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懂得民主自由,
卻忘了倫理綱常,
我們擁有音樂神童,
卻不識角徵宮商,
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
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
我們穿著西裝革履,
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11月6日下午,陜西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學生在為西安首屆服飾民俗文化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表演漢服時,都朗誦了網友“天涯在小樓”這首題為《為漢服的淺吟低唱》的詩作。其包含激情的表演,大有催人淚下之勢。然而,這臺表演并沒有影響與會專家、學者對漢服運動的觀點。
專家較真未能“一致通過”
在此次研討會的第二天進行分組討論,主辦方將民俗專家、西北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韓養民,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儒學儒教研究所所長韓星等學者起草的一份《漢服宣言》提交給來自全國30多家高校及其他單位的幾十名專家學者討論。其主要內容是呼吁即將于2011年4月在西安召開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禮儀***著漢服。
“漢服運動在西安有特別意義。” 民俗專家、陜師大文學院教授張志春告訴記者,西安就是漢服的發源地,漢服就應該是41屆世園會、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的禮儀服飾。不如此不足以表現漢唐風韻,不如此不足以傳導傳統的文化氛圍。
實際上在此之前,張志春就曾當面向市上有關領導提過此建議。
專家學者沒有像其他許多研討會應付差事“一致通過”,而是對此份宣言非常重視,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各抒己見,討論得異常熱烈,分歧也很大。
第一組主持人、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后劉銀昌告訴記者,可能因專家學者意見不統一,提交給大家討論的《漢服宣言》在大會結束時沒有再提。
實際上,專家學者的爭議,正是當今社會對漢服運動各種觀點的體現。
為什么我真誠的告白,
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
為什么我淌下的熱淚,
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為漢服的淺吟低唱》一詩中就已經表達了漢服運動鼓動者面對社會爭議的遺憾。
傳統文化保護需要漢服這種形式嗎
劉銀昌分析認為,參與漢服運動的有三股勢力:研究傳統文化學者中一些思古悠情的人,他們的用意是好的,要復興傳統文化;商業集團,為發展漢服產業;為數眾多的是年輕人,80、90后學生才是實踐漢服運動的主體,更多的是他們進行表演、展示。按這些學生的心理,又可分為三種類型:1. 真正的傳統文化愛好者;2.民族主義者或憤青,并不一定喜歡漢服,僅把漢服當做自我標榜的一種手段,以展示個人思想;3. 獵奇作秀好玩者,跟穿其他服飾沒有區別。
“漢服運動在近代就有過。”韓星告訴記者,有不少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在清朝被推翻后不斷地進行漢服復興,如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間,改和服而標“漢”字,成為近代漢服第一人。1913年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錢玄同在浙江就職教育司長時身穿孔子時代的深衣到軍政府報到,并發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會推廣。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在中國綜合國力上升的背景下,部分國人以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并試圖影響大眾,以此達到宏揚漢族傳統文化的效用。
有人提出,傳統文化的保護,無須穿漢服這種形式的“返祖”。
“不能說它僅僅是一個形式。”湖北大學文學院博士張志云認為,形式的東西也很重要,文化是要形式體現的。本來一個人的穿衣、吃飯的問題,就是一個根本的文化問題,不是無關緊要的問題。一個民族的文化,或地方的文化,最初的就是從穿衣擴展開來的。
著有《中國服飾文化》一書的張志春說,服飾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當今的漢服運動以網絡為主要根據地,以年輕學子和企業界白領為核心,以傳統的節假日為主要活動時間,想要去恢復傳統款式、傳統文化。這種民間的服飾運動應該給予尊重和理解。比如我們西安有人在大雁塔廣場舉行成人禮活動就很好,有助社會和諧、人的身心健康。
漢族一定要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飾嗎
西安電視臺編輯陳曦說,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漢族大體自清順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開始失去著裝自由。相比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服飾,曾以衣冠而自豪的漢族人不免會陷入無盡的歷史惆悵之中。近代以后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方面的繼承者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和韓國人,在中國它們好像反倒是斷了根,難以接續了。服飾文化的問題在此際顯得尤為嚴重。
“歷來我國56個民族全家福照唯獨漢族代表穿著完全不能代表漢族的T恤甚至西裝。漢族不能沒有自己的代表性服飾。”韓星認為。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藝術分院教師胡娟說,我們提出漢服這樣一個宣言,就是想在大家能接受的前提下,把漢族的服裝統一起來,彰顯自己的身份。
但陜師大文學院教授朱鴻認為,世界上好的東西都可以用,不要管是誰的,地域觀念太強不行。泱泱大國要包容,不拘小節,美國沒有美服,德國沒有德服。
張志春說,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很多重要的大規模的祭典活動儀式逐步開始恢復,在這些傳統的祭典儀式上,漢服是比較合適的款式。在體育、文化活動中,包括大學生本科、碩士畢業的學位服飾,漢服都可以介入、融入,甚至可以取代以西方學位服為主體的款式。
“我們可以感受到現代化的步伐越來越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情況,才有民間回歸傳統的呼聲。”張志云認為,全球化和本土化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關系。目前全世界服裝基本趨同,但韓國、日本人在一些很隆重的場合,穿的是自己傳統的服飾,這樣就很好地處理了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
漢服有標志性要素嗎
劉銀昌說,漢服的界定,現在還沒有統一標準款式,缺乏標志性要素。
劉銀昌的話不是隨便說的,而是當今漢服運動倡導者常遇到的尷尬。他們嘆息:
為什么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
你卻說我行為異常?
