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上的天王殿、大佛殿和水陸殿為明代重修。
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金大定十一年去宋政和三年,差不多一花甲。是何妙緣驅(qū)慧明法師于其不及弱冠即奔于此,為一寺?
時過境遷,光陰輪回。炊煙、夕陽、細雨飛雪、葉綠葉黃,外炫的光彩,內(nèi)心的硬度,都是時間磨礪出來的。幾塊石料,何處開榫,都能了然于胸。我們,卻沒有,也不能。徒有一襲的想像,如一襲的長衫也罩不住的空無與虛弱。
入門,左行,依次是天王殿、大佛殿和水陸殿。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闊五進三,單檐廡殿灰瓦頂,梁枋皆工筆彩繪人物,寓教于事。明間金檁墊枋下有“大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墨跡。大佛殿又名當陽殿,俗稱轉(zhuǎn)角殿,居中,供奉如來佛祖。闊、進各三,單檐歇山黃綠琉璃瓦頂,明間脊檁墊枋下有“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建”題記。水陸殿,供奉彌勒佛,居后,闊五進三,硬山灰瓦頂。水陸,取“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凈地”之意。水陸道場,又稱悲濟會,是超度亡靈,拔救幽冥,普濟一切水陸仙、鬼的法會,凡七晝夜。傳南北朝梁武帝蕭衍曾夢一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帝躬臨地席,命僧佑禪師宣文。宋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093年),蘇軾曾為王氏閏之設(shè)水陸道場(《東坡后集》卷十九)。
水陸大殿內(nèi),偶遇八十歲申村呂巨成老人,以及四十歲就“跑廟”,現(xiàn)年已經(jīng)六十六歲的東寨栗伏榮老人。
“廟前原有山門。五月罷,打短工的多,澆園、鋤地后就都住廟里。有塊碑,原來在前大殿,挪后大殿,后來起走,沒了。”
“大殿,都是外邊磚,里邊土坯,輕易不敢重修。南大殿修了已經(jīng)八年了,采桑人搞古建筑,把梁架空支開,根基全換了,墻里都是木柱、石柱。中間大殿1983年縣里撥款、群眾集資重修過。”
法不孤起仗緣生。“中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時,當兵的渴得要命,老佛爺化作一白胡子老漢送水,一壺水怎么也喝不完,就問老人是哪兒哩。說是林州惠明寺哩。”“你經(jīng)歷過?”“沒有。我1959年去過朝鮮,志愿兵。”
“您都瞧瞧啊,這兒原來有個‘放生池’。解放安陽和水冶時,這兒是臨時醫(yī)院,洗當兵的血衣裳,水都成了稠糊糊了。后來,這兒作過區(qū)公署,當過縣倉庫,成過學校。瞧瞧,殿前中間兒的青石條都被小孩滑成了多深的壕兒。”栗伏榮老人說。
“能保存這么好,就都因為這。要不,早毀了。”
大殿的鐘聲、檐角的鈴聲、窗隙間的風聲、草叢里的蟲聲、深巷里的狗吠聲、乳兒的啼聲、女人的哭嚎聲,點綴著八百多年前寺院的沉靜。放生池前,至少有一個功德圓滿的影子在荷葉上搖曳,如內(nèi)心的愿:擾攘停息,生安戰(zhàn)止,眾生平安。
一塔·歡喜
寂靜的歡喜,不可名狀,從大圓覺里流出。與落花無關(guān),與流水無意。天青、水白、花紅、草綠。溫軟的水,寂寂的蓮,寞寞的魚,自成與樸素、奢華都搭不上的高貴。尋常模樣人人可見,你的高貴,自有我獨到的領(lǐng)略。
塔成,念頭便有了寄托。
天王殿東山墻外,坐北相南聳一高16.65米的石塔,惠明寺塔,俗稱喇嘛塔。“文革時,有人用鐵棍子試過,一點灰土的痕跡都沒有,偎地起,很奇怪。”塔基呈六角,束腰須彌座二層,精雕垂幔、覆蓮、纏枝牡丹、卷草、柿蒂、云龍、托塔力士,及梵文八枚。塔身與北海白塔似,南面辟門,上飾方形門簪,琢蓮花及戲珠二龍,兩執(zhí)劍力士分立左右;西北壁刻“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修佛像”題記。塔頂為六角形天地盤,漢白玉寶珠無存。據(jù)考證,此塔為元塔。
“建塔時,當大家不知道怎么把冬天潑水凍瓷實后運來的大石料往上砌時,魯班祖師爺前來點化。祖師爺說,‘我都土埋半截的人啦,沒啥用了。’工匠們恍然大悟。東地里有個大土溝,據(jù)說就是那時候挖的。塔后來重修過,里面有碑,有我爺爺?shù)拿帧?rdquo;呂巨成老人講到,“以前小孩都在這上面玩,現(xiàn)在不了,縫裂這么寬。”
塔,鮮活璀璨于眼前,油畫一般。人如委蛇其身的草。塔體如寶瓶,瓶中有水,是雨露霜雪的積累、凝結(jié)和融化。瓶中水,青天云,眼望如潮、如海。張裂的塔身滿含歲月的涼意,光影晃動,蒼臺斑駁,夏花正濃,抵不住一段因你而雅的往事舊夢。
一牌位·知足
水陸殿內(nèi)東山墻上,凹一方洞,長約尺半,寬不盈尺,內(nèi)置線刻慧明像。雖朗朗日不辨其狀,只得打開手電筒。洞前一木制牌位,“慧明法師之位”。望影“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自在、滿足、沉著、持重,“作繭自縛”的法師如在眼前。
尾聲·安好
寂寂院落,花開過,鳥飛過,人哭過,佛笑過……時光切換的剎那是錯過。此時此刻的光陰被閑置起來,心平氣勻,如靜靜的塔,應對匝匝恬淡的過往,沒有蓬蓬如春潮的熱烈。千千結(jié),千千念,千千融化……
(此文采寫,得到了林州市河順鎮(zhèn)申村呂巨成老人,東寨栗伏榮老人,文峰區(qū)寶蓮寺鎮(zhèn)東風村李書蓮老人,林州市城郊鄉(xiāng)第五中學侯建文、常晨,林州市城郊鄉(xiāng)劉家街第二小學王向華,文峰區(qū)寶蓮寺鎮(zhèn)二十里鋪霍海剛,安陽縣志辦李玉生、呂軍平等親朋好友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誠摯謝意。)【原標題:千年古剎 惠明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