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26歲成為朝鮮太上皇的袁世凱(2)
2014/6/20 11:09: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鴻門宴”繳殺義和團,遭致慈禧不滿
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袁世凱主張對義和團采取“剿殺”政策。在滿朝文武被義和團“扶清滅洋”情緒卷入的背景之下,這彰顯了袁世凱在混亂的大局之下保持冷靜的睿智和勇氣。他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基于其對于國際局勢的判斷。
他調任山東巡撫之初,原來的山東巡撫毓賢被調往陜西任巡撫。毓賢是一個狂熱的排外主義者,因為他對山東的義和團采取聽之任之的政策,義和團才在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天津、直隸一帶呈現烈火燎原之勢。被狂躁情緒沖昏頭腦的毓賢在陜西巡撫任上,將陜西全省的外國傳教士騙入巡撫衙門集體屠殺,他甚至還親自動手,殺死了三名傳教士。如果毓賢繼續留任山東巡撫,山東省的傳教士估計也會遭到同樣的厄運。袁世凱上任之初,濟南府的西南部已經發生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殺死了英國傳教士布魯克斯。袁世凱已經預料到這種政策將導致的嚴重后果,所以他在山東全省打擊義和團的勢力,并保護外國人的生命安全。袁世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他上任之后,山東沒有一個外國人被義和團殺害,在他的協助下,在山東的外國人要么逃離山東,要么被他保護起來。
袁世凱的這種明顯的親外政策,引起了當時對義和團采取鼓勵態度的慈禧太后的不滿,袁世凱日后的地位和將來的升遷希望都掌握在她的手中。那些因為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的說法而變得狂躁兇狠、發誓要將大清帝國境內所有的外國人殺光的保守派,對他群起而攻之。憤怒的底層民眾咒罵他是“混世魔王”,聲稱要“替天行道”除掉他,因此袁世凱的生命不斷受到威脅。但民間的仇恨、同僚的反對和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對他的不滿,并沒有絲毫動搖他剿殺義和團的決心。
由于受到袁世凱的沉重打擊,山東義和團的首領們派出一名代表去游說袁世凱,這位代表告訴袁世凱,民間仇外的情緒正在猛烈上升,他勸巡撫大人“順應民意”鏟除洋毛子,讓他的子民都從那可恨的西化風氣中解脫出來。
見多識廣的袁世凱沒有相信這個樸實的義和團代表的話,他知道在實力懸殊的中西對比下,洋人不可能被趕出中國,更別談“永遠”,他明確地告訴這位代表,想把洋人趕出中國的時代早已過去,他奉勸義和團民,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
這位代表卻告訴他,勝利是確定無疑的,因為兄弟們有法術護身,洋人的子彈不可傷他們分毫。
對此,袁世凱嚴厲地回答道,他的士兵手上就有這些子彈,對方不妨派自己的人出來做個法術表演。義和團代表對此表示拒絕,但是袁世凱卻不肯放過他們。他熱情地邀請義和團的頭目們到府邸飲宴,等他們到齊了,酒酣耳熱之際,他突然命令他們沿著院墻站成一排,在義和團頭目恐懼的求饒聲中,槍聲大作,結果無人逃脫。
袁世凱用一場鴻門宴,終結了義和團在山東的勢力擴張,并成功地阻止了義和團向山東以南省份的擴散。受到袁世凱打擊的山東義和團只得向直隸轉移,導致直隸“香火鼎盛”,最終影響了政府。袁世凱果斷地讓山東加入了“東南互保”,讓山東中立于清政府與列強的戰爭之外。
義和團運動被鎮壓之后,人們發現,袁世凱這位鐵腕巡撫使山東省免受了鄰近的直隸省遭受的生靈涂炭,袁世凱的權力與威信比以前更加穩固。
鐵腕巡撫
1901年11月,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直隸省是清朝最重要的省份,因為都城北京,以及進軍北京的兩座門戶大沽港和天津港都在它的轄區之內;直隸總督還控制著所有通往京師的道路,負責保衛皇室的安全。直隸總督是清朝的第一總督,擔任此要職等同于擔任了清朝的宰相,直隸總督隨時可以謁見皇帝和皇太后。大名鼎鼎的李鴻章正是利用這個舉足輕重的地位權傾天下,而袁世凱卻沒有像李鴻章那樣運用權勢大肆斂財。他以一位直率可靠的君子的形象出現在慈禧太后面前,給善于從細節之處觀察人的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慈禧太后很快原諒了他在處理義和團問題上與自己唱反調的行為,在他進京之時加封他為太子少保,并賞穿黃馬褂。
1902年,在慈禧太后面前肯定了自己才能的袁世凱獲得了更多重要的官職——督辦中國北部鐵路修建的全權大臣、軍機大臣、外務部侍郎、陸軍大臣,最后成為內閣總理大臣。這些經歷使得袁世凱的公共行政管理經驗,在中國鮮有匹敵者。
袁世凱不是一個激進主義者,而是一個擁有進步思想的中國人,他清楚地認識到采用現代科技的重要性。他讓自己的士兵扔掉弓箭,聘請德國軍官擔任教習,給士兵們配備步槍,接受前所未有的紀律訓練,為中國組建了一支極為精悍的部隊。他還為他的部隊建立了設備齊全的醫院,采取最為標準的衛生措施。他不僅是中國現代軍事化的推動者,也是中國現代教育的推動者,他在中國大力推動新學堂的建設,為向普通的中國民眾普及現代科學知識規劃了波瀾壯闊的藍圖。
1904年,義和團出現死灰復燃之勢,袁世凱旋即發表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膽敢妖言惑眾擾亂民心者斬!膽敢教授、研習如義和拳、紅燈照妖術者斬!”這對于希望再次掀起滅洋運動的狂熱分子無異于當頭棒喝,這股暗潮很快偃旗息鼓,狂熱分子們知道袁世凱對付義和團的手段,他們并不希望落得與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時期的義和團的頭領們同樣的下場。
他是一個儒家的信徒,但是他在學術上卻是寬容的。他對某些新教傳教士的高尚人格和淵博學識極為贊賞。1898年,他邀請長老會牧師赫伯特·E。豪斯博士擔任長子袁克定的家庭教師,1900年又邀請長老會牧師、滕州教會學校校長華生·M。海伊斯博士擔任他所建立的濟南府文學院院長。1906年他到保定府視察期間,發現當地充滿著對土地爺的迷信,當地土地廟的香火很旺盛,而土地廟的廟祝們卻向他報告了許多有關當地死亡人數的情況。于是袁世凱命令把當地所有的土地廟改成警察局,同時下令把土地廟里的所有神像集中起來統統扔到河里。當地傳教士聞訊趕來看熱鬧,他們想要看看當地老百姓怎樣執行袁世凱的這道命令,他們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數千名中國人站在河岸上,他們也把神像沉塘當做一件笑話看,他們有人甚至還在說:“看哪!神仙們在洗澡呢!”
