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專訪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
8月23日,嵩山論壇2014年會開幕,年過古稀的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到會。
在他的住處,這位老人接受了河南商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有感于河南厚重的文化積淀,他希望嵩山論壇能夠持之以恒地辦下去。
批判
對于儒家文化 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8月23日,在嵩山論壇2014年會的開幕式上,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老人也出現在會場,自2012年以來,他每年都會來到嵩山腳下。
作為現代新儒家學派的新生代學人,杜維明把自己看作“五四精神的繼承者”,對如何將傳統文化與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接軌十分關切。
“說起封建社會,很多人會想到儒家文化,認為儒家文化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原因。這是角度問題,也是視野問題。”杜維明認為,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時,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能動搖,不然,儒家文化的積極內容如仁、義、禮、智、信等,都會淹沒在這種負面評價中。對儒家文化,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
價值
應當公平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價值
“比較中西方文化時,應該把兩者放在公平的位置,對比兩者的核心價值。”杜維明說,一些人總拿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與西方文明中的先進理念進行對比,這是不公平的。
“這樣比較,對中華民族的自信摧殘很大。民族要發展,在危難中完成自救,除了政治、經濟、制度建構的改變,還需要文化和文化心理的建設。”他說。
世界多元,價值判斷也有多重標準。杜維明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才是塑造現代文明的基石。
傳承
文化傳承,不應帶有太多功利性
杜維明15歲起研習儒家文化,回首50年研究歷程,他認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至少要有三代人的努力。
在杜維明看來,眾多學者為傳統文化搖旗吶喊,并沒有考慮其經濟價值:“儒學發展不靠錢,儒家傳承者以身作則,慢慢地影響周邊的人。”
杜維明坦言,若不和經濟、政治結合,文化也顯得有些虛無。他一直相信,儒學飽經摧殘仍能存活,是因為它追求的確實是真善美。
杜維明還談到了中原的姓氏文化,“英文很多名字從職業演化而來,如打鐵、種田或養馬;而中華姓氏大多來自地域,這證明,姓氏文化的地方根源性很強。”
期待
河南文化厚重,期待嵩山論壇持之以恒
2012年,杜維明帶領的北京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與登封市合作,舉辦了第一屆嵩山論壇。
在他看來,登封的“地利”很難得,“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古建筑群等,都很難得。在這里,儒釋道文化的融合,讓嵩山顯得尤為獨特。”
如今,定位于傳播傳統文化的嵩山論壇,正在舉辦第三屆。杜維明認為,這個論壇“還很年幼”,希望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持之以恒的論壇。
杜維明說,河南文化積淀深厚,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它都有向上的價值,“第一,這些文物古跡要好好保存;第二,要有充分的敬畏感。作為一個河南人,對河南文化應當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