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漢代,老君臺這里就成了著名的“道觀”,常有道士在此“修身養性”、“燒煉仙丹”。
日月如梭,時光如水。歲月滄桑,唐代隋興。公元666年(唐乾封元年)二月,唐高宗李治經過充分準備,帶著滿朝文武百官和皇后武則天,來至谷陽縣(時屬亳州,即今河南省鹿邑縣),到瀨鄉曲仁里(老子誕生處,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鎮)尋根問祖,朝謁“老子廟”(即今太清宮)。就是在這次“朝拜”后,唐高宗李治“追尊”老子為自己的“祖先”,并“追封”老子為“玄元皇帝”、李母為“先天太后”;同時,他還下旨將“谷陽縣”改為“真源縣”。
唐高宗李治這次“谷陽”(鹿邑)之行,就是住在“明道宮”(時稱“奉元宮”)中老君臺前的“迎禧殿”。
唐高宗李治“駐蹕”于“迎禧殿”期間的一天晚上,無意中聽地方官——鹿邑縣令說起“葫蘆注水,聚而成泉”的故事。他聽完之后,興致勃發。他立即站起身來,欲去古井旁一睹“勝景”。于是,他就讓地方官員頭前帶路,親率幾位貼身隨從,逶迤來到古井旁邊。只見井水汩汩,涌流而出,繼而流向離井不遠的 “葫蘆池”……唐高宗李治看罷,甚覺稀奇,命人取來井水一嘗,頓覺甘甜清冽,沁人心脾,隨賜名曰“圣泉井”。
宋代“好道”,宋真宗趙恒又是歷史上著名的一位“崇道皇帝”。他曾任用大臣丁謂,在各地大建宮觀、寺廟。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宋真宗趙恒“帝發京師”,十九日至鹿邑(時稱衛真縣)城內的“奉元宮”(即今明道宮),齋于“迎禧殿”。二十一日,“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奉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加號冊寶。夜漏上五刻,“天書扶持使”奉“天書”赴太清宮。二鼓,“帝乘玉輅,駐大次”。三鼓,奉“天書”,至太清宮升殿, “改服衰冠”,行朝謁之禮。相王元偓為亞獻,榮王元儼為終獻。祀老子于太清宮,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真宗此次鹿邑之行,刻立了“大宋重修太清宮”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詔改“奉元宮”為“明道宮”。同時,他還留下了七篇關于“太清宮”、“明道宮”的詔文、冊文和十一首關于老子的“謁贊”詩文。在此期間,他也聽說了“葫蘆注水,聚而成泉”的故事,激動于心,夜不成寐,隨起身下床,揮毫題寫了“圣泉井”三個大字。
關于“圣泉井”,在鹿邑當地還曾流傳著這樣一個美妙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八旬老人,身患重病,茍延殘喘,奄奄一息。在彌留之際,他向兒孫們提出了一個不算是“要求”的“要求”:帶他到“老君臺”再上最后一炷香。他的兒孫們都很孝順,于是便不顧路途百里之遠,用一輛手推車,你推一會、我推一會地把老人送到了“老君臺”前。接著,幾個人又扶的扶,攙的攙,架著老人讓他到“老君臺”上拜祭燒香,祈福納祥。也許是太過勞累的緣故,及至老人下得“老君臺”來,便覺又饑又渴。他的兒孫見此處離街面較遠,加之手中沒錢,無奈之下,只好到這口井邊取來一瓢冷水,暫時為他解渴。誰知老人喝了這瓢井水之后,奇跡竟一下子出現了。不大一會之后,老人的病情突然好轉,繼而精神抖振,渾身來了力氣。一個時辰過后。這位老人便病體痊愈,恢復了康健。
后來,這件事越傳越遠,越傳越神。遠近的人們誰家有人生了病,就到“老君臺”來打井水,用于治病救人,結果卻都是效果神奇,且屢試不爽。加之千百年來,“圣泉井”經久不敗,長流不息。故而,直至現在,仍有不少的“信徒香客”前來此求取井水,言說“圣泉井”水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再后來,人們為了取水方便,還在“圣泉井”前面的“葫蘆池”上修了一座小橋,并為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圣水橋”。
