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曾流傳新鄉市全境。封丘有一位拉洋片的藝人張連臣(1897-1985年)(現城關鎮南范莊人,已故),距今有九十余歲,故按其師承關系推算,拄洋片在該縣的出現亦在百年左右。
拉洋片的形式是,藝人制作一個長一點三米,寬六十公分,高一點五米的木質洋片箱,外觀上加以插繪裝飾,箱子正面挖幾個鵝蛋大的看孔,看孔外嵌一個長七、八公分的圓筒,筒口配以放大鏡(凸鏡)。演出時,箱子下置有一個高半米左右的竹制架,以增加高度,方便觀眾。箱內一般裝有十余張畫片,疊在一起,藝人操作拉繩,輪流著一張張更換。拉洋片一次出現一張畫片,由于箱子正面呈扇面形,視面較寬,一次可容五、六人觀看。畫片高三十公分,為布制、下邊綴有畫軸。畫片多為繪畫而成。也有現成的照片和風景畫。箱子的上層用白稀布蒙蓋,以便射進光線。箱子左側掛有鑼、鈸和小鼓,藝人招徠觀眾和演唱時,操動串繩伴奏。畫片內容,如連環畫,更多的則是一張畫片表現一個內容。藝人演唱時,有的唱過一段完整唱詞,表述畫面之意,有時并不按畫面來唱,僅即興演唱其他的唱詞。
拉洋片的演出,往往是串集鎮趕廟會。洋片箱可以折疊,適于流動演出。其畫片的內容有《韓湘子戲林英》、《八仙過海》和《水滸》、《小八義》中的片斷。成套的則有《白蛇傳》、《西游記》等。冀魯豫邊區時期,王亞平專門為藝人編了《紅軍十八年》的拉洋片唱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還有配合宣傳的《大戰石家莊》、《蔣介石哭臺灣》以及一些蘇、杭、京、津的風光照片等節目。
拉洋片的另一種形式又稱為“時樣景”,本地張連臣夫婦亦曾從藝于這種形式。其同也是用放大鏡觀看畫片,但形式又和拉洋片有所不同。洋景箱二點五米長,一米來高,上下分為兩層,上邊高三十公分,下邊是七十公分。藝人操作時,下一層的讓交錢的觀眾透過放大鏡孔觀看,換到上一層的畫面則直接讓外邊的人看到;以作為宣傳手段,招徠更多的觀眾。由于箱子較長,看孔也多,一次容納的觀眾可為十余人。
其畫片由過去的一種磅紙制作,但也有彩色照片和風景畫,畫片兩面均有內容,裝在一個個玻璃框里。箱子內置有十四個鏡框,正反兩面為二十八張畫面,操作時由兩個藝人站在箱子的左右兩端,將鏡框排成一行,一個推,一個抽,抽出的畫片再放入上一層箱內。他們采取對唱的形式,但無打擊樂伴奏。由于看孔之間由箱內的小幕布間隔,觀眾們一人只能看到一幅畫片。這樣藝人的演唱內容也多處和畫面不相符合。
時樣景的唱腔簡單,和拉洋片類似,也多是串集鎮,趕廟會演出。
1956年左右,隨著文藝活動形式不斷改進,拉洋片逐漸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