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玉簡 橫空出世
2003年7月,濟源市整修濟瀆廟的工程開始緊張進行。
一天,施工人員在清理濟水源頭的龍池時,清出來一個東西,不大,像一個大令牌。施工人員拿水洗了洗,結果洗出來一個白石頭。施工人員不知這是何物,交給了在場的文物局工作人員。
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的衛平復先生是濟源市的文物專家,聞訊后他趕到那里,拿著石頭興奮異常,翻來覆去仔細地看,對著陽光看。
“國家級文物!”衛平復先生對圍觀的人們說。
“要不是缺了個角,那該是個國家一級文物!”2004年1月,當我們再次把那塊石頭拿在手里時,衛老先生仿佛還沉浸在昨日的激動里。
史載,古代朝廷祭祀濟水神時,要向龍池中投送金龍和玉簡。這次在龍池中發現的這塊石頭就是玉簡。至于金龍,還從未發現過。由于年代久遠,那投入龍池中的金龍、玉簡,不是被人撈走便是被水沖走,這塊玉簡能夠存留到今天實屬不易,難怪樂壞了衛老先生。
衛老先生介紹說,這次發現的這塊玉簡為北宋玉簡,呈長方形,下部略殘,殘長181毫米,寬81毫米,厚18毫米,重540克,為乳白色真玉,表面有模糊云水紋。玉簡正面鐫刻楷書七行:
“大宋嗣天子………
三七人開啟同天節金録道場……
水府投送金龍玉簡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
奏上聞
九天謹詣
水府金龍驛傳
熙寧元年太歲戊申四月……”
從銘文內容看,這個玉簡是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趙頊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詔告濟水神時投送的。在此次祭祀活動中,官方專門開啟了“金録道場”向神靈祈愿,并在濟水源頭投入了金龍玉簡。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對中國歷代祭祀頗有研究的濟瀆廟工作人員姚永霞女士說。她說,在古代社會,祭祀是國家的頭等要事,在國家的各項祭祀中,瀆祀(就是對四瀆河神的祭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濟水和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與五岳齊名,成為我國名山大川的代表,對濟瀆的祭祀上古時便已有之,“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分,四瀆視諸侯”。秦漢兩代,仍是祭祀不斷。秦定天下以后,就曾祭祀濟水。漢武帝更是游遍五岳四瀆,特別是漢宣帝元年的祭祀更有意義,“自是五岳四瀆皆有常禮”。從那時起,對濟水的祭禮遂成定制。秦漢以后對濟水的祭祀更是有增無減,并成為國家常禮。在唐代禮制中,就把岳鎮海瀆的祭禮與社稷等同,僅次于天地宗廟而列為“中祀”。元代也明確規定:“國家之祀,先天地,次五岳五鎮四海四瀆,有謹而不敢急。”除定期不定期的祭祀之外,自唐代起,歷代帝王多對濟瀆神加以封贈。濟水神先是被封為清源公,后來唐玄宗又封濟水神為清源王,宋徽宗封其為清源忠護王,元仁宗封之為清源善濟王,由公至王、美名崇號不一而足。明清兩代,朝廷雖削去了濟瀆神的歷代崇名,但祭祀之頻繁、祭禮之隆重比之前代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清兩代,對濟水水神的御祭不下30次,且康熙乾隆兩次為濟瀆廟賜匾。
祭祀大典 盛況空前
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既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民間信仰,同時也是一種權力,它是社會身份等級的一種標志。秦代以前,對四瀆的祭祀沒有固定的秩序,并且隨著社會的動蕩,祭祀時有興廢。秦朝統一天下后,將對四瀆的祭祀完全固定下來,并修建了祭祀專用的祠廟。漢代進一步厘定五岳四瀆祀典,“河于臨晉,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濟于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侍祠”。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長期處于分裂戰亂狀態,對四瀆的祭祀多采用“望祭”。什么叫“望祭”呢?古代,在外地做官或因其他原因在外地的人,因為無法回鄉祭墓,就“望墓以祭”,這就是“望祭”。“望墓以祭”時,最好是登上高山,望著祖墓所在的那個方向,行祭祀的各種儀式,把紙錢撒向空中。
天子御祭則是國家的大典。天子選出欽差御祭大臣,然后選擇良辰吉日前往祭祀。翰林院負責擬定祭文,并通知府縣及濟瀆廟籌備御祭。欽差御祭大臣在選擇日期內攜圣旨及祝文奔赴濟瀆廟祭祀。祭禮有“三獻”,分為初獻、亞獻、終獻。府縣及濟瀆廟接到通知后,要通知有關文士武官參加,組織儀仗隊,通知全縣各行都來聽差,通知濟瀆廟附近十三村前來整理廟容。欽差御祭大臣到達鄰廟街村時,所有文官武臣、鄉村士紳都跪在路兩邊迎接。欽差大臣乘八抬大轎,頭頂圣旨,首先迎入御香殿。
