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觸摸老子故里”系列報道之五(2)

2013/8/8 11:56:39 點擊數: 【字體:


 

  太清宮的主體建筑是太極殿,始建于唐天寶二年(743),清朝重修,面闊5間,進深3間,硬山式結構,黃色琉璃瓦頂。大殿中間為老子塑像,兩旁的配像分別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幾位帝王之所以位列兩旁,就是因為老子為唐王圣祖,在唐王家廟里,他們四位的身份是李氏后裔。由此看來,太清宮作為唐王家廟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太極殿的斗拱是宋朝的,檁子是明朝的,現今部分檁條上仍寫有“明萬歷七年”(1579)字樣。太極殿門兩旁的楹聯是:“壇場夜雨蒼苔古,樓殿春風碧瓦寒。”出自宋英宗至平四年(1067)歐陽修所作的《太清宮燒香》中的詩句。

  《唐道德經注碑》,該碑位于太極殿前神道東側,立于唐天寶元年(742),是太清宮中現存最早的帝王御碑。唐朝帝王取得天下政權以后,到處尋找《道德經》真跡,后來尹喜的后代把世代珍藏的竹簡原版《道德經》獻給了朝廷。唐玄宗李隆基根據這個版本寫下了《唐道德經注》,并刻碑留在了老子故里。碑體高3.7米,寬1.2米,厚0.36米,碑首為半圓形,首身一石,碑身四體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左右兩側為文人的題詠。碑文內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的釋文。該碑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嚴重。此碑是唐朝遺物,又是皇帝所立,為文物中的珍品。特別是正文的隸書,大有唐全碑之風韻,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先天太后之贊碑》是太清宮景區現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個古碑刻,是宋真宗趙恒于大宋祥符七年(1014)來鹿邑朝拜太清宮時所立,由真宗皇帝親自撰文、親自書丹、親自題寫碑名,被譽為“三御碑”。該碑形體高大,氣勢恢弘,高8米以上,寬2米,厚0.67米,重50 多噸,碑冠刻成盤龍狀,碑文的內容是歌頌老子母親的功德。該碑石質極堅,雖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好,僅蝕數字。

  太清宮內有兩株稀世古柏——丹檜古柏,鹿邑舊時的縣志記載是老子親手所植。但據專家考證,這兩個古柏應為唐柏,但這與老子親手植柏并不矛盾,應該是老子親手植柏枯死后發出的新枝。扁柏樹扁得出奇,丹檜樹陰陽相照,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它們的紋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轉,天左旋地右轉,象征太極圖的陰陽二氣,吻合了老子“道分兩極”的辯證思想。

  此外,太清宮內還有紀念老子為“柱下史”的鐵柱子。在老子故里,流傳著很多關于老子的神奇故事,在當地群眾心目中,老子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仙。這根鐵柱是民間傳說中老子的趕山鞭。遠古時期,這里不象現在一馬平川,而是有一座遮天避日的大山,百姓稱為隱陽山。因為隱陽山的存在,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缺少耕地不說,山上的豺狼虎豹還經常下山禍害百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為了救百姓于苦難,老子上山采來五色石,支起八卦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鑄成一根趕山的鐵鞭。坐在老君臺上的老子,手舉鐵鞭,運足神力,一鞭下去,把大山趕到東洋大海里去了。由于趕山時用力力過猛,鐵鞭從中震斷,上半截飛到了太清宮,下半截留在了老君臺。所以大家在老君臺上可以看到一樣的另一個趕山鞭。從史實的角度來講,這是紀念老子“柱下史”官職的紀念物,為唐朝帝王建太清宮時所立。老子曾經在周王朝做官。作為奴隸社會的周王朝,天子是天下至尊,群臣百官在上朝時,必須恭敬站立。而老子身為守藏室之史,需要寫言記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賜老子一根鐵柱,老子可以倚在下面書寫,所以后人尊稱老子為“柱下史”。老子辭官回到故里后,為了表達對周天子的感恩,就仿著朝中的鐵柱樣子做了一個發簪戴在頭上。后世創立的道教尊老子為圣祖,對老子頂禮膜拜,也學著老子的樣子戴上同樣的發簪,細心的人會發現,道士頭上的發簪與這個鐵柱十分相似。

