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石窟亦稱北齊石窟,位于安陽縣西南25公里的北善應村西,背倚龜蓋山,面臨洹水,因距自然山泉小南海不遠,故稱小南海石窟。今存三個中型石窟,自西向東依次排列,均系北齊天保年間開鑿。三窟規模相近,窟內造像、題材、風格相似,以中窟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美。2001年,國務院公布小南海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窟面積為2.4平方米,后壁正中雕釋迦牟尼佛像,左右為脅侍菩薩,兩側壁各立菩薩三尊。
中窟門外石壁上的題刻記事,證明此窟開鑿于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是方法師為其師父稠禪師開鑿的。窟內北壁上刻有稠禪師的線雕像。安陽師院馬愛民教授研究,稠禪師是少林武術的開創者。
在東窟原址東200米的石壁上,刻有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崔銑、王三省游歷此地時所作五言律詩各4首,楷書,丁律鐫刻,題記上下高1.25米,東西寬2.5米。
善應小南海三窟造像均突出了盧舍那佛的主尊地位,反映了華嚴經信仰的流行。而凈土信仰(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彌勒凈土)也很受重視。石窟雖規模不大,但內容豐富,刻工精細,是研究北齊石刻藝術及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尤其是中窟刻有大量佛經且保存完好,在全國現存的石窟中較罕見,對佛教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原標題:小南海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