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漢裝,
你竟說它屬于扶桑?
2004年,鄭州市漢服愛好者丁女士和3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到北京進行祭祀活動后在王府井游覽、購物。有家網站轉載其他媒體相關報道時將文章標題改為“壽衣上街 改革開放多年 封建迷信上街”。2006年元宵節,長沙市張笑等6名漢服迷穿著漢服逛街,有人問:“這是韓服吧?”一次網友“最愛阿九”穿漢服打的時,“的哥”告訴她,“你背上還差了一個枕頭。”原來“的哥”認為她穿的是和服。
韓星說,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宋明,以漢族人所穿的服飾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漢族服飾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漢服不是一種款式,有“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變的。
張志春說,漢服為什么會在古代很多款式中選擇深衣,因為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種服飾,作為國家棟梁之才穿的衣服。當然在具體的運作中,也會有多樣的說法和爭議,但這個是漢服的基本型,主流的樣式。
張志云雖然承認漢服存在寬袍大袖的基本樣式,但認為,到底什么是漢服,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中國的服飾一直在變,受外面的影響很大,比如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人的服飾受胡服影響很大。因此漢服沒有一個定型的東西。而且寬袍大袖的樣式是上層、知識分子所穿,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穿,還是穿短裝的形式。
漢服為什么沒有像唐裝廣為人們接受
“漢服勃興的苗頭幾乎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它遠遠沒有唐裝的大眾影響力,在不少地方簡直是一小股癡迷者的行為藝術。”陳曦說。
韓養民認為,唐裝之所以影響大,是在2001年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國家領導人穿了。
“唐裝流行是因有示范作用。”張志云說 ,漢服沒有像唐裝受歡迎,第一是普通民眾不了解傳統的服飾;第二沒有一個強大的導向性東西存在,比如說在一個很重要的國際場合,領導人穿它。
陳曦說,其實唐裝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流行了,只是上海那次會議把唐裝推向流行的高峰,而且也就是從那時開始人們把這種中式服裝稱為唐裝了。但是唐裝與唐代并沒有什么關系,F在唐裝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它不僅有禮服,而且也有常服,而漢服初興,還停留在禮服的層面上。唐裝簡便的設計風格是一個可供參照的范式,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畢竟不同于古代。
劉銀昌也認為唐裝流行的原因是穿起來方便,實用。
漢服能否廣為人們接受
我不愿為此痛斷肝腸,
不愿祖先的智慧無人嘆賞,
不愿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
所以,我總有一個渴望,
有一天,
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
撐起民族的脊梁。
漢服倡導者的期望非常迫切,但社會反應不一。
在研討會上大學生表演漢服時,因為別人踩住裙邊,有一個學生差點摔倒。 劉銀昌看到頗有感觸。他認為,要復興漢服,關鍵要看是否能興起來,如何興。 倡導漢服,必須切合現代社會,僵化的服飾不行,要簡化,改造,不然就成了表演的道具。服飾第一要實用,在此基礎之上再談裝飾、美的要求。目前看到的做常服就不實用,作為緊張工作之余消遣、欣賞可以。禮儀***穿漢服是在特定空間,慢節奏展示。中山裝就吸取很多元素,其做法、思想很值得借鑒。
“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公眾對漢服到底會是一種什么態度,是淡然置之還是拒絕,亦或是積極的?”朱鴻說,現在有專家提倡、推動,但要成為一種正式場合上的禮儀、節慶服飾,還是有習慣、審美、現實方面的障礙。平心而論,這種服裝穿上街,行嗎?現在大家不接受這些。除非在一種新的文化推動之下,產生象征新意的服裝,既有中國傳統服裝元素,又有新文明元素,標志新時代的追求,稱之為漢服也不妨。
張志春認為,漢服的款式需要探索和完善。比如說,現在款式鞋沒法配,F在穿的是運動鞋、皮鞋、高跟鞋,根本不行。所以漢服運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包括學術的鋪墊,款式的不斷完善,也許是10年、50年,甚至100年。
“雖然漢服運動的生長顯得遲滯而緩慢,但是這種星星之火必將燃遍當代的時尚原野。”陳曦認為。
“漢服”首次上研討會
關于《漢服宣言》,張志云認為,對漢服運動這樣一種民間活動當然值得鼓勵,但是作為宣言來看,還是應該慎重。學界對這個東西還沒有形成一個一致的意見,特別是對什么是漢服,學界的探討還不夠。如果提出來了,有很多漏洞,別人就可以指責你。大家都認為還是要慎重,要一步步來,如果太急了,相反會對這樣一個運動造成不好的影響,是一個傷害。所以會上就沒有把這個宣言提出來 。
負責大會總結的張志春對這次研討會非常滿意。他告訴記者,這次研討會,不僅在國內首次研討了古今中國人的服飾文化理論,而且首次研討了漢服運動。在這次研討會上,《漢服宣言》作為一個議題,讓大家討論。討論得很激烈,表現了學術界、服飾文化界開始正視漢服問題,并把它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從學理意義上不同層面、多維度地進行了嚴肅的學術研討。這也是這次會議重要的成果之一。《漢服宣言》原計劃要做,因為代表爭議很大而放下。漢服運動道路漫長,不用急,急是不合適的。(金石 文/圖)(漢服宣言引發的爭議)
來源:文化中國 時間:201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