元、明、清各朝,書院屢經擴建修葺,韓愈、周敦頤、朱熹、張栻、范成大、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接踵至此,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尋幽攬勝,其狀蔚為壯觀。1944年6月,石鼓書院毀于日軍炮火。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陶鑄來衡陽視察時,要求恢復衡陽的石鼓書院。當時的市委市政府限于歷史條件,只是在廢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園,無法恢復當時的建筑和陳列。1998年,國家郵政部發行“古代書院”即宋代四大書院郵票時,事先曾來石鼓書院實地考察,終因只見山石、不見書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代之。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位于商丘舊城州之東,在北宋時與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河南嵩山的嵩山書院并稱為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后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后經其學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發展,學子們“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余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宋真宗時,因追念太祖自立為帝,應天順時,將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處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為應天府,1014年又升為南京,處陪都地位。l009年,宋真宗將該書院正式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于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于現在的社會科學院。后該書院在曹誠等人尤其是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擴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輩出,顯盛一時,后人還立有《范文正公講院碑記》以茲紀念。

  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唐時名嵩陽觀,五代后周名太乙書院。宋代賜名太室書院,宋太宗賜書院匾額和九經印書。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陽書院。南宋時嵩陽書院已廢。清康熙年間重建。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時與河南睢州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并稱為宋代四大書院。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圣地。【原標題:什么是古代“四大書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國學網 2008-02-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