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豐碑亭及石刻塑像,位于清豐縣城西北隅,安濮、清蘇公路交匯處的街心花壇內。(現為濮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清豐孝子祠碑,原在縣城南關外,張清豐孝子祠前,明代石刻已失。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清豐縣民國政府縣長李榮謙,重修孝子祠,并立石以記之。碑通高4.6米、寬0.8米、厚0.3米,碑額正面為“文王訪賢”,背面為“捕鹿乳母”浮雕圖案,碑陽為河北省教諭李金藻楷書“隋張清豐孝子祠”七個大字,碑陰為金守讓撰文,岳宗鵬書丹的張清豐事略,梯形碑座正面雕有麒麟送子。“文化大革命”時期張公祠被毀,碑被鄉鄰悄悄埋藏,1988年才得以重見天日。1989年夏秋之交,移立于縣城東北角街心花壇內,同時修建清豐亭。1997年在亭北立張清豐石雕站像一尊,成為清豐縣的象征和標志。
清豐亭為六角重檐攢尖頂。通高10米,磚木結構、亭臺高60厘米,柱高4.5米,對角柱距6米,頂部梁枋板為松木結構,上復黃色琉璃瓦。下層6條脊上分別置有仙人、魚、神獸,上層6條脊上置有仙人、天狗、坐獅、神獸。尖部置寶頂,面南重檐處高懸書法家孫聚五手書“清豐亭”金字匾,外觀既金壁輝煌,又古樸典雅,亭上部內枋板彩繪有“張清豐孝道故事”和花鳥山水等圖案。亭北為張清豐雕像。
張清豐石雕像為花崗巖質,通高10米,方形底座,邊長6米、高1.2米。中層邊長5.6米、高1.4米,正面鑲嵌磨光青石,東面北面分別雕刻“頭爐燒餅敬娘親”、“大伾山降香佑母”、“舉孝廉累召不仕”等事跡故事。上層基座為梯形,上邊長2.5米,下邊長2.8米,高3.2米,用青石砌就。正面有“隋孝子張清豐”6個大字,基座四周為青石欄桿,石欄板上分別線雕“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等二十四孝圖。張清豐站像高3.8米,身著隋朝長袍,面目忠厚,神態慈祥,左手拿燒餅隱于袖中,右手出兩指示意孝敬雙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