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新聞資訊 >> 瀏覽相關信息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出土文物眾多 考古成果再現厚重河南

2012/7/21 15:42:12 點擊數: 【字體: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出土文物眾多  考古成果再現厚重河南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出土文物眾多  考古成果再現厚重河南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出土文物眾多  考古成果再現厚重河南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出土文物眾多  考古成果再現厚重河南
 

    從今年開始,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考古進入收官攻堅戰。按照2004年確定的計劃,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330個文物保護點,需要考古發掘和搬遷的文物點296個。迄今為止,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已取得引人矚目的考古成果,隨著調水線路建設的展開,一部厚重的中華文明史也呈現在世人面前。

    考古成果再現厚重河南

    對話人物:張志清,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主任。

    問: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的文物保護點有多少?

    答:共涉及330個文物保護點,其中干渠160個,庫區170個。水庫淹沒區154米高程以下有一部分建檔保護不再進行考古發掘,總干渠的D級文物點登記建檔留取資料不再進行考古發掘,共需要考古發掘地下文物點和需要搬遷的地面文物點共有296個。

    問:對這些文物保護點是不是要全部進行搶救性發掘?

    答:不全是。

    2005年省政府批準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成立,我們的工作是根據規劃,組織和協調文物保護研究單位對文物保護項目進行考古發掘和相關保護等工作。對于文物保護項目,根據文物點的保護級別實行不同的保護方式,大部分地下文物點進行考古發掘,其余登記建檔。地面文物點共15處,其中13處原地保護或搬遷保護,2處登記建檔。

    問:從已發掘的情況來看,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成果如何?

    答:考古成果可以說是非常突出,五年來,在來自全國的近50家文物考古研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已完成了150多個文物保護項目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47萬平方米,出土文物近5萬件。河南鶴壁劉莊遺址 、安陽固岸墓地、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新鄭胡莊墓地、滎陽娘娘寨遺址等6個項目分別當選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占全國南水北調文物保護項目獲此殊榮的80%以上。河南省文物局嚴格管理,考古工作質量有了顯著提高,新鄭胡莊墓地、鶴壁劉莊遺址、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淅川溝灣遺址、滎陽娘娘寨遺址等6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質量二等獎和三等獎。這些考古成果再次突顯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以及中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問:面對如此繁重的文物保護任務,你們怎么辦?

    答: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搞好管理、組織、協調工作以保證工作質量。在每一個環節上我們都嚴格按規范來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一)加強制度建設。河南省文物局成立了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專職負責南水北調文物保護搶救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訂了《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工作暫行管理辦法》等多項規定,為做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文物保護搶救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學規范。

    (二)2005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鄭州召開了“全國支援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動員大會”,先后有省內外近50家考古研究機構參加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

    (三)實行監理制度,對考古發掘質量實行全程監督。

    (四)組織專家對完工項目進行評估、驗收,以確保工作質量。

    (五)制定南水北調文物保護技術規范,統一標準。我局組織專業人員對考古發掘方法、資料、記錄等統一要求,有效保證了工作質量。③30

    兩位青銅器專家的“復活寶典”

    人們在博物館看到那些精美的古代青銅器的時候,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那些青銅器文物在剛出土的時候,大多是一堆亂碎片而已,是文物修復專家的妙手把它們“復活”了。

    馬新民、郭移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專家),兩位專家都是1955年出生,今年55歲。自1978年開始專職從事文物修復,主要從事青銅器修復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我省兩位專家以切身實踐經歷講述了青銅器文物修復背后的故事,儼然已構成一部獨特的青銅器文物的“復活寶典”。

    出土的絕大部分文物都需要修復。造成文物破損的原因很多,有的被長期擠壓變形,有的破碎,有的表面被腐蝕,還有的殘缺不全。

    修復青銅器,根據其保存情況、破損情況,要做許多工作。保存完好無損的青銅器是極少見的。對于已經破碎的青銅器,要盡可能地搜集齊所有的碎片,并做上標記,為以后的拼接復原做準備。

    出土的青銅器首先要進行清洗,清除青銅器表面的沙土、雜物,接著是去銹。如果不進行去銹處理,腐蝕層掩蓋器物,就難以辨識它的真面目。特別是銘文,如果不先進行去銹處理,到以后焊接時就會破壞銘文上面的字跡。而銘文的價值是很重要的,對于確定墓主人身份、時代、反映歷史事實等都有重要價值。去銹的方法有機械方式和化學方式,先用機械工具清理銹蝕部分,如不能徹底清除,再用化學藥水清洗。

    然后是整形、焊接。出土青銅器扭曲變形的情況十分常見,包括破碎后的碎片也會變形。兩位專家在長期的修復青銅器文物的過程中,摸索出一套經驗,并動手設計制作了一套特制設備。記者在現場看到其中一件他們設計的為青銅器整形的工具,它在一個圓環狀的框子中架設幾條像坐標尺一樣的直軸,通過移動、固定螺絲來對放置其上的青銅器進行拉伸、擠壓,以使其復原。

    接下來就是焊接。一般情況下用的是低熔點金屬焊,有時也會用亞氟焊,主要用在比較厚重的、變形比較嚴重的青銅器。如果是用銅焊,要求更高,必須一次性焊接到位,不像錫焊在焊接后還可以拆開重做。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已經有了電子焊和激光焊。