光緒密旨:朕命將其斬立決
如同每個偉人一樣,袁世凱也樹敵眾多,亞洲想除掉他的敵人很多。光緒皇帝便是因他登上了1898年戊戌政變的“要犯”名單,當時40歲的袁世凱正在直隸按察使任上。由于袁世凱一直都是以革新著稱的官僚,光緒皇帝秘密召見了他,并希望他能夠支持自己的改革政策。皇帝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計劃,皇帝認為大權在握的直隸總督榮祿是維新的最大障礙,所以他授予了袁世凱一個高級軍職,命令他馬上前往天津,率領軍隊去治榮祿的死罪,然后讓他的先頭部隊開進北京,囚禁慈禧太后。袁世凱畢恭畢敬地接受了皇帝的密旨,火速前往天津,但是與榮祿私交甚篤的袁世凱并沒有砍掉榮祿的腦袋,而是向對方坦陳了一切,給了榮祿翻盤的機會。榮祿乘坐專列火速入京,面見慈禧太后,向慈禧太后和盤托出了光緒皇帝的計劃,榮祿是慈禧太后的密友,坊間有很多傳聞,說他倆的關系超出了普通朋友。慈禧太后立即顯現出自己特有的行事風格:她把皇宮圍得水泄不通,命令親信部隊取代了皇帝的衛隊;第二天一早,她便逮捕了皇帝,將其關到了瀛臺,一個四面臨水無路可逃的湖心小島;她發布詔令說,皇帝“恭請太后復臨朝理政”。皇帝從此淪為階下之囚,當做國家最重要的罪犯被小心翼翼地看管著,直至他1908年去世。在他去世的前夜,光緒皇帝痛苦地寫下這樣一道密旨:朕被囚十年,受盡煎熬,袁世凱須負全責——待時機成熟,朕命將其斬立決。
在戊戌政變中,袁世凱因背叛皇帝的行為而受到公眾憤怒的指責。他的朋友們卻認為,袁世凱這樣做并不是想要背叛,而是他認為執行皇帝的命令將會使國家陷入災難,所以他向自己的上級征求意見,看看采取何種措施來應對即將到來的重大危機。袁世凱絕不是一個政治保守派,但他的敏銳判斷卻讓他意識到光緒這位軟弱而沖動的皇帝不可能在瞬間改變中國的面貌,他自然不希望自己卷入一場不成熟的且注定要失敗的政變中去,光緒皇帝依仗的維新派極度缺乏政治經驗和實力,沖動而幼稚。無論人們如何質疑他對光緒皇帝的忠誠,他的判斷現在已普遍獲得認同。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大清帝國的皇位由光緒年幼的侄子繼承,光緒的弟弟載灃成為攝政王,光緒的妻子成為皇太后。由此中國的公眾普遍認為,袁世凱的官宦生涯行將告終,只要哀傷中的攝政王和皇太后膽量夠大,肯定會將他斬首,但他們沒有做出如此沖動的決定,因為袁世凱的勢力實在太大,而且有多個歐洲列強的公使向清廷發出暗示,如果將袁世凱斬首,將“非常不利于”大清王朝的統治。為了國家的安定,攝政王載灃被迫作出妥協,將袁世凱撤職了事。載灃將袁世凱撤職撤得非常有藝術,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臉面觀”,載灃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宣稱袁世凱這位重要而且尊貴的官員為了國家積勞成疾,一直受到日益嚴重的腿部關節炎的困擾,由于先皇和太后都已駕崩,國家已經蒙受了重大的損失,為了保住袁世凱這位股肱之臣,出于常人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朝廷讓他卸下繁重的國務負擔,安心養好他那病勢沉重的“足疾”。身體健康的袁世凱,就這樣回到了順德府附近的私宅,安靜地過起了平民的生活。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辛亥革命(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