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歷史,注定要成為過去,梁王劉武與他的梁國一起葬于芒碭群山。但清涼臺卻沒有因此成為滅寂,而是以寺廟文化的興起,使之成為永生。2008年記者第一次進清涼寺采訪,遠望清涼寺,臺高數丈,亭臺樓閣,在斑駁滄桑中依舊彰顯一種壯觀。
沿寺院中軸線拾級而上,由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圓覺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側建有觀音殿、地藏殿、羅漢堂、伽藍殿等建筑。藏經樓為明清建筑風格,分上下兩層,樓下塑有宋太祖趙匡胤坐像。據《清涼寺記》記載,該樓建于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藏經樓前有棵千年皂角樹,據說當年趙匡胤常在此拴馬乘涼。2006年4月底的一天,清涼寺發生火災,大火持續3個多小時,燒毀了藏經樓的房頂和幾尊泥質佛像,千年皂角樹也因之受損。
保存完好的明萬歷八年的石碑詳細記載了清涼寺周邊的地形地貌和寺院建筑的詳細情況,其中載有:“臺上左右有高臺二座,臺高如墉,緣而登之可目涉百里,蓋寺中之勝也……”
當時聽一位對該寺頗有研究的居士介紹,梁王行宮于南北朝時殿倒房塌,一片凋零。隨著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北魏后期臺上開始建寺院,名為清涼寺,當時僧侶云集,成為傳播梵音的一片凈土。后歷代各有興廢,至宋,因與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一段淵源,遂成為皇家寺院。
《歸德府志》和相關碑刻記載,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春,后周大將趙匡胤任歸德節度使,常和手下的將領們在清涼寺縱論天下大事,終于次年成功策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趙匡胤做了皇帝后,難忘在清涼寺研討軍務的日日夜夜,也難忘僧侶們對他的支持,于是派欽差御賜敕封清涼寺。清涼寺也因此成為大宋的皇家寺院,與當時的武臺山清涼寺、西京洛陽清涼寺、福建莆田清涼寺并稱為全國四大清涼寺。清涼寺鼎盛時期,寺院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眾多,僧侶最多時有千余人。
居士指著大雄寶殿給記者看。大雄寶殿屋脊上飾有龍鳳圖案,黃色琉璃瓦蓋頂,任風雨剝蝕卻不改尊貴,的確證明著這一座寺院的皇家血統。
當時一位村民還向記者講起一個傳說。說是趙匡胤任歸德節度使時常在清涼寺避暑。一個炎熱夏天的晚上,趙匡胤在寺里渾然入睡,被蚊蟲叮咬,難以安眠,于是呵道:“如此擾人清靜,豈有此理,不能讓人清涼清涼嗎?”果然蚊蟲一哄而散,自此清涼寺再無蚊蟲騷擾。神奇的是,至今大雄寶殿內仍無蚊蟲。這傳說無疑給清涼寺平添了幾分神秘。
2005年,經市政府批準,清涼寺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商丘市唯一一家,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一位叫釋常悟的法師從五臺山來到清涼寺,在他人以為的破落和亂象上,他慧眼發現了這座寺院的起勢和希望,毅然留下來做了住持,開始為寺院的修復擴建東奔西走,日夜操勞。4年彈指一揮,得各級黨委、政府以及佛教信徒和社會力量的支持,擴建中的清涼寺面貌已煥然一新。
一座皇家寺院的中興
毛主席身邊侍衛林克同志,在緬懷毛澤東一文中寫道:毛主席參加革命后,《壇經》一書隨時都帶在身邊,他曾多次給林克同志講過慧能大師的身世及其佛學思想,講過六祖大師的主張——佛性人人皆有,更贊賞六祖大師對佛教的改革和創新精神。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學,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能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這不能不是一個要直面的問題。
老作家王蒙說過一句話,學習文化如同吃豬肉,吃豬肉長的是自己的肉,不是豬肉。這是個學習文化的認知問題。的確,如何接納、汲取、傳承,認知到位,才能態度端正,才能最大可能探視到文化本質,接近文化的本源、本真。
中國十年文化浩劫,最大的悲劇不只是讓中國文化出現可怕的斷層,而是扭曲了國人審
視民族文化的視角和心態。這與被八國聯軍瓜分、被日軍燒掠一樣,同為一種民族傷痕。不同的是,前者是他傷,后者是自戕。
老莊創造的“道”是一種文化,它幫助我們在一個更高境界上認識自然,認識世界,認識人與自然、世界等如何和諧相處。釋迦牟尼創造而后流播世界的“佛”同樣是一種文化,它來自域外,而后在九州落地生根,它更多的是幫我們認識人性,認識內心,凈化自己,更好地融入集體,融入社會。
在一個高端的境界上,儒釋道三大文化的指歸是高度一致的,就是人心大同,社會和諧。因此說,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畫卷上,三大文化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各踞山頭相互對峙,而是“條條大道通羅馬”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釋常悟法師曾說過,酒和酒糟不在于誰更有價值,而在于誰來選擇。對于人,酒糟沒啥用。對于豬,美酒同樣毫無用處。佛法對于不信佛的人來說,它僅僅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但對于心向和諧、心向真善美的人們來說,它就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福音、福報。
釋常悟法師以為,和諧社會的本質和佛學的真諦,兩者是一致的。德同而相聚,志同而道合。事實上,佛教進入中國后,中國歷代佛學大師已將佛陀教義結合中國實際,使之中國化,處處體現出與中國社會相協調的契理契機精神。真正的佛學理論可以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座寺院如何走上中興,釋常悟法師的構想是,建成的清涼寺,將對接商丘文化,擴建一處公益文化園——清涼寺文化苑。清涼寺文化苑將建成融合儒釋道三大傳統文化的園林式文化園區,讓它真正成為商丘百姓沐浴文化、享受熏陶的理想休閑去所。
這是一座寺院的福音,也將成為商丘百姓的又一種福祉。2011年,第六屆豫商大會在商丘召開,2000多位豫商走遍商丘,共話鄉音,共謀商機。其間,一行20多人參觀了清涼寺,對這座漸成規模的弘法道場,和對一心弘揚佛法的釋常悟法師,表示出了極大的熱情和關注。
相信不久的將來,清涼寺將成為一個利樂有情的清凈道場,一座殊勝的佛教圣地,一扇商丘對外開放的窗口,一處百姓旅游休閑的凈土。【原標題:清涼寺:一座寺院的中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