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陽民歌的結構特點
這里所指的結構主要指民歌的曲式結構。曲式結構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表現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那么,信陽民歌中究意存在著什么樣的結構?這些結構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結構能否反映出信陽民歌特色?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妨從三個方面來談。
1、結構形式的完整性
中國民歌絕大多數為一部曲式即一段體。一段體包括單句式、雙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以上六種結構形式在信陽民歌中都存在。單句式結構如羅山縣民歌《打啞謎》,固始縣民歌《打嘣調》等。
雙句式結構的民歌除上面談到的例子外,還有潢川縣民歌《么姑娘》,新縣民歌《六朵花》、《鬧元宵》,固始縣民歌《繡紅絨》等。
三句式結構:如固始縣民歌《乖姐住在花樹林》,商城縣民歌《十愛郎》、《五更鼓兒多》,潢川縣民歌《砍柴調》,光山縣民歌《茶山歌》,淮濱縣民歌《童養媳告狀》等。
四句式結構:如羅山縣民歌《對歌》,固始縣民歌《梔子花開七匹葉》,新縣民歌《表哥與表妹》,商城縣民歌《四季相思》,潢川縣民歌《二姑趕會》等。
五句式結構:如固始縣民歌《青風年少莫貪玩》,新縣民歌《山歌好唱口難開》,羅山縣民歌《五句聯》,潢川縣民歌《臘花調》,商城縣民歌《新打塘埂二面光》等。
多句式結構:固始縣民歌《粗對花》,商城縣民歌《飲酒令》,息縣民歌《十磨》等。
可以講,一段體中所有的結構形式,信陽民歌中都可以找到。可見信陽民歌結構具有驚人的完整性,這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并不多見。
2、相同體載民歌結構的體系化
以上我們談到信陽民歌結構具有驚人的完整性,那么具體到某一體裁的民歌,例如田歌或山歌,它們的結構形式是否完整從而顯示出一個體系?信陽民歌中有沒有體系化了的民歌體裁?回答是肯定的,如五句式山歌:
單句式結構:如固始縣民歌《千年萬代留美名》。
雙句式結構:如固始縣民歌《打把金鉤鉤日頭》、《日頭正在晌午中》等。
三句式結構:如固始縣民歌《乖姐住在花樹林》。
五句式結構:如新縣民歌《山歌好唱口難開》,羅山縣民歌《隔山應》、《五句聯》、《車水歌》等。
信陽民歌中四句式的“山歌”存在,但四句式的“五句山歌”尚未發現,但這足可說明五句山歌在結構形態上已經呈現出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軌跡,從而構成一個山歌結構體系,我們因此可以自豪地講,信陽“五句山歌”自成體系。
那么信陽民歌是不是自成體系?這個問題是不易表述的。倘若用勞動說來闡述民歌的發展歷程,一般認為小調是由山歌發展而來的,而山歌則是由號子和田歌發展起來的。信陽民歌中號子、田歌、山歌小調數量眾多,可以講具備了自身發展的條件。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呈現出一個中間區域,這個中間區域體現出演化的過程,從而使這個區域顯示出模糊性,表現在一方面具有發展的跡象,另一方面又保留著原始的狀態。田歌具有這種屬性,但這只表現在體裁方面。在結構上信陽民歌是不是有一個演變發展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信陽民歌結構形式中有沒有中間區域即結構模糊現象。
3、結構演變和模糊結構
結構演變的提出最早見于沙漢昆著《中國民歌的結構與旋法》,該書闡明以下觀點:民歌結構有一個發展過程,最原始簡單的結構是單句式,雙句式是結構發展的中間狀態,而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則是在單句式和雙句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該書沒有提到結構發展的中間區域即模糊結構,因此缺少了結構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單句式作為最原始的民歌結構在朝向雙句式演變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個模糊區域,這個區域的民歌,既具有單句式的特點,又兼有雙句式的性質,從而顯示出一種模糊現象,我們在信陽民歌中找到了這種例子,如商城縣民歌《石硪號子》。
《石硪號子》的歌詞只有一句“小小石硪架起來”但一唱眾合的演唱形式卻將曲調切割成兩塊,兩塊中的樂意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導致歌詞結構和曲調結構發生矛盾而產生模糊現象。又如羅山縣民歌《新文化進山窩》,它的曲調既有單復合結構下句的性質,又具有樂句重復型雙句式特征,因此曲調結構也是模糊的。
雙句式是結構發展的中間狀態,是形成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乃至多句式的基石。在部分信陽民歌中,我們同樣可以發現既不是雙句式,又不是三句式或四句式的例子。
如光山縣民歌《螃蟹歌》,它屬于典型的田歌,它一問一答構成雙句式結構,卻又擴充了一個眾人合唱的襯句從而在曲調上具有三句式的特性。又如羅山縣民歌《栽秧歌》,它既具有雙句式的特征,又具有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特性。
在一些四句式或五句式民歌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雙句式的存在,如潢川縣民歌《嘆五更》,商城縣民歌《慢趕牛》等。
同時我們也發現另外一種現象,模糊結構多發生在田歌中,這和田歌體裁發展的中間區域性十分吻合。由此非常清楚地表明:信陽民歌是在人民長期生產勞動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它是土生土長的并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具有鮮明的地方風格,雖然它的部分民歌曲調具有多元化現象,吸收了外來民歌的音樂元素,但它深層的表現方式沒有改變,由此體現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觀沒有改變。這既是信陽民歌的主要特點,也是我們認識信陽民歌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