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丘縣城往南上黃河大堤,西行幾里地后,一座高大的石碑聳立在面前,石碑上書三個蒼勁大字:“古黃池”。“古黃池”碑位于封丘縣城南荊隆宮鄉壩臺村東,南臨黃河大堤,是吳王夫差率軍在此大會諸侯,與晉國國君爭做盟主的地方,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黃池會盟”地。
公元前482年6月5日,魯國國君魯哀公,晉國國君晉定公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約會夫差,舉行會盟大典。夫差異常興奮,因為魯國與晉國都是老牌的諸侯國,在諸侯國中頗有影響,如今對方邀請自己會盟,對于吳國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是大有裨益的。吳王夫差早在征服越人之后,心中就有了北上爭奪中原霸權之志,但吳越之地多河澤,民習水戰,多步足,少騎兵,且國家地處東南,若北上圖霸,路途遙遠,士兵必然疲憊,致使戰斗力大打折扣。
為了便于水軍行動,輸兵運糧,夫差不惜國力開鑿“邗溝”運河,貫通了江淮兩大水系。吳王夫差七年,夫差聞齊景公薨,而大臣爭寵,新君孤弱,乃會合魯、邾、郯等國興師北伐齊國。聯軍分兵兩路,一路由夫差親領,自沂水而上,后轉入陸地,攻入齊之南境;另一路則由吳大夫徐承率領舟師,順淮水而下,東入于海,自海上攻齊,從而對齊國形成夾擊之勢。
但齊國畢竟承昔日霸主之業,地廣兵強,成功地化解了吳國的此次進攻。在此次伐齊失敗后,夫差并不死心,于夫差十年,盡發九郡精兵,與魯合擊齊國,并于艾陵與齊軍決戰,力挫齊軍,使齊國元氣大傷,齊簡公不得不與夫差訂立了城下之盟。此后,夫差并沒有積蓄國力,休養生息,而是不顧伍子胥諫阻,賜死賢臣,不顧越人枕戈于側,再次征發士卒,領精兵數萬,于夫差十四年,由水路北進,長途跋涉近二千里,到達宋、衛、鄭、晉四國交界之處的黃池,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
這里有個不得不說的人物,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國人,也算是楚國的貴族,因為父親被人陷害,楚平王要殺伍氏全家,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都聽從命令被殺了,只有伍子胥利用智巧,過昭關,入吳國。到了吳國后,伍子胥很受當時的國君僚器重,成為吳國重臣。伍子胥本該盡全力輔佐吳王僚,以報知遇之恩的,可是他卻聯合當時的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輔佐公子光成了吳王闔閭。此后,伍子胥的地位更加鞏固,也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
伍子胥利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了楚國與周邊國家的聯盟,而后又用軍事手段不斷騷擾楚國,使強大的楚國最終疲弊不堪,這時吳國才大舉進攻楚國,一度攻陷了楚國的國都郢。伍子胥在郢都作了他最不該做的事,
當時楚平王已死,他硬是把楚平王的墓挖開,找到尸首,鞭尸三百,以解他父兄被殺之仇。
伍子胥是楚國人,卻投靠其他國家,然后帶兵入侵自己的祖國,給楚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戰爭災難。這三百鞭打在了楚平王的尸體上,也打在了楚國百姓的心上。他們對這個被仇恨燒紅了眼的漢子由同情轉為憤怒,甚至是憎恨。后來,在吳越紛爭中,伍子胥因為自己的建議多次不被采納,而對吳王夫差極度失望,在出使齊國的時候,竟然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最后,伍子胥雖然極力勸諫吳王夫差滅了越國,但也沒能改變吳國的命運。自己卻在吳王夫差帶兵參加黃池會盟的時候被賜死,死后尸體被裝在麻袋里投入江中。
鏡頭二
雖然春秋時期是亂世,國家的觀念在很多人,特別是比較有才能的人心中并不是太重,一個因個人恩怨可以侵略他國的人,可以算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嗎?伍子胥被賜死投江的結局僅僅只是忠臣與昏君之間的宿命游戲嗎?伍子胥在楚、吳、齊之間的去留和權衡,能稱得上是忠臣嗎?伍子胥的一生一直以自己的利益和情緒為指針來決定重大選擇的,忠臣、賢臣等詞匯用在他的身上總覺得有點怪怪的。
那時的黃河并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200多公里的北面,黃池這塊土地上有足夠的地方讓這些諸侯國來上演這出爭霸大戲。晉定公懼于吳之軍力,承認夫差為盟主,史稱“黃池會盟”。至此,夫差最終實現了其父定霸中原的宿愿,但其長年無節制地對外征戰使得吳國民不聊生,兵甲困乏,也為日后吳國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夫差前腳剛去參加黃池會盟,越國就趁吳國國內空虛而出兵伐吳。吳國告急,派多批信使飛報吳王夫差,而夫差中原霸主的美夢馬上就要成真了,他可不愿意在這時候半途而廢。為了掩蓋后方的危機,一天內,夫差連殺6批告急的信使,終于風光地登上了霸主的寶座。
吳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也算是個悲情人物,他是春秋戰國時吳國末代國君,吳王闔閭之子。公元前496年,吳王光(即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吳王光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