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是新鄉一帶歷史上最廣泛的一個曲種。輝縣、衛輝民間稱講故事為“說云話”。據衛輝市城關鎮一些老人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東柳位村劉知俠的家門口,就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講故事場。
講故事的場合極多,田間地頭休息時,逢年過節聚親時,冬春農閑曬太陽時,或墻角、牛棚、飯場都可以“聊天”來取樂。無樂器伴奏,無燈光道具,單靠一張巧嘴,口語化的講述,佐之以簡單的動作表情,使聽者如癡如醉出神入化。在藝術風格上,有娓娓輕淡如話家常的;有借鑒話劇朗誦等說唱藝術手段的;也有進入角色運用發噱、逗趣險象環生的;還有直接使用方言土語邊說邊歌的等。所講題材廣泛,有《三國》、《水滸》、《聊齋》等古典名著。有聽過戲后的再次講說。更多地則是民間傳說、神話和軼聞趣事。原新鄉地區群眾藝術館編緝胡佳作,七十年代不僅善講黃河的故事,還重視搜集、編寫了大量民間故事。新鄉市區的售貨員繆華和針織廠職工申法海于八十年代后期曾專心自辦過刊物《故事會》。輝縣北云門鄉北云門村的馬鄧瞎農民,他肚里裝的名勝古跡的故事,說起來沒完沒了,故起他一個外號叫“故事簍子”。1981年11月17日至19日,新鄉地區文化局在新鄉市舉辦首屆農村業余故事調演大會,二百多位故事員比賽角逐,最后評選出15名優秀故事員。之后,從地區到各縣(市)先后舉辦故事員培訓班,或舉辦故事會演,以演代訓。推廣新故事的創作和演出。1982年IO月5日至7日,新鄉地區文化局舉辦第二屆故事會講。會講的內容全部是現代題材,共收到42個新創作的書目,經過篩選,會講了15個書目,歌頌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富民政策和給農民帶來的新面貌。封丘縣的新故事《鯉魚鬧蓮》獲創作一等獎。延津縣的《豆腐姻緣》獲創作二等獎。1982年5月,新鄉地區、新鄉市文化局各派代表趕南陽地區參加了省文化廳召開的故事刨作演講現場會。同年11月,新鄉地區新鄉市文化局各組成代表隊參加河南省舉行的故事會講。新鄉地區代表隊的節目有;候寅生、張國柱搜集的候寅生說講的《兩進張家莊》;安憲儒搜集米有說講的《跑旱船招親》;周抒真搜集傅德清說講的《關公降周倉》;邢懷忠搜集幃文修說講的《當代武松》。新鄉市代表隊節目有;伐路、程呆搜整程呆說講的《神鷹》;劉伐路搜整并說講的《狗刁演節目》;張克治、伐路搜整華夏說講的《小姑娘選妹夫》。經會講大會評比,韓文修和傅德清被評為優秀故事員。堅持創作新故事的申之珉,于1986年首次在甘肅出版社出版的《歡天喜葉》第三期上發表了新故事《遺像失竊之后)。
1987年,新鄉市舉辦新故事會講大會。輝縣市軸承廠董玉明編說的《月照何家》獲得了優秀創作獎和表演一等獎。講故事活動后來在城市發展到文藝晚會上。而農村民間的講故事仍然以年長者講傳統、講歷史、講家庭倫理道德的故事為主流,常講不衰,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