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學地——明道宮
“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
這句詩是陳摶老祖(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即今河南鹿邑人。年少時熟讀經史及百家之言,好佛學,醫理,天文地理,頗有詩名。后舉進士不第,悟世事浮華實為虛妄,乃不求仕進,游歷名山,求訪仙道,長期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巖,服氣辟谷,清靜修道二十余年。后移居華山云臺觀和少華山石室,與隱士呂洞賓,李琪等交往甚密。后周世宗思陳摶有奇才遠略,乃召陳摶入宮,命他為諫議大夫,他固辭不受,賜號「白云先生」。宋太宗曾兩次召陳摶入宮,待之甚厚,他建議宋太宗“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甚得太宗敬重宏信,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亦即989年卒於蓮華峰下張超谷中)對明道宮景色的描寫。
明道宮位于鹿邑縣城東北隅,與老子誕生地太清宮東西相望,這是老子聚徒講學、傳播天下大道的地方。明道宮是目前海內外最大的弘揚老子思想的宣傳基地。明道宮景區內的“升仙臺”(即“老君臺”),既彰顯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又籠罩著一層濃郁的神秘色彩。初秋的一天,筆者走近鹿邑明道宮,探訪老子故里,感悟老子文化。
“悠悠千載明道宮,景區新姿覽勝景”。
據大清光緒版《鹿邑縣志·古跡·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臺前,唐名紫極宮。”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到了唐朝,隨著皇室對老子尊崇有加,即以老君臺為中心,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后來,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建,可惜這一古建筑群多毀于歷代的兵火戰亂中。
為了弘揚老子文化,向世人展示老子以“道法自然”為核心思想體系的博大、厚重及其現實借鑒價值,鹿邑縣委、縣政府于2005年依唐、宋時的規模恢復重建明道宮。如今的明道宮景區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成為海內外最大的弘揚老子思想的宣傳基地。
明道宮景區以鹿邑縣城紫氣大道為界分為兩部分,紫氣大道南為弘道苑,北為明道宮。景區內主要有弘道苑、眾妙之門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閣、藏經閣、享殿、升仙臺等建筑構成。明道宮內,亭臺樓閣,皆有曲徑回廊相連,綠柳翠柏與奇花異草相互映襯。游覽明道宮,的確是一次探幽訪道、跨越時空的心靈之旅。
“八朝皇帝謁圣地,四個帝王賜縣名”。
唐朝皇帝把老子奉為先祖之后,或親來鹿邑祭拜,或派大臣前往,并在老子講學處修建宮殿,以供皇帝“駐蹕”、官員下榻。唐時,明道宮內的建筑群叫紫極宮,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即1014年,宋真宗趙恒親來鹿邑祭拜老子,就住在紫極宮中的迎禧殿里。當天晚上,他出來散步,思緒萬千,感到宋代應該比唐代更為尊崇老子,為此,就改紫極宮為明道宮,并提筆揮毫,寫下了“明道宮”三個大字。如今遺存的宋真宗的書法端莊嚴謹,一派雍容的皇家氣派,和鹿邑太清宮宋真宗所立的“先天太后之贊”三御碑的書法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宋真宗把“紫極宮”改為“明道宮”含義深刻。“明”,即是顯示、彰顯; “道”,即老子所倡導的天下大道;“明道宮”,即是彰顯道德、真理的地方。老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是“道”,“道”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客觀規律,宋真宗為這座宮殿取“明道宮”之名,表明了真宗皇帝深得老子思想之真諦。
歷史上,曾有8位皇帝來鹿邑祭拜老子,他們分別是漢桓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武則天武曌、唐玄宗李隆基、梁太祖朱全忠、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據史料記載,在8位來鹿邑祭拜老子的皇帝中,只有宋真宗趙恒曾在鹿邑居住過。
在迎禧殿里,東山墻上有一幅《宋真宗朝老圖》。圖中除宋真宗趙恒本人之外,還有宰相王旦、相王元偓、榮王元儼等文武百官。正墻的東側是有關“宋真宗與老子故里”的介紹,較為詳細地記錄了宋真宗趙恒“赴鹿朝老”的歷史記載。正墻的西側,是對歷代赴鹿朝老的8個帝王之簡介。西山墻掛的則是宋代時期鹿邑及明道宮的地形圖。該圖系從光緒《鹿邑縣志》上摘錄的。
另外,迎禧殿內既有《史記》對老子生平的記載,也有《資治通鑒》對宋真宗朝老的記載;既有真宗皇帝關于老子故里的圣旨詔令,也有真宗皇帝所作有關老子的詩文;既有宋代高道陳摶老祖的簡介,也有今人朝拜老子的祭文。據記載,歷史上曾有四個帝王為鹿邑賜名。
“風雨滄桑老君臺,古柏森森怡身心”。
老君臺,又名升仙臺,位于景區最北側,是明道宮建筑群中唯一現存的古建筑,1986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镕基、溫家寶、楊尚昆、楊得志、張愛萍等都曾到老君臺參觀考察過。傳說老子就是在此臺上羽化升仙的,實際上,這座臺子是為紀念老子晚年在這里聚徒講學而修的。因為古人有筑壇講學的傳統,所以,老君臺是老子晚年傳播天下大道,宣講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尊道貴德”、“以百姓心為心”的深邃思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