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礬樓夜市(中國畫)
張孝友,浙江寧波人,1935年生于上海,1959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
幼秉家學于文史詩畫金石深有造詣。80年代后專攻中國工筆畫,其白描《敦煌禮佛圖卷》等多種為國內外廣為流傳,國外多有美術館專藏。其工筆山水、樓閣界畫、人物畫,結構宏大有氣勢魄力,又精細入微,傳統功力深厚,結合西畫明暗色彩及透視學,融貫中西。其主要作品有《吳苑宮觀圖》、《閬苑避暑圖》,山水畫《李白秋浦高會》、《洞仙歌》,人物畫《清平樂》、《八仙過海》及長卷壁畫《春江花月夜》、《成吉思汗征戰圖卷》、《南鄉舊夢》等。其代表作《礬樓夜市》被多種媒體譽為驚世之作、數十年所罕見。
此畫積蘊多年,以兩年之功完成,是作者工筆界畫代表作之一。內容表現與《清明上河圖》同時期的北宋東京開封城內,皇宮附近,亦是古代最宏大巍麗、著名的酒樓———礬樓的夜市情形。“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似刀解離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千家詩中劉屏山的名詩、也是“水滸傳”、“三言二拍”、“大宋宣和遺事”、“李師師傳”中都有提及的名樓。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有詳細記述:五樓相向而立,四邊三層皆有飛橋與主樓連接,臨街歡門、主廊上有歌舞伎百名以備侍酒、表演歌舞,花園、回廊、酒閣、水陸珍肴、官私名酒,可供千余位客人宴飲歌舞,日夜營業,即每日上桌用的金銀酒器餐具,重達六萬兩之多,其奢華非今人可想見,汴京七十二正店、三千腳店,推其為首,后毀于兵火。此畫作者在60年代已醞釀,以傳統界畫法、西法焦點透視、建筑考古等法。(原標題:張孝友的《礬樓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