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兒子閨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也跟著本村婦女外出打工了,下班后看著電視捏“泥咕咕”,成為?h黎陽鎮楊玘屯村村民王安田的日常消遣。在他家,常年放置一塊用油布包好的濕膠泥。
在楊玘屯村,像王安田這樣生活的人還有很多。泥咕咕似乎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無關愛好與否。
老調新聲交織共鳴
與其他漸行漸遠的傳統工藝相比,泥咕咕要幸運得多,它不僅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且傳承有人,傳承中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老調新聲交織共鳴,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對?h泥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泥咕咕發展至今,大體可分為以已故民間工藝大師王藍田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張”張希和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學海、宋慶春為代表的泥玩派。王派采用傳統手法捏制的泥咕咕可發出“咕咕”的聲音,其造型古樸、活潑,色彩斑斕。張派以捏制泥猴為主,猴子造型奇特、虛構合理、變形得當、引人發笑。“泥猴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工藝美術家”稱號。宋派以捏制可發聲的泥人、泥馬、十二生肖等為主,宋學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年輕一輩藝人中,宋楷戰、宋慶春、宋燕濤的作品最受歡迎,比之原汁原味的藝術傳承,多了人文的反思,多了藝術創作的味道。
產業化道路初探
隨著世人對泥咕咕這種土工藝認識的加深和喜愛的增加,近幾年,泥咕咕產業化的呼聲越來越響。
為了幫助泥咕咕傳承下去,發展成為文化產業,市委、市政府,?h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楊玘屯村的泥塑能人出去參觀、學習,并出臺了鼓勵泥塑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加大了對泥塑產業發展的投入和引導:規劃建設了楊玘屯泥塑原生態文化村,建起了泥塑藝術博物館,在互聯網上成功注冊“中國泥塑”網站;成立了泥塑藝術研究會……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共51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浚縣泥咕咕赫然在列。2007年,在?h政府的引導下,當地組建了楊玘屯泥塑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相繼參加了第四屆中國中部六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原文化天津行、上海行,迎奧運工藝精品巡展,第十屆亞洲藝術節等宣傳推介活動。通過這一系列活動,泥咕咕不僅提高了產品聲譽,也簽下大批訂單。在國家對民俗文化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浚縣泥咕咕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定能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兩支隊伍需要打造
“雖然組建了公司、成立了協會,在泥咕咕產業化之路上邁出了很大的步伐,但真正將它做成一個產業,還需付出更多努力。”有著“臉譜李”之稱的李連順說起泥咕咕產業化之路時,有些憧憬、有些無奈。
“我們沒有專門跑銷售的人,也沒有自己的商業網站,除了參加各種展銷會簽些訂單外,全靠名氣吸引顧客購買。”王藍田之子、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學峰說。
他的大部分生意都是來自網上,想要泥咕咕工藝品的人先是在網上搜索他,然后幾經周折找到他的電話,再通過電話訂購。
市委書記丁巍在浚縣泥塑博物館調研時指出,要想把傳統手工藝做成產業,必須打造技術人才和銷售人才兩支隊伍。丁書記的話,為泥咕咕的產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張希和點評:我常常思考面對工業產業下越發精致的各色產品的沖擊,民間工藝品如何破局?在?h,很多民間藝人只把民間藝術當成農閑時貼補家用的一種手段,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做些泥咕咕、布老虎等,到正月廟會時賣出去,很少有人把它當成發財的手藝。不是人們的觀念跟不上時代,這與很多民間工藝品賣不上價兒也有很大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評定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保護民間藝術的一個好辦法。但我認為一兩個傳承人是不能代表一門藝術的,如何繁榮民間藝術并使其發揚光大,還需進一步探索。
記者感言:我是土生土長的楊玘屯村人,小時玩得最多的玩具就是泥咕咕。對它,總有一種割不斷的情懷、說不出的親密,但從沒有將其作為文化藝術品來看待。當泥咕咕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小學同學的創意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當泥咕咕從村民為了補貼柴米油鹽的閑時之作逐漸變為藝術創作,當楊玘屯人開始思考怎么將之變為產業,我才開始重新審視這種土工藝的價值。盡管它還存在后繼乏人的困擾、還沒完全突破傳承之惑、沒有一套完善的產業規劃、沒有形成產業所必需的營銷網絡,但畢竟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愿我們楊玘屯的泥咕咕產業能越做越大。
來源:青年導報網 時間: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