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廟與林氏的淵源
2013/7/1 9:15:5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巍巍太行東麓,滔滔衛(wèi)河之濱,蕩蕩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氣的忠臣古廟——比干廟。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憂國恤民、以死諫君的偉大愛國者比干的塋葬地。它位于新鄉(xiāng)市東北20公里處,衛(wèi)輝市境內(nèi)的頓坊店鄉(xiāng)。比干因規(guī)諫獲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為林姓,故比干廟又是中國林姓家廟。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比干與林氏的起源: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縣)人,生于公元前1092年農(nóng)歷四月初四,公元前1029年,被紂王剖心致死,是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贊譽比干為“三仁第一”,故稱“天下第一仁”。《莆林族譜》關(guān)于比干的記載,與《史記》殷本記中的記述基本一致。林氏祖先在黃帝時姓高辛、堯時姓司徒、舜時姓契、禹時從姓昭明至姓天乙共有14代。從夏至商紂王時期歷四十六代而生比干。比干官居少師,又是紂王的叔父。他親眼目睹紂王“暴虐無道、殺害生民”加之“微子去、箕子囚、累諫不聽,乃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諫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也。乃奮而進(jìn)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善行仁義所以自持。紂怒曰: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遂殺比干。刮其心、焚其面。下令曰:宗少師說妖言惑眾故誅之。又剖比干次妃胎而觀之。”就這樣,忠臣比干死于非命。
在紂王執(zhí)政初期,比干盡心盡力輔佐紂王。紂王東征西討,擴(kuò)大疆域;比干辛苦監(jiān)國,治理朝政。紂王回國后,比干還政于紂王。后來,紂王把國都遷到朝歌,開始大興土木,享樂無度,自以為天下太平而自得意滿。
殷商末期,紂王荒淫暴虐,生靈涂炭,民怨沸騰,國勢危殆。其妖妃妲己更是助紂為虐,隨意把無辜百姓砍頭、剁足、剖腹,還設(shè)置炮烙酷刑,以求刺激,滿足耳目之欲。比干在朝內(nèi)任少師,屢次規(guī)勸紂王恤民廉政,勵精圖治。他卻充耳不聞,反在宮中營造鹿臺苑林,設(shè)立酒池肉林,驕奢淫逸,醉生夢死。比干憂心如焚,不避湯火之誅,冒著喪生滅族大禍,一連三日泣血陳詞,犯顏強(qiáng)諫:“吾王所作所為上不順天,下不順地,中不順人,天地人心喪盡,傾國之禍迫在眉睫。”紂王飾非拒諫,勃然大怒:“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命左右推出比干,剖胸摘心。《史記·殷本記》中記載,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西河九龍族譜》也載紂王殺死比干后,剖開肚子,取出心來觀賞,并向全國下令說:“少師比干妖言惑眾,賜死摘其心。”
比干死后,驟然間天昏地暗,狂風(fēng)大作,飛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體,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墓冢直徑20米,高20余米,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墓地呈圓形,像心形,寓丹心呈現(xiàn)宇宙之意。
在比干的身上,凝聚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心報國、冒死勸諫、堅貞剛烈、不計個人名利的積極精神,與淡泊名利、避禍歸隱、嘯傲山林的作風(fēng)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明代李賢在《忠烈比干公廟記》中說:“比干之死為君也,為君而君殺之,則死當(dāng)于理亦,宜乎重于泰山也。”明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中,有一句話最能打動人心,即:“自古拒諫之君,莫甚于紂;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
