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臺自下而上共有33級臺階,因為道教認為天有33層,道教上有“33階上青天”之說,老君臺正殿建在33層之上,正中供奉著老子塑像,象征著老子修道悟德達到了最高層。老君臺臺高8.84米,臺底面積765平方米,全臺以古式青磚堆砌,周圍立垛口女兒墻,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高臺建筑之一。居高臨下,老君臺雄偉壯觀,整個臺體呈25邊形,其施工和工藝技術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老君臺上大殿有正殿3間,東西偏殿各 1間,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新中國成立后,鹿邑人對老君臺進行維修時,發現其上面檁子上寫有“明萬歷七年”字樣,即1579年,可見在明萬歷年間曾對老君臺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殿前壁東西兩側嵌兩方石刻,分別為“道德真源”、“猶龍遺跡”,系明代碑刻,是明朝萬歷年間修繕時留下的。這兩通石刻書法價值很高,可惜年久已磨損,碑刻字跡模糊不清,現上面的字系今人刻上的。
大殿內老子像為漢白玉雕像,殿前分別站立著莊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4個不同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們是老子的得意弟子。臺上有檜柏13株,相傳是唐柏,是老子的13位弟子轉化而成,在這里長年陪伴老子。老君臺上,松柏青翠蔥郁,常年涼風習習,百鳥飛鳴,恰似人間仙境。
在大殿的南側有一根鐵柱,俗稱趕山鞭。這樣的鐵柱,鹿邑有兩根,另一根在太清宮。實際上,太清宮的鐵柱與老君臺上的鐵柱一樣,并無上下之分,也并非鹿邑百姓傳說的老子趕山之鞭,而是紀念老子之物。據清《光緒鹿邑縣志》記載:“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謂為唐時舊物。”
“日軍侵華有見證,老子顯靈護縣城”。
在老君臺上,至今仍保存著日軍侵華的歷史見證——彈痕。1938年農歷五月初四,一隊日軍從鹿邑城東營子寨向西開進。因為當時縣城內并無高大建筑,加上老君臺上古柏森森,非常引人注目。日軍以為是國民政府的抗戰工事,就在縣城東城墻上架上迫擊炮,對老君臺集中炮擊,老君臺大殿東墻、東偏殿后墻和附近的柏樹上共中炮彈13發,機槍彈無數,其中兩發炮彈穿過大殿山墻,一發卡在梁架上,一發落在了老君像的神龕上,還有一發卡在了殿東柏樹的樹杈上。梁架和樹杈上的炮彈都保存了很久,其中樹杈上的一發炮彈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才取下來。
值得慶幸的是,13發炮彈全未打響,若有一炮打響,后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大殿后的煉丹房尚在,房中滿滿的全是黑色炸藥,如果一發打響,可引起炸藥爆炸,不但老君臺會化為廢墟,恐怕就連鹿邑縣城也會遭到嚴重破壞。可在鹿邑縣城其他地方,日軍的大炮卻厲害得很,東南城角城墻上的奎星樓、南城門上的城樓,日軍都是一炮解決,打飛于護城河內?扇哲姶蚶暇_的炮彈卻一發未響,這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定數,不得而知。但這一真實的歷史故事卻流傳得很遠,成為老君爺神靈不容冒犯和老君爺保佑鹿邑蒼生的佐證。如今,梁架和神龕上的兩發炮彈已被取了下來,而且神龕已被換成新的。只有大殿東山墻和那顆柏樹杈上還留有清晰的彈孔痕跡。
上世紀80年代,一位日本老人來中國后提出到老子故里觀光游覽。他來到老君臺,首先立下一塊“和平碑”,然后便虔誠地拜了又拜,并向隨行人員講了當年的一切。原來,他就是當年向老君臺發射迫擊炮彈的炮手,他說當時共發射了13發炮彈,而那時鹿邑人掌握的是12發炮彈,是不是所說有誤??2002年,由于數日陰雨連綿,老君臺西南角被雨水泡塌了,省文物局古建筑施工隊在此清理地基時,發現了一發日制迫擊炮彈,由于沒有引爆,不便保管,便交給縣武裝部引爆了,當時留有錄像資料。這發炮彈的發現,正應了那位日本老人所說的13發之數。
“投巨資恢復建設,明道宮展露新姿”。
為了弘揚老子文化,開發旅游資源,2005年,鹿邑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順應民意,立足于弘揚老子文化,建設文化大縣、旅游強縣,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投資6000萬元,按照唐宋規制,恢復重建明道宮。
修復后的明道宮,從老君臺臺階往南神道上,依次是享殿、玄元殿、八卦臺、迎禧殿、明道宮正門。神道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東配殿、尚德亭、崇道亭、觀復亭、禮醇門,西側由北向南依次是西配殿、守素亭、抱樸亭、澄清亭、文昌閣、教正門,東西對稱,布局嚴謹。
“一片綠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如今,明道宮景區內蒼松翠柏,鮮花綻放,綠草如茵,古色古香。神道兩側湖水瀠繞,景色優美,到處呈現出一派莊嚴、肅穆、優雅、和諧的景象。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的老子故里人民歡迎各地游客來這片古老而又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圣地,細品老子傳統文化,靜思養身修德之道。(李兆舉 楊東志)【原標題:“觸摸老子故里”系列報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