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寺位于安陽縣西南30公里的寶山東南麓,這里屬太行山余脈,有8座山峰,靈泉寺就坐落在群山環抱的峽谷盆地上。歷史上靈泉寺曾是北朝后期東魏、北齊和隋唐時期北方著名佛教圣地,素有“河朔第一古剎”之稱。
在靈泉寺東西兩側和附近的寶山、嵐峰山、馬鞍山的山巖斷壁上,遍刻大量的石窟、造像及名僧墓塔。靈泉寺基址與摩崖石刻的分布范圍,呈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條狀,東西縱深約1500米,南北橫寬近1000米。由于摩崖石刻多以浮雕石塔、佛窟及佛龕為主,且數量眾多,因此又稱“萬佛溝”。
靈泉寺東西兩側的寶山、嵐峰山及馬鞍山共有窟龕240多座,其開鑿年代最早是東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歷經北齊、隋唐、北宋各代,前后共歷548年,其中屬于浮雕塔龕153座,占總數的73%。鐫刻有銘文題記的75座,其中寶山30座,嵐峰山32座。1996年,國務院公布靈泉寺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泉寺石窟及石刻群,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涉及佛教史上著名高僧僧稠、道憑、靈裕、慧休等生平事跡,并多刻有明確紀年,是佛教石刻的重要遺跡,又恰當北朝向隋唐過渡時期,是中國雕刻史上最感缺乏實例的階段,因此,對研究中國佛教藝術史、中國佛教史及建筑史等都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原標題:靈泉寺 靈泉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