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商業文明主題討論
嘉賓聽講座聽得入神
核心提示:匯聚天下群賢,悟道天人合一。8月23日,“嵩山論壇——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2014年會正式拉開大幕,在兩天時間里,來自海內外14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著“天人合一與文明多樣性”論壇主題,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在文化多樣性中探索共同價值”、“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商業文明”等學術交流和高端對話,嘉賓們觀點碰撞,智慧激蕩,為嵩山論壇的接續與發展注入豐厚內涵。
[探尋“天道”]從“天人合一”反思人類現代性
從首屆嵩山論壇探討“從軸心文明到對話文明”、到第二屆論壇研討“人文精神與生態意識”,再到本屆論壇確立“天人合一與文明多樣性”的主題,嵩山論壇無不在以一種前瞻性的視角,從學術、道統的本源來厘清文明發展的方向,探討人類發展中碰到的重大課題。而原本哲學概念的“天人合一”,則為本屆論壇提供了可不斷延伸與探討的思想觸點。
“隨著現代化、全球化的發展,很多西方學者逐漸開始對人類中心主義進行反思,認為人類過盛的物質需求和消費欲望對世界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在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上,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開宗明義地表示,近年來,西方學者已經開始試圖從東方文明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將以文化的方式重新審視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第三屆嵩山論壇上,海內外各界嘉賓從本源說起,什么是“天”?什么是“人”?“天人合一”的內涵在人類現代性面前又是什么?原來,這個古老的智慧并沒有國界疆域之分,專家學者們通過各自的理解與闡釋,為解除人類生存的重重危機提供新思路,也為構建世界多種文明和平共存的新秩序提供參照。
[對話“人道”]在文化多樣性中探索共同價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昔日,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種下了文明交流的種子,架起了友誼的合作交流,而時間證明,在面對人類重大課題時,各種文明更加需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才能贏得相互尊重與和諧共處。而嵩山論壇的存在,就是為這樣的全球對話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當今社會,人們生活在各種不同的價值關聯網絡中,很難有權威的統一價值。對于某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權利和自由去表達和形成自己的看法、理論,不能再簡單地用“此”否定“彼”,而應當平等地交流、欣賞、對話、發展。因此,需要人們不能單純地從本體、個體出發考慮問題,而應當以人類整體性為著眼點對世界進行研究、認知、利用,這與“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
“歷史已經證明,用戰爭解決文明沖突只能帶來創傷和劫難,世界文明必將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鳳凰衛視執行副總裁崔強表示,華夏文明倡導天人合一、中庸兼愛、和諧萬邦等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解決文明沖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華夏文明的精髓——天人合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盧中原也對此補充道,文明多樣性一定要講究哲學上的揚棄,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應包括外來文明和域內文明,精華的揚、糟粕的棄,唯有這樣才能將文明傳承創新下去。
[反思“商道”]變革的年代更需誠信與契約精神
8月23日下午,在“嵩山論壇——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專題講座”分論壇上,針對當前國人在追尋資本與財富過程中,存在的規則缺失、心理焦慮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與會專家學者從文化、法律、制度等各個層面展開了一場“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商業文明”的主題討論。
講座上,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首先從文化層面的角度,解讀了當前中國商業文明中存在的缺乏誠信、內心焦慮等現象,并拋出了一系列問題。就這些問題,與會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展開了熱烈討論。
陳然峰是沃爾沃集團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作為一名“實戰派”人物,他的發言帶著商人的理性和哲思。在談到對現代商業文明的看法時,他特意提到了當下火遍全球的“冰桶挑戰”公益活動。這場活動在現下的中國,正引發各種聲音的激辯。陳然峰認為企業要擔當起社會責任,但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冰桶挑戰”活動,還包含更廣泛的范疇。
從《圣經》故事到莎士比亞的小說,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的總結點評旁征博引,贏得滿堂彩。許善達認為,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有大量關于修身養性的訓誡,遺憾的是,關于契約文明的部分則不足,這與西方延續千年的契約精神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東西方文明的相互碰撞、交流和對話,有助于各種文明取長補短、更好服務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