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英雄的大橋:楊連弟橋

2015/12/22 16:13:05 點擊數: 【字體:

英雄的大橋:楊連弟橋
楊連弟橋
 
英雄的大橋:楊連弟橋
 
楊連弟紀念碑
 
  在豫陜交界的茫茫群山間,隴海鐵路上有一座跨越深谷、巍峨聳立的鐵路大橋。這就是我國鐵路線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鐵路橋——楊連弟橋。楊連弟橋原名隴海鐵路洛(陽)陜(州)段8號橋。它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從鄭州乘坐隴海線的列車向西行,一過洛陽,原本一馬平川的豫東平原逐漸被甩在身后,隴海鐵路開始蜿蜒曲折于豫西山區的黃土丘陵之間。特別是車過澠池之后,兩邊山勢陡峭、林幽谷深。在這里,隴海鐵路要穿越邙山余脈、函谷舊址。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自新安以西,歷澠池、硤石、陜州、靈寶、閿鄉而至于潼關,凡四百八十里。其北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約谷深委。終日走硤中,無方軌列騎處。”20世紀初,國弱民窮,技術落后,在這樣的地質狀況下修建鐵路的難度可想而知。1912年9月,北洋政府與比利時鐵路電車公司簽訂了《隴海鐵路借款合同》,以汴洛鐵路為基礎向東西方向展筑隴海鐵路,兩段工程于1913年5月同時開工。1915年9月,洛陽至陜縣觀音堂段50公里線路竣工。由于觀音堂至硤石間山勢過于險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籌款不足,只能暫緩施工。1920年5月,北洋政府又與比利時和荷蘭簽訂了《隴海鐵路比荷借款合同》,繼續修建隴海鐵路西段(觀音堂以西)的線路,直到1927年11月才修通至靈寶。
 
  由于地形復雜,觀音堂以西至潼關間的線路高橋林立,隧道眾多。位于觀音堂鎮和硤石鄉之間的8號橋,更是以48米的高度和172.5米的長度成為貫通隴海鐵路的關鍵工程。大橋由法國、英國和比利時3國工程師共同設計,1921年動工,用了4年時間建成。大橋東接槐溝隧道,西連隴海鐵路最長的峽石隧道,四面峭壁環繞,既是隴海鐵路的重要節點,又處在地勢極為險要的地段,因此在戰爭中屢遭破壞。l944年,為阻止日軍進攻,國民黨軍隊從陜縣向西撤退時將大橋破壞。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隴海鐵路管理局汪庭霈工程師主持修復該橋。由于地形條件限制且修橋材料缺乏,汪庭霈設計了原地架設木排架便橋的修復方案。施工人員就地取材,用木料搭建了32組排架,1946年8月大橋恢復通車。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渡黃河南下,占領大橋,但大橋的木排架在戰斗中被焚毀,隴海鐵路再度中斷。
 
  1949年5月,為了支援野戰軍挺進大西北,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必須在3個月內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將中斷的隴海鐵路重新接好,恢復通車。為了完成任務,鐵道兵工程部根據大橋破壞狀況制訂了搶修方案。他們計劃加高4號橋墩,鑿低其余橋墩后,利用灤河大橋鋼梁架設新橋,同時對所有橋墩的裂縫進行修補。
 
  8月20日,鐵道兵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開工搶修8號橋。搶修人員面前的第一個關鍵工序就是如何讓施工人員迅速可靠地登上墩頂,完成各墩的加高或鑿低作業。原計劃是搭建腳手架上墩或者在大橋兩側山腰搭建吊籃上墩,而無論哪種方案都需要大量的施工器材。由于山區交通不便,材料一時難以運到。加上當時時間緊迫,部隊領導進行認真分析后認為,上述兩種施工方案均不可行。
 
  為了解決難題,部隊組織全體戰士進行了討論。一位剛從天津北倉參軍分到該架橋大隊的新戰士——楊連弟到現場后,幾次到大橋下面觀察,發現了橋墩垂直面上每隔三四米有幾個突出的鐵板,可以利用它把橋墩頂面鑿平。于是,楊連弟就向領導提出建議,部隊領導到現場觀察后認為建議可行,便采納了他的意見。經過研究,領導決定讓楊連弟帶領l8名登高能手,去完成這一任務。楊連弟第一個爬上最高的二號橋墩,在溝深天涼、勁風冷雨、煙霧彌漫的惡劣環境下,在離地面30多米高的橋墩上,用鐵錘將混凝土橋墩鑿低了2.06米,解決了困擾工程隊10多天的難題,搶修工作初戰告捷。
 
  按照修復計劃,共有4座橋墩需要鑿低,鑿除混凝土總量達49.8立方米,僅靠手工鑿除根本無法滿足工期要求。如果采用爆破方式,在高空3平方米大的橋墩頂面缺少隱蔽處,無法進行近距離爆破;若采用遠距離電控爆破,部隊又缺乏電線、點火器等器材。楊連弟創造性地采用了“小藥包淺眼密爆爆破法”,將爆破裝藥量減小,使爆破碎塊尺寸減小,同時采用木板遮擋點火等手段,成功解決了近距離爆破的難題。他一鼓作氣大干3天3夜,爆破了100多次,使施工進度大大加快,混凝土鑿除速度提高到日均2.5立方米。橋梁大隊全體指戰員按照他的辦法,共同努力,終于比原定計劃提前20天完成施工任務。10月18日,大橋架好最后一孔鋼梁,僅用59個晝夜,8號橋就提前通車。
 
  為了表彰楊連弟的模范事跡,部隊授予他 “登高英雄”的光榮稱號。1950年,他被評為鐵道兵戰斗英雄,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和工農兵勞動模范大會。
 
  1952年5月15日,參加抗美援朝的楊連弟在朝鮮清川江大橋指揮連隊架橋時,被敵機投下的定時炸彈彈片擊中頭部,光榮犧牲,時年33歲。
 
  為紀念楊連弟,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特將楊連弟生前戰斗過的隴海鐵路8號橋命名為“楊連弟橋”,并在該橋西北側建立了楊連弟紀念碑。1956年2月開始建碑,同年10月下旬落成。紀念碑碑高14.5米,后寬2.5米,南北座長8.35米。碑面兩側各刻“楊連弟烈士永垂不朽”的紅色大字,碑面特意朝著鐵道,既表達了對這位鐵道兵的敬意,也使每一位乘坐隴海線列車的旅客能夠追思烈士的豐功偉績。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鐵道報(2010-11-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