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名人錄——荀彧(2)
2014/5/13 15:10: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歷史評價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士,其輔佐、舉人、建計、密謀之功無人能比,為曹操統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貢獻。后人也對其作了高度的評價。
歷史人物評價
何颙:“王佐才也。”——《三國志.荀彧傳》
曹操:“吾之子房也。”——《三國志.荀彧傳》。
“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彧別傳》。
“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晉書.荀勖傳》(表文略)
彌衡:“文若可借面吊喪。”——《平原彌衡傳》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今并無對。”——《荀氏家訓》
司馬懿:“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彧別傳》
鐘繇: 鍾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或問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顏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彧別傳》
東晉.王導:“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晉書列傳第三十五》
文學記載評價
曹植: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歔欷沾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光祿大夫荀侯誄》
陳壽:
“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三國志.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
裴松之:
“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松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志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于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贊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于嶮中,至于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后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志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三國志.荀彧傳》
傅子:
或問近世大賢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傳》注引《傅子》
范曄:
“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間關以從曹氏。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于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時運之屯邅,非雄才無以濟其溺,功高勢強,則皇器自移矣。此文時之不可并也。蓋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也。”贊曰:“公業稱豪,駿聲升騰。權詭時逼,揮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頓挫。越俗易驚,孤音少和。直轡安歸,高謀誰佐?彧之有弼,誠感國疾。功申運改,夡疑心一。”——《后漢書.荀彧傳》
袁宏:
漢自桓、靈,君失其柄,陵遲不振,亂殄海內,以弱致弊,虐不及民,劉氏之澤未盡,天下之望未改。故征伐者奉漢,拜爵賞者稱帝,名器之重,未嘗一日非漢。魏之平亂,資漢之義,功之克濟,荀生之謀。謀適則勛隆,勛隆則移漢,劉氏之失天下,荀生為之也。若始圖一匡,終與事乖,情見事屈,容身無所,則荀生之識為不智矣。若取濟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雖親,于漢已疏,則荀生之功為不義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權,既而以為己有,不以仁義之心終,亦君子所恥也。一污猶有慚色,而況為之謀主!功奮于當年,跡聞于千載,異夫終身流涕,不敢謀燕之徒隸者。自己為之功,而己死之,殺身猶有余媿,焉足以成名也!惜哉,雖名蓋天下,而道不合順,終以憂卒,不殞不與義。故曰非智之難,處智之難;非死之難,處死之難。嗚呼!后之君子,默語行藏之際,可不慎哉!——《后漢紀》
杜牧:
“彧之勸魏武取兗州則比之高、光,官渡不令還許則比之楚、漢,及事就功畢,乃欲邀名於漢代,譬之教盜穴墻發匱而不與同挈,得不為盜乎?”——《資治通鑒》
司馬光:
“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門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陳文子諸侯之賢大夫,皆不足以當之,而獨稱管仲之仁,豈非以其輔佐齊桓,大濟生民乎!齊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蓋以非桓公則生民不可得而濟也,漢末大亂,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齊桓之時,周室雖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為「彧之勸魏武取兗州則比之高、光,官渡不令還許則比之楚、漢,及事就功畢,乃欲邀名於漢代,譬之教盜穴墻發匱而不與同挈,得不為盜乎?」臣以為孔子稱「文勝質則史」,凡為史者記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則比魏武於高、光、楚、漢者,史氏之文也,豈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貶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為帝,則彧為佐命元功,與蕭何同賞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殺身以邀名,豈人情乎”——《資治通鑒》
蘇軾:
漢末大亂,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為非曹操莫與定海內,故起而佐之。所以與操謀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豈教操反者哉?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志林十三條|論古|武王非圣人》
蘇轍:
荀文若之于曹公,則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錫之議,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為文若先識之未究,或以為文若欲終致節于漢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東郡,致其算略,以摧滅群雄,固以帝王之業許之矣,豈其晚節復疑而不予哉!方是時,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屬于曹公矣,雖不加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將安往?文若之意,以為劫而取之,則我有力爭之嫌,人懷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則無嫌而人亦無憾。要之必得而免爭奪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數年之頃,以致文若之死。九錫雖至,而禪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則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過也。 ——《歷代論三|荀彧》
