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jīng)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yīng)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鏡頭三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后,立志發(fā)奮圖強,準備復(fù)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還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nóng)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jīng)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zhuǎn)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zhàn)勝越國后,以為沒有了后顧之憂,從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jīng)常出兵與其他國家打伏。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jīng)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lǐng)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zhàn)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吳也好,越也好;魯也罷,晉也罷,在那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有誰真正把民眾放在心上呢?他們耀武揚威的背后,是民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更是一曲曲妻離子散哀鴻遍野悲歌。歷史是無情的,曾經(jīng)的霸主早已成為云煙,有的更是成了驕奢淫逸亡身亡國的笑柄。
黃池會盟,唱主角的是吳、魯、晉等諸侯國,而承受這些風(fēng)云人物瘋狂折騰的卻是中原這一片土地,在以后漫漫的歷史中,這種悲劇一再重演,“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了歷代帝王的不二信條,中原這片土地一次次在戰(zhàn)火硝煙中呻吟,只有古黃池的芳草,逢春而發(fā),舒展著自己卑微卻強韌的生命,見證著變遷,見證著興衰,見證著天道。□記者張世彬通訊員王毅亭張建磊尹祖濤【原標題:發(fā)生在黃河岸邊的黃池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