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又叫墜子書。清光緒九年(1883),封丘縣東蒿寨的蒿天云和琴師魏寬赴安徽亳州拜師學唱河南墜子,后將此曲種帶入封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衛輝府農歷十月會上有了演唱河南墜予的外地藝人。民國六年(1917),王元堂、張元勝等拜墜子藝人黃治國為師,使河南墜子傳入廷津。民國七年(1918)王永安于開封拜周教寅為師,將河南墜子傳人原陽。同年新鄉縣康莊的牡羅妮和原陽縣小趙莊的瞎喜順先后到獲嘉縣亢村一帶演唱弘子。民國九年(1920)前后,河南墜子傳人長垣。同年又由滑縣藝人高萬修將河南墜子傳入輝縣。
封丘、廷津、原陽三縣,鄰近開封,屬中路墜子,講究硬功大調,字清梆穩,富有高亢,明朗、樸實有力和節奏鮮明的特色,但在表演才子佳人和民間故事的小段中,也吸收了北路墜子的柔美細膩,善于抒情的特點。汲縣、輝縣、新鄉縣、獲嘉縣則多屬北路墜子。北路墜子演唱風格多用小碎口和花腔,曲調變化較多,具有俊俏、嬌媚、纖巧而又健壯的藝術特色。徐玉玲繼承發展了北路的喬派墜子,她在演唱中,不拘泥于一腔一字的生搬硬套,既有喬派的聲韻,又有獨特的風格。長垣縣的藝人也多以北路墜子為宗,善唱民間故事和風趣的曲目。在新鄉眾多的藝人中,亦涌現了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如廷津人程玉蘭師從王元和。她刻苦學習,三十年代在天津便與喬清秀齊名。原陽人王永安琴師和延津人王元堂等藝人,都在墜子曲壇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封丘人雷明,由唱道情、大鼓改唱河南墜子,在當時的開封相國寺引起轟動,張長弓所著的《河南墜子書》(1951年三聯書店出版)中,便對此有所記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導下,曲藝事業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1957年全省曲藝、木偶、皮影會演新鄉地區代表團魏桂芝演唱墜子《楊金花奪印);1963年全國河南墜子藝術座談會徐玉玲演出的《黑妮黑小》、范艷霞演唱的《楊金花奪印》、華佩秋演唱的《張飛借船》;1964年12月全省現代曲藝會演,王良臣演唱的《訪蘑菇老人》等,均在全省產生轟動效應。在宣傳抗美援朝,農業合作化和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活動中,據新多地區1955年統計,112名河南墜子藝人能演唱新詞882個。1963年前,原新鄉地區舉行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曲藝會演,主要曲種是河南墜子。所演曲目也大都納入“唱中心,演中心”的模式之中,在學雷鋒、歌唱焦裕祿,宣傳計劃生育工作中,河南墜子的小段曲目充分發揮了宣傳作用。1972年至1973年間,原陽、長垣、封丘、延津等縣的河南墜子藝人改編演唱現代大書《平原槍聲》、《哈爾濱奇案》、《上海風云》、《探險記》等。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傳統曲書目得到開放。新鄉市及其各縣亦組成了業余曲藝隊、組,河南墜子的演出曾一度十分活躍。
河南墜子的唱腔有:引腔、起腔、平腔、落腔、哭腔、寒韻、快板、三字嘣、五字坎、十字韻等。簡板的打法有:搖板、加花板、甩板等形式。用單鈸作打擊樂器的姿式稱為“懷中抱月”。墜胡的弓法上又有陽弓、偷弓、明弓、暗弓、連弓、抖弓、擻弓和頓弓之分。因伴奏唱腔的變化而靈活運用。1974年后,在原新鄉地區舉辦的曲藝調演中,河南墜子的伴奏增加了提琴、二胡、笛子、大提琴。演唱上也由單口對口唱發展到群口、化妝演唱的多人表演方式。
河南墜子的傳統曲書目大多來自道情和三弦書。在各個歷史時期,新鄉市區域內的藝人也自編自演了不少曲目,如建國前的《十勸同胞》、《棒槌精》和《五色云傳》等。1953年,封丘藝人張進發創作演出了中篇墜子《馬小惠之死》。1972年封丘藝人許世洲、葛書軍改編演出了現代大書《平原槍聲》。1984年,輝縣曲藝演員潘效軍整理演出了傳統大書《包公女俠傳》和《閃電俠傳奇》等,至今,河南墜子是輝縣曲藝隊的主要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