何去非:
“人之挾數任術若荀文若者幾希矣,蓋曹公之策士而倚之為蓍龜者也。”——《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趙翼:
荀彧傳荀彧傳,後漢書與孔融等同卷,則固以為漢臣也。陳壽魏志,則列於夏侯惇、曹仁等之後,與荀攸、賈詡同卷,則以為魏臣矣。案董昭等以曹操功高,議欲封魏公、加九錫。彧以為「操本起義兵,匡漢室,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是。」以是拂操意。會征孫權,乃表請彧勞軍。彧病留壽春,操遣人饋食。發之,空器也,遂飲藥而卒。明年,操乃為魏公。是彧之心乎為漢可知也。論者或謂末路雖以失操意而死。而當其初去袁紹就操時,值呂布攻兗州,彧為操堅守鄄城及范、東阿,以待操,謂「昔漢高先定關中、光武先取河內以為基,此三城,即操之關中、河內也。」後又勸操迎天子,謂「晉文納襄王而定霸,漢高發義帝喪而得諸侯。」是早以帝王創業之事勸操,何得謂之盡忠於漢?不知獻帝遭董卓大亂之後,四海鼎沸,強藩悍鎮,四分五裂。彧計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漢室,則不得不歸心於操而為之盡力,為操即所以為漢也。其初勸操迎天子,謂操曰「將軍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是可知彧欲藉操以匡漢之本懷矣!且是時,操亦未遽有覬覦神器之心也。及功績日高,權勢已極,董昭等欲加以上公九錫,則非復人臣之事。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懷僭妄,而終不肯附和,姑以名義折之,卒之見忌於操,而飲藥以殉。其為劉之心,亦可共白於天下矣!陳壽已入於魏臣內,范蔚宗獨提出列於後漢書,傳論明言「取其歸正而已,亦殺身以成仁之義。」此實平心之論也。壽於傳末亦云「彧死之明年,操遂為魏公。」則亦見彧不死,操尚未敢為此也。則又公道自在人心,而不容誣衊者矣!又案臧洪自是漢末義士,其與張超結交,後與袁紹交兵之處,皆無關於曹操也。則魏紀內本可不必立傳,而壽列之於張邈之次。蓋以其氣節,不忍沒之耳。蔚宗特傳於後漢書內,不以壽志已有洪傳而遂遺之。亦見其編訂之正。——《廿二史札記 卷六 三國志》
唐庚:
董昭建議曹公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荀彧稱曹公興師,本為朝廷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憂卒。論者曰,彧葉規曹氏,以傾漢祚,晚節立異,無救運移。
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陳蔡、伐楚、伐晉,其意欲尊周爾,而桓公遂有封禪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許洛、平河朔、平漢南,其志欲尊漢耳,而曹公遂有九錫之議。管仲知封禪之不可許也。故設詞以拒之;文若知九錫之不可長也,故遜詞以卻之。管仲幸,故桓公從其說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語以成竊國之禍。究其終始,幸不幸異耳,用心豈不同耶!論者何得非之!——《三國雜事》
王夫之: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藥而卒,司馬溫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彧之智,算無遺策,而其知操也,尤習之已熟而深悉之;違其九錫之議,必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論以自解,冒虛名,蹈實禍,智者不為,愚者亦不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茍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雖牿亡而不喪,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
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為之謀耳。雖然,初起而即委身于操,與華歆、王朗之為漢臣而改面戴操者,抑有異矣。楊彪世為公輔,而不能亡身以憂國;邴原以名節自命,而不能辭召以潔身。蜀漢之臣,惟武侯不可苛求焉,其他則皆幸先主為劉氏之胤,而非其果能與漢存亡者也。然則彧所愧者管寧耳。當紛紜之世,舍寧而無以自全,乃彧固以才智見,而非寧之流亞久矣。季路、冉有,聚斂則從,伐顓臾則為之謀,旅泰山則不救,而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一至于大惡當前,而后天良之存者不昧,禍未成而荏苒以為之謀,圣人且信其不與于篡弒,善惡固有不相掩矣。
且彧之為操謀也,莫著于滅袁紹。紹之為漢賊也,不下于操,為操謀紹,猶為紹而謀操也。漢之賊,滅其一而未嘗不快,則彧為操謀,功與罪正相埒矣。若其稱霸王之圖以歆操,則懷才亟見,恐非是而不為操所用也,則彧之為操謀也,亦未可深辠也。試平情以論之,則彧者,操之謀臣也,操之謀臣,至于篡逆而心怵焉其不寧,左掣右曳以亡其身,其天良之不昧者也。并此而以為詭焉,則誣矣。——《讀通鑒論.獻帝.三十一》
易中天:
第一點,荀彧有智慧。 第二點,荀彧有理想。第三點,荀彧有遠見。第四點,荀彧有擔當
典故
荀令留香 史載荀彧為人偉美有儀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帶香氣。《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之后“留香荀令”與“擲果潘郎”一樣,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
荀令君:因為荀彧領尚書省十數年,故時人尊稱他為“荀令君”或“荀令”。
家族資料
祖父
荀淑,字季和,任朗陵令,有高才,漢順、桓之時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稱“八龍”
父輩
荀儉
荀緄(古音反),荀彧父親,任濟南相。
荀靖,有德名,終身隱居,被名士許子將評與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內潤。”
荀燾
荀詵
荀爽,少時已經十分聰明,后被董卓征召,歷任平原相、光祿勛、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
荀肅
荀旉?
兄弟
荀衍,字休若,荀彧三兄。
荀諶,字友若,荀彧之弟。袁紹部下,與高干一起勸說冀州刺史韓馥投降。官渡之戰敗后,不知去向。
妻
唐氏,東漢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給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轉嫁荀彧。
子
荀惲,字長倩,嗣侯,官至虎賁中郎將。但因與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妻子為曹操之女安陽公主。
荀俁,字叔倩,任御史中丞。
荀詵,字曼倩,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早卒。
荀顗,(?~274),字景倩,博學而意思縝密,任散騎侍郎,再任尚書。后仕于晉,位至太尉,封臨淮康公。
荀顗
荀粲,(209?~238?)字奉倩,崇尚道教,娶曹洪女。后因妻子去世,悲痛而死,年僅29歲。
侄子
荀攸(158~214),曹操重要謀士之一。 與荀彧是從叔侄關系,但比荀彧年長。
荀攸(158—214)
孫
荀甝,荀惲長子,本為散騎常侍,后進爵廣陽鄉侯,死時三十歲。
荀霬,荀惲次子,官至中領軍,死時謚貞侯,追賜驃騎將軍。其妻為司馬懿之女,與司馬昭、司馬師有交情。咸熙中,開建五等 ,后以著勛前朝,改封愷南頓子。
荀寓,字景伯,荀俁之子,少與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后來仕晉,位至尚書。
曾孫
荀頵,荀甝之子,為羽林右監,早卒。
荀憺,荀霬長子,任少府。
荀愷,荀霬次子,晉武帝時為侍中,位至征西將軍
荀悝,荀霬三子,任護軍將軍,追贈車騎將軍。
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書。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CCTV-7(200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