  太清宮內的水井也是一大景觀。在鼎盛時期,太清宮包括前宮和后宮共有72眼井,按72星宿位置分布,井井有典故,現僅存兩井。望月井之奇在于每逢甲子年農歷八月十五,風清月圓之時,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應了“天上月是水中月”之古詩意境,故叫望月井;九龍井,相傳老子生而踽步,天降九龍為其沐浴。爾后九龍入地處隨成九眼水井,四周八眼,中間一眼。此為中間一眼,井水甘甜清爽,祛病強身。千百年來民間奉其為 “圣水”,紛紛前來汲水盥洗或飲用,以求強身健體。現井口是由青石刻制的井口飾件,為一塊完整的青石雕成,上有九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老子故居是太清宮中近年來修復的景點,占地36畝,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仿漢風格,分主仆院落、山體和水系,宅院依山傍水,它向人們再現了春秋末年老子在此生活的場景和社會風貌。主要包括正堂、東堂、西堂、寢房、隱山、猶龍洞、靜思亭、觀星臺等10余處參觀點。

  洞霄宮,亦稱后宮,是祭祀老子母親的地方。其主體建筑三圣母殿,建于民國初年。公元684年,武則天尊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后宮。從那時起,前宮祭祀老子,后宮祭祀李母,前宮住乾道后宮住坤道。現在圣母殿里供奉著三位圣母:中間的是老子的母親、西邊的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東邊的是孔子的母親。這三位偉大母親的并列體現了三教合流的思想。老子的母親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傳說她懷老子八十一年才生。所以老子一生來就是一個白胡子老人了。人們常說肋生老子頂生佛。用現在的話說是李母孕老子過月剖腹產下老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結果只能是李母為人類肋生一位絕世圣哲,而自己卻飛天仙逝了。人們為了感念李母的偉大貢獻,就把當時縣名改成為苦縣,以紀念這位圣哲之母。

  

  明道宮景區位于鹿邑縣城東北隅,太清宮東西相望,是老子聚徒講學、傳播天下大道的地方。明道宮景區以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據大清光緒版《鹿邑縣志.古跡.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臺前,唐名“奉元宮”,天寶二年(公元 743年)為太清壇。”明道宮始建于漢代,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到了唐朝,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臺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唐天寶二年(743)為太清壇,又叫奉元宮。大宋真宗皇帝趙恒易名“明道宮“。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皇帝趙恒親來鹿邑朝拜老子,就住在后面的迎禧殿中,當天晚上,他出來散步,看到這么一個大宮殿的正門沒有牌匾,就提筆揮毫寫下了“明道宮”三字。明,即是顯示、彰顯。明道宮即是彰顯道理、真理的地方。老子重要的哲學思想是道。宋真宗為這座宮殿起明道宮之名表明了宋真宗皇帝深得老子思想之真諦。明道宮在元、明、清三朝均有擴建,并屢廢屢修。前來朝拜老子的皇帝,都下榻在這里,應該說這里相當于當年的國賓館了。現在的明道宮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海內外最大的老子思想弘揚宣傳基地,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眾妙之門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閣、騰云閣、享殿、升仙臺、弘道苑等建筑構成。

  明道宮的主體建筑之一為玄元殿,因為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自認老子為始祖,老子出生地鹿邑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紀念。玄,是深奧之意。元,是始,初始之意。玄元即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從這里產生孕育并發揚光大的。“玄元殿”三個字是從現代大書法家,民國元老于右任先生墨寶中輯錄的。玄元殿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琉璃大脊,脊中置獸馱葫蘆寶瓶,兩端是龍頭形大吻,上插劍把。垂脊飾仙人、小獸。檐角飛翹,象鼻形昂嘴,下墜風鈴,斗拱層疊。殿內正中立高7米、重50余噸的老子銅像,手持如意,神情自若,體現了老子作為一個哲人、思想者和大智慧者的形象。殿外正墻上嵌著全國人大原委員長李鵬題寫的“老子故里”、全國人大原委員長喬石題寫的“道德真源”等匾額,姜春云題寫“重道貴德”,歐陽中石題寫的“大象無形”、李鐸題寫的“道德真源”等。大門兩側楹聯“修德悟道生一生二生萬物,明志清心法天法地法自然”是中國書協主席張海所書。外側楹聯“少私寡欲養浩然正氣,見素抱樸修湛兮清風”是由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孫軼青所書。