比干廟是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廟。此后,歷代皇帝或下詔封謚,或親臨祭祀,或題詩,或擴(kuò)建,尊崇忠烈,畢恭畢敬,使得比干廟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文化積累越來越多,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觀。比干廟占地113000平方米,四周朱墻環(huán)圍,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環(huán)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謁祖圣地。該廟因早于孔廟500年,更在關(guān)公廟、岳飛廟之前,且是第一個供奉圣賢的“葬人含墳之廟”,故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廟”。
比干廟屬于廟墓合一的建筑群,現(xiàn)存的基本格局為明代弘治年間重建后的樣子。廟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門、二門、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廟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登上比干廟山門石階,仰觀山門對面,巍然聳立著一座高6米、寬10米的照壁,是明代弘治年間的建筑物。其圖案既不是雕龍畫鳳,也不是日月云水,前后正中央是由24塊高浮雕綠色琉璃磚燒制的牡丹花卉圖案,花根長在一個花瓶里,寓意林氏家族子嗣昌盛,支派同源。
壁前后正中央是由24塊高浮雕綠色琉璃磚拼砌的一叢叢“沒心菜”。
“沒心菜”是比干廟最有名的傳說。據(jù)說比干慘遭紂王剖心以后,忠魂觸動天庭,玉皇大帝差遣姜子牙前來搭救,讓比干緘口不語,騎馬南行,到達(dá)心地(即新鄉(xiāng)),就可長出新的心臟。他掩袍不語,面似土色,策馬南行,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變成的老婦攔路叫賣沒心菜。比干問:“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老婦答曰:“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后,口吐鮮血,墜馬身亡。
忠魂化作千年碧,赤竅似留一片云。至今,比干墓冢上和廟周圍的田野里仍然生長著一叢叢沒心菜。沒心菜,三片葉,沒有心,人們認(rèn)為是比干的七竅丹心化成。歷史的飛逝,抹去了人們對古代史實的記憶,漸漸演變成這神秘莫測的傳說,以此來寄托對比干的崇敬與哀思。
照壁北為山門,山門古樸典雅,額上書“殷太師廟”四字。步入山門,甬道兩側(cè)有兩株千古柏,一曰:忠柏;一曰:孝柏。孝柏長青,象征著比干忠貞而死,后裔忠孝昌盛。二門門楣上題有:“諫臣極則”四字,左右有石聯(lián):“主德諫難回,當(dāng)此親離眾叛,欲盡如微子去,箕子奴,無以激億萬人忠貞之氣;臣心剖不死,即此血濺魂飛,且將以周日興,殷日衰,上訴主君六七陟降之靈。”引人注目。步入二門,甬道兩旁碑廊里碑石林立,現(xiàn)在珍存的86方碑碣,大都出于歷代明君賢相、地方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手筆。歷代帝王及文人騷客紛紛慕名到比干廟拜謁并立碑紀(jì)念,已成了一座彌足珍貴的文化寶庫。穿行其間,令人頓發(fā)思古之幽情。據(jù)史料和林姓家譜所記,比干廟、墓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和保護(hù),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廟、唐太宗下詔封謚、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fù)比干廟正殿等等,他們把比干稱為“三代孤忠”、“亙古忠臣”、“浩然正氣忠良臣”,每當(dāng)春秋兩季,用“太牢”、“少牢”之禮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樣精忠報國。其中,魏孝文帝《吊殷比干文》格調(diào)古峭,風(fēng)骨獨特,是南北朝著名十大書法家之一崔浩所書,為魏碑體珍品,素與洛陽龍門二十品齊名,書法價值極高,被公認(rèn)為藝術(shù)史上的杰作;唐太宗《祭殷太師比干文》高達(dá)丈二,魄力雄健,氣宇軒昂;乾隆帝《御制詩文碑》清新雋雅;明代曾用升草書《題壁詩石刻》瀟灑疏潤,勢若龍蛇;清代劉希龍行書《三代孤忠》字徑尺半,蒼勁雄渾,遒逸非凡。還有李白、王維、孟郊、陶潛、邵雍等留下贊美比干浩然之氣的千古絕句。不難看出,書雕者是懷著何等心情揮毫弄刀的,不愧為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稀世珍品。
