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原為新鄉縣,位于河南省的北部。接近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省。水陸交通比較方便,橫貫市中心的衛河可直達天津。群眾習慣地稱為“水旱碼頭”。因此,新鄉市的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地影響較多。但是,歷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后期的勞動生活中,新鄉市的民歌也逐漸以具有獨特風格發展在我國民族音樂的大花園中。
由于新鄉曾經長期遭受帝、官、封的統治和摧殘,人民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因而,新鄉的民歌大部分的曲調多是悲慘怨恨、如泣如訴。速度比較緩慢,節奏平緩柔和。就其內容來看,風俗性的較多,加上佛教的影響,使部分歌詞還參進了不少的迷信色彩。如《抬善人》、《上香》、《纏線歌》等。再從結構和形式上看,大部分為段詞,如《二十四月當兵》、〈十二把扇子〉等都是十二段歌詞。正由于多段歌詞,群眾就相應的習慣用十二月、春夏秋冬等節令和數字為手法進行表現。如〈對十花〉、〈五更彷徨〉等等。民歌的另一個特點是同一曲調,多種唱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往往用不同的中心內容來填詞。所以民歌的曲調就一直在群眾中代代相傳。
在新鄉市廣大勞動人民的勤奮勞動中,在各種不同生產方式和生活階層中,就產生了多種多樣的民歌曲調,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有“號子歌”。它又分不同的勞動號子歌,如:“板車號”、“打夯號”、“打池歌”(又名“紙漿號”)、“查蛋號”等等。從語言上、旋律上、排賦上都很有當地特色,形式上多為領唱、對唱。節奏明快有力,輕松活潑,大部分歌中充滿了樂觀精神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如〈打紙漿號〉,俗稱打池歌,是造紙工人在攪拌紙漿時所唱的勞動號歌。據〈新鄉縣志〉、〈康熙續志〉記載,新鄉市孟營答對,在很就以前就能造紙。此號歌就流傳在這里。工人坐在漿池邊用棍攪拌紙漿,號歌一唱,精神百倍。形式上多為對唱,一唱一合,曲調常用五聲音階加清角。宮調、微調式較多。常以數字為歌詞,邊數邊唱邊勞動,從一數到一百后,在退數到一結束,為一套。
譜例:
另一特色的民歌小叫小調,在新鄉流傳的比較廣泛,它包括:燈歌,竹馬,十不聞,打花鼓等形式。
譜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