第二天開始祭祀。首先在拜殿朝拜濟瀆神。禮炮齊鳴、樂聲悠揚中,官員們祭酒、三拜九叩、誦讀祭文。然后,眾官員前往濟瀆池,在水殿內向龍池投入金龍玉簡及其他貢品,祈求濟水神佑護。儀式結束后,欽差大臣帶領原隊人馬返回御香殿———相當于現在的國賓館。
關于祭祀濟水神的由來,濟瀆廟里有一通石碑,石碑上刻錄的《龍池石塊記》講述了一個神話故事———李繼安捎書。
相傳漢朝時某一年,天下大旱。其時,懷州河內縣界溝村的百姓李繼安經商路過洞庭湖君山廟。他在廟內上香祈福時,一個穿紅衣的人忽然出現。紅衣人將一封信交給李繼安說:“懷州西七十里濟源縣西北約三里處有一龍池,龍池前有石頭一塊。用這封信擊打石頭,就會有人出來,此人長得相當兇惡可怕,但你不必害怕,他不會傷害于你。這封信是玉皇大帝讓濟水神行雨的命令,你完成任務后可得賞錢二百貫。”李繼安按照紅衣人的話去做,果然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
《龍池石塊記》是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親筆書寫的。
龍簡承載 一段歷史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沉”是投于水中,“埋”是埋于“坎”中,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銀器、青銅器,還有人和動物,至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龍簡”的制度。“龍簡”中的“龍”指金龍,而“簡”所用材料有金、玉,也有銀、銅。在嵩山峻極峰,曾發現武則天所投的金簡;在南岳衡山,曾發現唐玄宗所投的銅簡;在江蘇蘇州,曾發現吳越王所投的玉簡和銀簡。
濟瀆廟中有兩通元代碑刻,記錄了元朝皇帝派員到濟瀆廟投送“龍簡”的事情。
一是立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的“大朝濟瀆投龍簡記”碑,碑中記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常以“邊境未清,蝗旱間作為憂,故夙夜兢兢,深自克責,謂不有大祈禳無以答……投送金龍玉簡標記善功……”二為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所立的“投龍簡記”碑,碑中記載皇帝登基之后,中外大和,命“集賢司直奉訓大夫臣周應極、洞玄明德法師崇真、萬壽宮提舉陳日新秉傳封香,奉玉符簡、黃金龍各二……”
自唐以來,但凡國之大事,諸如戰爭、政權更迭,甚或皇室成員的生死都要向濟水神祭告。對濟水神的祭祀成為國家禮儀中的重要內容。元代統治者試圖通過倡導漢族禮教、加強祭祀來穩固其統治地位,所以對山川的祭祀特別頻繁。據有關文獻記載,元代朝廷到濟瀆廟舉行“投龍簡”的祭祀儀式就有十多次。這在全國的山水祭祀中極為罕見。
在明清兩代,對濟水的祭祀達到高峰。明代自朱元璋至朱由檢,17個皇帝中幾乎沒有一個不派欽差到濟瀆廟致祭。清代時,連皇帝成婚、平定叛亂甚至皇后去世,也都要向濟瀆神報告。英才蓋世的康熙皇帝,在自己五十、六十大壽時也分別派遣官員到濟瀆廟祭告。
自唐宋以來,由于國家穩定、收入增加,修廟祭神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頻繁,封贈也愈來愈高。以濟水為例,從最初的“清源公”到“清源王”再到“清源忠護王”等等,隨著封號的提升,對濟水神的祭祀規模越來越大,禮儀越來越隆重。據記載,濟瀆廟在鼎盛時期,國家級祭祀一天要消耗將近一萬只羊。這可難壞了朱元璋,他登基的時候,由于連年戰爭,國家財力困乏。眼見著一天一萬只羊往未知的神那里送,朱元璋覺得很心疼。他想了個法子,這個法子可視為中國的祭祀改革。
在濟瀆廟里有一通“大明詔旨”碑,所立時間是明洪武三年,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在碑文中,朱元璋發表了他的高論,他認為:高山廣水,自古有之,英靈之氣,受命于上天,豈是國家封號可以稱之?而我乃一介布衣,無資格對其加封。且歷代封號以當時為宜,為了幫神人正名,各山水神,以山水本名稱之。濟水神就稱為北瀆大濟之神。
此外,朱元璋還改革了各州、郡、縣的城隍,歷代忠臣烈士也都用實號。這樣一來,祭祀就隨之大大簡化,革除了歷代鋪張浪費之風氣。
濟瀆廟中還有一通“濟瀆北海廟圖志”碑,這是一幅當時的地圖,它描繪了濟瀆廟在明天順年間達到全盛時的面貌布局,突出刻繪了廟的主體建筑和廟宇的范圍,如同濟瀆廟的縮微膠片,讓人看到了當時的輝煌鼎盛面貌。據這通石碑記載,濟瀆廟極盛時“本廟官地五頃二十七畝”,規模十分龐大。從“濟瀆北海廟圖志”碑上看,那時的濟瀆廟就像一座城堡。
按濟源市文物局有關領導的說法,如今的濟瀆廟正在恢復舊觀。
但今天的恢復舊觀顯然已不是對昨日的復制,更非歷史的重復。古代人們修建濟瀆廟,是為了祭祀,為了崇神,今天人們修濟瀆廟,則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祭祀,那種大規模的皇家祭祀,永遠停留在了過去,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串足跡。【原標題:玉簡見證千秋祭禮 “濟水源頭濟瀆廟”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