在比干廟內(nèi),懸有一林氏姓源碑,為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河南衛(wèi)輝府裴騫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國內(nèi)僅有的一塊追溯林姓起源的石刻文物。碑文云:“夫比干以王子宗親,少師重位,嘆沉酗之亂法,傷市祚之倫表。是故不得不言,不當(dāng)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實,文筆生動,感人肺腑,確為傳世之作。
相傳,比干死后,紂王并不罷休,還要滿門抄斬。比干正妃陳氏有孕,為了保住忠烈一脈后代,放棄殉節(jié),在4位婢女扶持下,星夜南逃,在長林山的石洞里(今衛(wèi)輝市獅豹頭鄉(xiāng)龍臥村),生下遺腹子比堅。此時,比干的夫人陳氏已懷胎三月,為避紂王斬盡殺絕,帶著四個婢女匆匆逃出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跑到淇河以西的牧野(今河南汲縣的古地名),于長林石室中生一男孩,這里山巒疊嶂,滄溪逶迤,林木蔥蘢。比堅在此出生后,紂王所派追兵趕到,盤問懷中男嬰姓名,陳氏望著滿山林木和洞外泉水,急中生智,指林為姓,以泉為名,曰“林泉”,才躲過殺身大禍。
武王伐紂,商紂滅亡。周武王感念比干忠烈,派人尋找比干后裔。得之消息后,比干夫人攜子歸周。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所以賜姓為林氏。這樣,林堅成了第一個以林為姓的人。而他的父親比干則被尊為林姓的始祖。長林(今河南汲縣)便成了林氏的發(fā)祥地。以后,武王又認(rèn)為林?其智足以任政",遂拜林堅為大夫,食邑博陵郡(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注重譜系文化的研究。比干廟的特異之處還在于他是林氏宗族的發(fā)源地,這一點與號稱“天下第一廟”的孔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干廟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騫的《重修殷太師祠堂墓碑記》,文中記載:比堅,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賜林為姓,封為河清公。春秋林放襲河清公,子姓綿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貞節(jié)義之士,稱文獻(xiàn)邦,科第產(chǎn)蟬聊。語云:“無林不開榜是也”。現(xiàn)在,衛(wèi)輝西部山區(qū)尚存比堅逃避追兵時的藏匿地舊址。由此記載,林氏應(yīng)起于比干,比干廟為林氏之家廟。“衛(wèi)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比干廟已成為海內(nèi)外林氏的心儀之地。
關(guān)于林姓的遷徙情況:
從林堅食邑博陵郡至秦漢,林氏家族主要在博陵郡(亦稱西河郡)一帶繁衍生息。中國的林姓統(tǒng)稱"西河林氏"即源于此。
東漢末年,由于北方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加之南方自然條件優(yōu)越,因此,大量北民南移。當(dāng)時,董卓向漢獻(xiàn)帝進(jìn)讒言“林氏門宗強(qiáng)于河北”,恐有鎮(zhèn)主之患。漢獻(xiàn)帝聽其讒言,將林氏宗族744人同時流徙南方,時在東漢末,三國初。
晉永嘉之亂以后,晉元帝司馬睿南渡。其隨行有一位官居黃門侍郎的林祿,因討伐杜 有功,升遷為“招遠(yuǎn)將軍散騎常侍充河浦大守”。以后又敕守晉安郡(今福建莆田一帶)。太寧三年(325年)追封為晉安郡王。他即被尊為入閩林姓始祖,莆田林氏始祖。