  明道宮的另一主體建筑是老君臺,又叫升仙臺或拜仙臺,因傳說老子在此臺上羽化成仙而得名。又因老子曾被宋真宗封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老百姓就習慣上稱之為“老君臺”。它是明道宮建筑群中現存的唯一古建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還是老子當年授徒講解《道德經》的地方,實為中國第一所正宗“道學院”。老君臺始建于東漢末年,以后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臺高有8.84米,臺底面積765平方米,全臺以古式青磚堆砌,周圍立垛口女兒墻,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高臺建筑之一。居高臨下,雄偉壯觀。整個臺體呈二十五邊形,其施工和工藝技術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拾級而上的33級臺階,寓意老子飛升33層青天之說,老君臺正殿建在33層之上,正中供奉著老子塑像,象征著老子修道悟德達到了最高層。老君臺大殿正殿三間,東西偏殿各一間,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有檐柱、元斗拱、內部梁柱為砌上明造。大殿內老子像為漢白玉雕像。殿前站立者分別是莊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個不同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殿前壁上嵌有“猶龍遺跡”、“道德真源”、“孔子問禮處”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贊助碑二通。殿左前方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臺上還有檜柏13株,相傳是唐柏,是老子的13位弟子轉化而成,在這里長年陪伴老子。松柏青翠蔥郁,常年涼風習習,百鳥啼鳴,恰似人間仙境。1938年6月,老君臺曾遭到日寇的攻擊,墻壁上留下的累累彈痕,印證著日本侵略者的極大罪行,奇怪的是日軍發射的13發炮彈,全都成了啞彈。老君臺大殿東墻、東偏殿后墻和柏樹上共中炮彈十二發,有一發打在了老君臺的西側。其中兩發穿過大殿山墻,一發卡在梁架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前的神龕上。這些炮彈如果一顆爆炸,老君臺就會變成廢墟。當時侵略者見狀,嚇得呆若木雞,列隊放下屠刀,祈求保佑。這給老子升仙臺平添幾分神秘的色彩,給后人留下不盡的猜測。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炮擊老君臺的日軍炮兵小隊長梅川太郎一行數人,特意從日本趕來,在老君臺前右方立下了一通“懺悔碑”,并在老君像前長跪不起,虔誠謝罪,祈禱中日永無戰爭,全世界人民永久和平。老君臺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古往今來,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則天、宋真宗趙恒,以及文學大家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曾來拜廟祭祀,或觀瞻游覽,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詩篇華章。黨和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楊得志、張愛萍、朱镕基、溫家寶都曾到老君臺參觀考察。1978年,鹿邑縣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館。1986年,老君臺被定位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隨太清宮遺址一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禧殿是明道宮歷史上一座古老的宮殿,北宋真宗皇帝趙恒,在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到太清宮朝拜老子時“駐蹕奉元宮”,并詔改“奉元宮”為“明道宮”。宋真宗這次朝老,就在此殿內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朝政,決策大事,迎禧殿即含有“皇帝駕幸,喜氣盈門”之意。因為皇帝曾在此居住,鹿邑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仍把明道宮這片地方稱為“東皇城”。“迎禧殿”三字是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的墨寶。殿門楹聯“經史子集根柢于道,釋儒伊耶宗旨歸德”是由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周俊杰所題。

  老子離開老君臺后,到洛陽周王室任“守藏室之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檔案館館長、天文館館長。老子離開家鄉前,曾親手栽植了一棵銀杏樹,這棵銀杏樹,已經有2500多年的樹齡了,樹冠呈傘狀,覆蓋1300多平方米,樹徑達8.33米,6位小伙子才能合抱起來,樹的根系向四周延伸足足兩公里之遠,鹿邑人說:“銀杏樹,是老君爺的化身。”

  矗立在老子文化廣場的老子塑像,落成于2008年4月。據記載,這是全國目前最高最大的老子雕像了,真可謂“老子天下第一”。由中國雕塑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曹春生指導,中國雕塑家協會副會長、天津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景育民主創,山東萊州漢威雕塑中心承制。老子的雕像高33米,八角形基座高6米,重4500,由365塊萊州花崗石構筑而成。27米由數字3乘以9所得,連同6米高的基座,取數為3、 6、9,為道家最吉祥數字。仰視老子雕像道骨仙風,飄然猶龍,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慈祥、大度,端莊、自然,富有智慧,同時又很親切,仿佛正在傳播他那 “無為而治”的《道德經》,指引人們領悟天地之精氣。

  “天高近接太清宮,地古永傳曲仁里。”權威人士說:“皇宮看故宮,道宮看太清”。時下,老子思想正在被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所認同,其“尊道、貴德、倡和”的核心價值觀,也正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發揮著重要的歷史作用;中國鹿邑,正在敞開其博大的胸懷,以其“鹿鳴呦呦”人間“仙境”,融文化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于一體,笑迎八方賓朋,來“老子故里,道德真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坐而論道,共建和諧,同謀發展。(李兆舉 楊東志)【原標題:“觸摸老子故里”系列報道之五】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2011-01-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