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新鄉

張大千書畫作品辨偽

2014/2/24 9:35:19 點擊數: 【字體:

張大千書畫作品辨偽
圖一
張大千書畫作品辨偽
圖二
 
    張大千(1899~1983),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祖籍廣東番禺,四川內江出生。其二哥張正蘭,即一代畫虎大師張善子,“大風堂”為其昆仲室名。大千先生自幼酷愛繪畫,家貧,從母、姊、兄學畫,才華橫溢,根基始定。他18歲隨兄善子赴日學染織,20歲歸國居上海,投曽熙(農髯)、李瑞清(梅庵)門墻,研習詩詞書畫;因婚姻困擾,削發為僧百日,嗣居松江,演讀經史,感悟人生,陶鑄情操。他還俗后即以法名“大千”為號,自此致力丹青藝術終其一生。

  張大千26歲時舉辦首展,畫風清新俊逸,直逼古人;清四僧、八大山人、徐(青藤)陳(白陽)諸法了然胸中,深入研摩,下筆有神;繼直追唐、宋、元諸法,俱臻妙絕。1941~1943年,張大千歷時兩年半,在敦煌面壁,不辭艱辛,臨摹壁畫200余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家、史學家開始重視對中國文物精華的保存和保護。

  抗戰勝利后,先后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士日內瓦和國內各地辦畫展,名聲大震。1949年國共內戰,避居香港,游臺灣。1951年,返回香港。笠年遷居南美洲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莊園“八德園”。

  1956年,赴法國與西班牙抽象大師畢加索會見,開啟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并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并榮獲金獎。此后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舉辦畫展。

  1969年,移居美國舊金山“環篳庵”。居美期間,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0年代,經常在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畫展,并捐贈畫卷108幅給該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7年,回到臺灣定居在臺北市外雙溪“摩耶精舍”。1982年,榮獲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頒發中正勛章。

  1983年,完成一生最后一幅畫作《廬山圖》。4月2日,因心臟病復發去世于臺北,骨灰安葬于摩耶精舍后院梅丘立石下,張大千的一生應對了他自己的對聯“獨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張大千是天才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

  張大千的畫風,先后曾數度改變,30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50歲進于“瑰麗雄奇”,60歲以后達“蒼深淵穆”之境,80歲后氣質淳化,筆簡墨淡、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

  圖一圖二為張大千典型的《荷花圖》樣式,荷花形態宛然,清雅不俗,冷香無聲,隱逸絕塵,氣韻生動。兩幅畫的用筆用墨都能做到意態流暢,墨彩豪放,千姿百態,典雅華貴,高潔秀挺。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兩幅畫都畫得不錯,但從鑒定的角度來看,還是能分辨出高下。到底圖一圖二誰是張大千,誰是張小千。下面進行細節分析:

  圖一荷花作為主角表現得尤為突出,荷葉更是形態各異,楚楚動人,用筆采用變形、夸大的形式,用墨采用“干濕濃淡焦”來表現荷花的精神內涵,背景的處理若隱若現,看似散淡,其實惟妙惟肖,意境深遠,有力地烘托出了荷塘的深邃和活脫。荷花桿的用筆采用蒼勁、飛白、華滋而不枯,產生了風動感和開合感別具風韻,荷桿畫法更是符合張大千畫荷花要像漢朝人寫隸書一樣,逆入反出的個性化表現風格。特別要指出的是荷花用朱砂點染荷瓣尖部及花蕊,使荷花更為突出而顯得自然、華貴、婀娜與嫵媚,別具風韻。

  反觀圖二整幅畫的主題喧賓奪主,著意地突出的反而是荷桿的夸張和宣泄,造成荷花的表現不夠昂然,不夠挺立,不夠主體。需要指出的是整幅荷花圖的敷色用墨含渾不清,而感到沉重和郁悶,缺乏明麗秀逸之感,張小千未能達到張大千風流倜儻、豪放不羈、瀟灑如神仙的藝術個性風格。說明了圖一是真,圖二是假。黎展華(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原標題:張大千書畫作品辨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信息時報 2014年01月0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侯德昌:搜盡奇峰作畫稿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