老君臺彈痕
位于河南省鹿邑縣城東北隅的“明道宮”,是老子故里旅游景區的重要景點;而聳立于“明道宮”后院的“老君臺”,則更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君臺”,又名“升仙臺”,始建于漢代,興盛于唐代,是昔時老子“講學”、“研道”之地。“老君臺”的臺體呈二十五邊形,臺高兩丈六尺五寸,臺底面積七百六十五平方米,一色青磚壘砌,臺頂周圍立有垛口女兒墻。“老君臺”上,建有大殿(正殿)三間,東西偏殿各一間。其中的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有檐柱、元斗拱、內部梁柱為“砌上明造”。要登上“老君臺”的臺頂,需爬上三十三級臺階。為什么“老君臺”的臺階會是三十三級呢?因為古人對“數”的認識與今人不同——他們以“三”為大,“三十三”就是“最大數”。另外,道教認為:“天有三十三層”,并有“三十三層上青天”之說。“老君臺”的正殿建在 “層三十三”之上,正中供奉著一尊巨大的老子塑像,象征著老子修“道”悟“德”達到了最高境界。故而,世人又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說。
“老君臺”上的建筑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高大雄偉,巍巍壯觀。登上高臺臺頂,人們就會心曠神怡,立即生發一種“抱樸寧靜”、“清虛自然”、“道通為一”的感覺!
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古老、神秘、高聳、雄偉”的古臺之上,卻別具一格地在一個制作精巧的玻璃“展柜”里,展示著幾發銹跡斑斑、經過處理的“日本制造”的迫擊炮彈;臺上古建筑物的墻壁上,也是彈痕累累。
這是為什么呢?
說起來,這里面還真有一段“老子顯靈”、“保家衛土”的傳奇故事哩。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農歷五月初四日,一隊“武裝到牙齒”的日軍從安徽亳州向西開進,直逼鹿邑。當他們行至鹿邑縣城東邊的營子寨村時,日軍“頭目”命令所部“停止前進”,并派兵前往偵探“軍情”。
當時,鹿邑縣城內并沒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巍峨聳立的老君臺更顯得“鶴立雞群”,加上老君臺上古柏森森,就非常引人注目。前去偵察的日軍士兵返回報告后,進攻鹿邑的日軍頭目誤以為老君臺是國民政丄府的“抗戰工事”,就命人在縣城東城墻上架上迫擊炮,對老君臺集中炮擊。老君臺大殿東墻、東偏殿后墻和附近的柏樹,共“中”炮彈十三發,機丄槍彈無數。其中還有兩發炮彈,射穿大殿山墻,一發落在了老君雕像的腋下,一發卡在梁架上。另外,還有一發炮彈卡在了大殿東側的一棵柏樹的樹杈上。
值得慶幸的是,日軍發射的這十三發迫擊炮彈,竟然是炮炮打“瞎”,一發未響。
可想而知,當時若有一發炮彈爆炸,其后果的嚴重,將是不堪設想的。因為,當時老君臺大殿后面的“老君煉丹房”尚在,而“煉丹房”中,則被當時的國丄民黨縣政丄府存滿了原本準備做為“防御”之用的黑色炸丄藥,如果有一發打響,即可引起“煉丹房”中的炸丄藥爆炸,那樣一來,不但這個具有千年歷史的 “老君臺”會在瞬間化為一片廢墟,周圍的古建筑也會遭到嚴重的破壞,甚至有可能“掀翻”古城鹿邑的大半個城池。