幾千年來,林氏家族遍布全國各地。除福建的“莆田林氏”外,河北、陜西、山東有“西河林氏”,廣東、上海有“海南林氏”,姑蘇、南京有“江浦林氏”,河南、湖北有“光州林氏”等。另外,臺灣、港澳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東南亞各國均有比干后裔。特別是臺灣的林氏是個大家庭,多是在唐朝以后,陸續(xù)由福建、江蘇,廣東、安徽等地遷居過去的。而遷于福建者則以莆田最多。據(jù)《臺灣府志》記載:臺灣的不少學(xué)校、宗廟都供有比干第十二世孫林放的塑像,奉為先哲頂禮膜拜。關(guān)于林放,《莆林族譜》中有多處記載,除卷三畫有林放畫像、簡歷外,在各個時期的序中對林放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
林放字子丘,少師比干第十二世孫,周敬王時為大夫,宋高宗賜號清河伯加封長山侯。林放為孔子的學(xué)生,亦是七十二賢人之一。 關(guān)于林放是孔子弟子的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的正文中并無記載,但在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中有所涉及。
3000多年來,比干后代林姓確實像樹林一樣枝茂葉繁。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比干廟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象征和載體。對于林氏家族來說,比干廟是林姓的發(fā)源地,是林氏的家廟,更是比干一代又一代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目前,林姓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大姓,在全國名列第16位,尤其在南方,號稱 “陳林滿天下”,在臺灣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約有7000萬之多,其中我國大陸5000多萬,臺灣約700萬,海外約1500萬。上世紀(jì)80年代末期以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掀起了一股尋根問祖的熱潮,林姓子孫紛紛不遠(yuǎn)萬里來衛(wèi)輝尋根祭祖。聽導(dǎo)游小姐說臺灣的林老夫婦,每每到此看到比干塑像,都會百感交集地說“我像是回到母親的懷抱”。從1993年起,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初四,衛(wèi)輝市都要舉辦“比干誕辰慶典”活動。目前已接待來自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越南、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港澳臺等1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8個林氏團(tuán)體。2003年9月9日,馬來西亞林氏宗親青年團(tuán)一行十幾人,為了弘揚祖德,光大比干精神,千里迢迢來到衛(wèi)輝捐款樹碑,和千千萬萬個林氏后裔一樣用最虔誠的心來表達(dá)他們對老祖宗由衷的敬意。“衛(wèi)輝比干廟,天下林氏根。”歷史的淵源,使衛(wèi)輝人民與林氏后裔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共同的愿望更使他們擁有了大海一樣的深情厚誼。
沿廟中心的甬道前進(jìn),便是比干廟大殿院落。主體建筑有正殿、拜殿和東西兩個配殿,大殿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九脊歇山頂,掩映在濃蔭叢中。大殿前有巍峨的拜殿,上額書 “殷太師廟正殿”。大殿系純木結(jié)構(gòu),不用一枚鐵釘,無論梁架、斗拱,全是鑿木相吻,相互制約,顯得綺麗壯觀,氣宇軒昂,古樸典雅。正殿里供有比干塑像,神態(tài)端莊,栩栩如生。其中,東配殿有三尊塑像。他們是比干的后代,中間是林堅公,他是比干的兒子。林氏根據(jù)地理位置而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右邊的林放公,是比干的第二十四世孫,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河南光州林姓始祖,也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左邊的林祿公,晉朝人,今天的東南亞林姓都尊崇這位林祿公為自己的祖先。西配殿敬奉的是媽祖神像,是林祿公的第二十二世孫女。