    對丟失的部分又無法找回的,只能重做一個缺片,做好之后再焊接上面。一個小小的缺片,看似不起眼,做起來卻相當復雜。要保證缺片上的紋飾盡可能與原物保持一致,拼接上去之后與其他部分渾然一體。有的缺片在復制時會面臨許多懸疑的問題,如現有資料不足,無法從現有其他殘片來推測所要復制缺片的花紋圖案。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青銅器,花紋不一樣,型制也有差異。這需要文物修復專家根據歷史學識、實踐經驗和聰明智慧來找出復原所需的圖案,使補上的部分與原物協調一致,這也是文物修復專家的一個功力所在,沒有豐富的文物修復經驗是很難一下子掌握的。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做舊。前期處理過程中留下的痕跡要讓它“隱身”,使之盡可能復原到文物最初的形態。最終,一個完美的幾乎與古物無異的青銅器就呈現在世人面前了。

    一條線,一部厚重的文明史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包括水源地和總干渠兩個主要項目。水源地丹江口水庫地跨河南、湖北兩省,總淹沒面積達370平方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內占170平方公里,約占總面積的46%。總干渠起自河南省淅川縣的陶岔,流經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全長1276公里,其中河南境內達731公里,約占總長度的58%。從南陽盆地沿太行山東麓北行,流經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8個省轄市34個縣(市、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縱貫了古代中原的核心區域。在淹沒區和總干渠沿線及其附近分布的文物點,既有舊石器時代的化石地點和古人類遺跡,也有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更有數量眾多、內涵豐富的反映不同文化風格及其交融過程的歷史時期的城址、墓葬群、古代建筑和石刻藝術等。可以說,縱貫河南南北的總干渠,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條極為難得的融會各個文化發展時期和各種文化因素的古代文化廊道。

    經國家有關部門確認,南水北調工程涉及河南文物點330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河南占南水北調工程東、中線文物保護工作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中線工程文物保護工作總量的二分之一以上,是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任務最重的省份。

    2005年以來,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搶救工作在省文物局的組織安排下,在省內外40余家考古發掘研究單位共同努力下,南水北調文物搶救工作取得豐碩成果,鶴壁劉莊遺址、滎陽關帝廟遺址、娘娘寨遺址、新鄭唐戶遺址、胡莊墓地、安陽固岸墓地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關帝廟遺址還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0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新鄭胡莊墓地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田野考古質量二等獎,淅川溝灣遺址、鶴壁劉莊遺址、滎陽關帝廟、娘娘寨遺址和新鄭唐戶遺址榮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質量三等獎,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榮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滎陽關帝廟遺址

    關帝廟遺址位于滎陽市豫龍鎮關帝廟村西南部。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實施發掘,2007年繼續發掘,兩年累計發掘面積13300平方米。發現灰坑1100多個,灰溝11條,房基26座,墓葬200余座,水井18口,陶窯16座,祭祀坑13座。出土大批包括青銅、陶、石、骨、蚌、角、鐵、瓷等質地在內的文化遺物。關帝廟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商代晚期、西周、東周、漢代、唐代、宋代、清代等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商代晚期文化遺存內部有功能分區。保存完整的商代晚期小型聚落的大面積揭露,在商代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對于探討商代晚期的聚落結構、社會形態等,具有重要的意義。③30

    淅川下王崗遺址

    5月19日,淅川縣盛灣鎮的下王崗遺址發掘現場,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執行領隊高江濤帶領一幫人在該遺址進行更進一步發掘。他們已經發掘出大量仰韶時期和西周早期的陶片及人物骨架。

    安陽固岸墓地

    固岸墓地位于安陽縣安豐鄉固岸村和施家河村東部,從2005年9月1日開始發掘,共完成發掘面積2.5萬平方米,發掘墓葬300多座。這是一處以東魏、北齊時期為主的墓葬群。安陽固岸墓地在我國第一次發現了以二十四孝為題材的東魏時期圍屏石榻,首次發現了明確紀年的東魏墓葬,出土了大批北齊時期陶俑、瓷器和多方北齊、東魏墓志等重要文物,是研究豫北地區北朝時期的喪葬習俗和陶塑藝術,白瓷、黑瓷的起源和制作工藝,以及北齊和東魏時期的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鶴壁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位于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劉莊村,2005年6月至2006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劉莊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000平方米。遺址下層為仰韶時代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發現有房址、窖穴、灰坑、灰溝、灶坑、陶片鋪墊遺跡等。遺址上層為先商文化墓地,共發掘墓葬300多座。這一時期發現如此規模的先商文化墓地,在黃河下游地區無論是夏文化,還是先商文化、東夷文化均為第一次發現,極具歷史、考古價值。

    新鄭唐戶遺址

    遺址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南部和西部,潩水河與九龍河兩河交匯的夾角臺地上,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2007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舊石器加工地點4處,裴李崗文化時期大型居住基址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重要文化遺物。

    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其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面積140余萬平方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過去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跡都以墓葬為主,極少發現有房址。而唐戶遺址一次就發現大面積的房址,這在全國是首次。(原標題: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古出土文物眾多)


來源:河南日報    時間:2010年05月27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