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軍隊的十三發迫擊炮彈雖然在老君臺一發未能打響,但在鹿邑縣城的其它一些地方,他們的這種炮彈卻是威力極大,厲害得很。譬如:東南城角城墻上的“奎星樓”、南城門上的城門樓等較為高達的建筑物,日軍都是一炮命中,將其打“飛”于護城河內,使之成為一片瓦礫。據知情人所述,當時日軍見發向老君臺的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甚為驚奇,加之老君臺上沒有任何“反應”,就誤以為守護這個“抗戰工事”的“國軍部隊”聞風喪膽,已經“望風而逃”,于是就集結部隊,向鹿邑縣城進發,并徑直朝老君臺撲去。
及至這隊日軍走進“明道宮”,爬上“老君臺”,看到臺上大殿里供奉的“太上老君”,一個個張口結舌,目瞪口呆,繼而便不約而同,齊刷刷地跪倒在大殿門前,并口中念念有詞,請求“老君爺”寬恕自己“向老君臺開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國”。
“日軍炮擊鹿邑老君臺,十三發炮彈一發未炸”。
“消息”不脛而走,不翼而飛,紛紛揚揚,遠近皆知。
這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定數”?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一真實的“歷史故事”,卻流傳得很廣,也流傳得很遠,以致成為老君爺的“神靈不容冒犯”、老君爺“護佑鹿邑蒼生”的有力“佐證”。據當地的知情人講述:當年,日軍打向老君臺而未能爆炸的炮彈,有三顆分別被卡在老君雕像的腋下、大殿的梁架上和一棵柏樹的樹杈上,它們都“保存”了很久很久,其中被卡在樹杈上的一發炮彈,直到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方才被人取了下來。如今,老君臺上的大殿東山墻和那顆柏樹杈上,還留有清晰的彈孔印痕和依稀可見的彈洞痕跡。
說到這里,這個似乎是“神話”而又并非“神話”的故事,似乎是應該結束了。但是,搜集整理者卻又無法讓它結束。因為,接下來又發生了與日軍這“十三發炮彈”有關的故事。
日軍侵華時炮擊老君臺“十三發炮彈”未響,絕非空穴來風,亦非神話傳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期,一位日本老人來到中國后,特意向有關部門提出要到老子故里“觀光游覽”。
這位日本老人及其隨從人員來到“老君臺”之后,首先在“老君臺”下東南方向的一個地方,立下了一通日式“和平碑”,碑文為中日文對照的一句話 ——“我們祝愿世界人類的和平”。然后,他便在隨從人員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爬上“老君臺”臺頂,虔誠地跪在大殿里的老君像前,念念有詞,拜了又拜。
接下來,這位日本老人又誠懇地向陪同他們的中方人員再三道歉,并向中方陪同及自己的隨行人員一五一十地講述了當年所發生的一切。
原來,這位須發皆白的日本老人,就是當年向“老君臺”發射迫擊炮彈的“日軍炮手”。
但是,據這位日本老人所說,當時他奉“上峰”之命,總共向“老君臺”發射了十三發炮彈。而在此之前,我方所掌握的卻是“十二發”。是不是這位日本老人年紀大了,抑或年代久遠,記憶有誤呢?不是的。2002年,由于數日陰雨連綿,“老君臺”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河南省文物局所屬的古建筑施工隊應邀對“老君臺”進行修繕。他們在清理地基時,又發現了一枚日制迫擊炮彈,由于沒有爆炸,不便保管,便移交給縣武裝部引爆了,至今仍留有引爆這枚炸丄彈的錄像資料。這一下,正應了那位日本老人(日軍炮手)所說的“十三發”之數。由此可見,老子作為“神仙”,也是特別“靈驗”的。在腥風血雨的戰爭年代,“老君爺”為了保護鹿邑的生靈免遭涂炭,使日本侵略者的十三發炮彈一發未響。戰爭過去之后的和平年代,“老君爺”為了“清理隱患”,又“故意”讓老君臺埋有炸丄彈的地方“坍塌”,讓人們“找到”了尚未爆炸的第十三發迫擊炮彈,同樣“保佑”了故鄉的百姓。(李兆舉 楊東志)【原標題:“觸摸老子故里”系列報道之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