據(jù)說她出生時滿屋紫光,且香氣溢人,彌月不聞哭聲,故取名“林默”,尊稱“默娘”。她是一位美麗、善良、勤勞勇敢且博學(xué)多才的漁家女子,她自幼好學(xué),9歲開始研究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十幾歲時就能預(yù)測海洋天氣與風(fēng)浪搏斗,經(jīng)常在海上為遠(yuǎn)航的漁民引路,解救漁民們于危難之中,辦下了許多好事。她鼓舞人們征服自然,抨擊邪惡,在漁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宋太宗壅熙四年(公元987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難,年僅28歲。她遇難之后,人們?yōu)樗㈧霃R,并尊其為海神,親切地稱她為“姑婆”、“媽祖婆”,歷代皇帝都有封號,共計冊封40次,最后一次是乾隆封她為“天后圣母”。全球有媽祖廟1500多座,信奉者達(dá)1億多人,我國臺灣省70%的人信奉媽祖,不少臺胞每年還要對媽祖舉行“遙拜”,虔誠地面向林默故鄉(xiāng)三叩九拜。1962年10月,我國郵電部發(fā)行《媽祖》特種郵票一套一枚,使這位英姿颯爽的中華女杰登上了“國家名片”。
穿過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座日月丹心坊,是明嘉慶年間修建的。上寫6個大字“殷太師比干墓”,頂脊上有醒目的“飛云日月捧心”的石雕,寓意“忠心昭日月,浩氣萬古存”。石坊上的楹聯(lián)雖已風(fēng)化剝蝕,仍可辨讀:“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意思是,比干對紂王的忠心和柏樹一樣萬古長青。上面東邊是太陽,西邊是月亮,代表著比干的精神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中間的心代表比干的忠心。穿過丹心坊,是一座飛檐凌翹的墓碑亭。亭內(nèi)豎立一塊心形殘碑,上刻“殷比干莫”,落款“宣圣真筆”,為乾隆皇帝所書。
這是孔子劍刻碑。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時,來到比干廟,他非常崇敬比干,拔出佩劍以大地為土,有意省略“墓”字下的“土”字,寓意比干是大地的兒子。后來,一位不學(xué)無術(shù)的縣令,以為孔圣人一時疏忽,竟有這筆下之誤,遂命手下人在“莫”字下添刻一個土墩兒。不料這畫蛇添足之舉,竟引來晴天霹靂,一聲炸雷轟掉了“土”字,至今碑上仍留有雷痕。這只是人們出于對比干和孔子的崇敬編的神話而已,其實墓、莫二字在春秋時期是通用的。有人對此碑的真實性存在懷疑,因為在孔子的時代,文字多為籀文(即大篆),而這四個字卻筆畫粗硬,氣勢凝整。不過,文字的演變不應(yīng)絕對劃分順序,況且是揮劍為書,只能削繁為簡,所以,“殷太師莫”劍刻書應(yīng)是孔子遺墨中的精品。根據(jù)專家鑒定,這是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惟一一處孔子真跡,故稱“天下第一碑”。
跨出墓碑亭,面前豁然開朗。在空曠的天宇下,便是比干丞相高大的墓冢了,它靜臥于郁郁青松之中,沐浴著日月之光輝。冢的四周砌著青石,墓頂隆起,高20米,占地20畝,冢的四周鋪有小徑。墓周古柏森森,虬枝老莖,一盡千年古柏的風(fēng)姿和心中之豪情。令人驚奇的是,那株株柏樹竟沒有頂尖,有的還枝干開裂。相傳,這些古柏棵棵樹冠不經(jīng)修剪自然形成平頂,據(jù)傳說這些樹在比干去世后,痛惜比干的離世,樹的頂部全部枯死,好像在為比干脫帽致敬,表示對圣人的尊重,后被世人稱為“平冠柏”。
說起主殿前的“開心柏”,它從根至每一枝樹梢全都是裂開的,中間呈現(xiàn)一“心臟”的形狀,據(jù)傳說是柏樹有感于比干的為人,為了要救比干將心掏出,使比干重返人間,繼續(xù)伸張正義。但可惜樹木有情天無情,比干是無法復(fù)活了,但開心柏卻留在世上,成為比干廟的奇景之一。比干的精神感天動地,連草木也為之動情。這些柏樹受日月之精華,得天地之正氣,實為中華大地之罕物,怎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呢?
千載難平殷宮恨,萬端赤情在人心。歷史的悲劇是難以挽回的,但是,千秋功罪,忠奸清昏,是非曲直,歷史和人民自有公斷。那個曾顯赫一時的暴君落個焚身滅尸,而比干的墓廟卻巍然屹立在神州,比干的忠烈風(fēng)骨和愛國精神流芳千古,永彰人間。這不是永恒的豐碑嗎?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 20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