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唐三彩:河洛一把土 浴火綻神韻
2012/11/5 15:57: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玻璃柜中的藝術瑰寶
孟津縣南石山村的高家,世世代代都有人蹲在爐膛口為唐三彩釉色的變化亦喜亦憂。改革開放以后,趁著市場需求的春風,高家唐三彩傳人高水旺成功研究出高仿唐三彩制作技藝。高水旺因而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高水旺的唐三彩專題展廳——唐寶齋,就坐落于西工區王城公園西門對面的澗東路路口。
走進唐寶齋,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三彩博物館中。玻璃展柜中擺放著一件件高仿唐三彩珍品,在燈光的映照下,斑斕的色彩中透著沉穩。我湊近端詳,釉片的皴裂開花、土氣的浸潤留痕,無不老舊自然,得古品神韻。放眼望去,生動的“駿馬”、馱著絲綢的“駱駝”、端莊的“侍女”……一件件高仿唐三彩珍品折射出盛唐繁華,閃耀著藝術光彩。
跌宕起伏的仿制之路
南石山村地處邙山腹地,那里遺存著大量的唐代墓葬,莊稼地里隨手可以撿到古代唐三彩的碎片。20世紀初,南石山村人便開始了修補古唐三彩碎片、研究唐三彩技藝之路。高家唐三彩的第27代傳人高良田在長期摸索中,仿制出的古唐三彩已能以假亂真了。南石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唐三彩復活之地,享譽業內。
然而,高家制作仿古唐三彩的核心手藝也面臨著傳承難題。由于只能單傳,并且傳男不傳女,漸漸地,高家制作仿古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少了。至八年抗戰時,由于戰亂,南石山村仿古唐三彩的燒制停滯。
新中國成立后,洛陽市人民政府將目光投向了這一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遺產。為了使之重現光彩,1952年,市文化部門特地派人去南石山村,將高氏家族中制作仿古唐三彩的代表人物高松茂等13名民間藝人請進洛陽城,在老城區北大街成立了洛陽民間工藝美術社,重新點燃了燒制洛陽唐三彩的爐火。之后,在政府扶持下,唐三彩迎來了明媚的春天,成為洛陽人的送禮佳品。
“十年動亂”時期,許多傳統文化被當作封建糟粕受到唾棄,高家掌握制作仿古唐三彩核心技藝的老藝人也因此備受沖擊,他們寧愿這門世代傳承的技藝重歸邙山厚土,也不愿子女再像自己一樣遭罪。就這樣,仿古唐三彩的制作技藝失傳了。
高仿三彩的傳奇佳話
從小生長在南石山村的高水旺,一直對仿古唐三彩懷著強烈的好奇。他照著撿來的古唐三彩碎片不斷嘗試燒制。
1983年,高水旺進入洛陽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窯爐燒制工作。后來,他被所長張迎春收為徒弟,有了學習雕塑的機會,開始了正規系統的學習。然而,制作現代唐三彩并不是他的最終目標,1984年,他毅然回到南石山村,自立爐灶,繼續進行自己的唐三彩仿古技藝研究。
經過不斷嘗試,1987年,高水旺終于成功燒制出一件仿古唐三彩馬。高水旺說,這件仿古唐三彩馬燒成后,一個朋友到他家中串門,恰逢他不在家。朋友看到這件仿古唐三彩馬,便隨手搬了去。誰知,竟被市場上的買家當作真品買走了。幾經轉手,這件仿品引起公安機關的注意,偵查人員順藤摸瓜,找到了高水旺這個“文物倒賣商”。自然,他要費番口舌解釋清楚。
后來,高水旺的仿古唐三彩手藝愈加爐火純青,獲得了社會認可和許多獎項。
展示藝術的未來窗口
面對長久以來唐三彩市場的無序競爭,高水旺決定走做大做強之路。
1998年,高水旺在南石山村創辦文物復仿制品設計生產公司,注冊“九朝”產品商標,增添了全新的工藝生產線。2007年,高水旺投資建設的唐三彩專題展廳建成。同年,他申報的唐三彩傳統制作技藝也成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高水旺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隨著我市創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熱潮的掀起,高水旺想籌建一座集參觀、體驗、展示、銷售等于一體的唐三彩主題創意產業園。明年4月,他的“唐三彩工藝博物館”也將開館迎客,成為向世界展示這門傳統藝術的窗口。(見習記者 寇璽)
相關鏈接
唐三彩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因為常用黃、白、綠三種基本色(又有說以黃、褐、綠或黃、紅、綠為三種基本色),又在唐代興盛,所以被后人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人們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三色為主。
唐三彩主要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
1905年至1909年隴海鐵路修筑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
2008年,唐三彩傳統燒制技藝成功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高家唐三彩:河洛一把土 浴火綻神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洛陽日報(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