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信陽

信陽民歌解讀(4)

2013/9/9 18:02:20 點擊數: 【字體:

    四、主體民歌和變體民歌

    主體民歌是一個地區土生土長的民歌,它和當地民風民俗、生產勞動,價值審美觀等密切相連。它具有一定的共性,包括旋律音調和結構形態,音樂語言較少受到外地民歌的侵染。信陽地區的主體民歌有:五句山歌、田歌、燈歌和部分小調。

    變體民歌主要指某些外來民歌被當地人認可并流傳開來,其曲調和結構當地人按自己的審美觀加以改變而產生的民歌。這些民歌雖被改變,但從它的曲調、歌詞、結構中我們仍能夠感覺到它和某地民歌千絲萬縷般的聯系以及和當地民歌的較大差異,如我們熟知的商城縣民歌《八段錦》,它的源出應該是江蘇民歌《紫竹調》,流入信陽地區后而形成的一首變體民歌。

    《八段錦》是信陽很有影響的一首民歌,主要原因是廣為流傳的革命歷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運用了它的曲調。說它是變體民歌,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的旋律。《八段錦》最為典型的旋律音調是   5.6   1 2    1  6 165   3 2  | 52  3532 |  1 -  ||,而《紫竹調》典型的音樂語言是 5.6   121 | 16165    3 0 |   52  35 | 1 - ||,二者基本相同。如果我們將二者旋律音調和當地民歌的音樂語言相比,就會發現《八段錦》的曲調和周邊民歌的曲調聯系性不大,顯得過于獨立孤單。而《紫竹調》就不同,我們可以找到當地許多民歌中類似的音樂語匯,如《二泉映月》中 2.3  51  62 35 |  1---|,《無錫景》中355 562 |  3532 1 |,它們聯系緊密,共性很強。

    二是歌詞上二者相仿,如《八段錦》中:

“小小鯉魚亞紅鰓,上江游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小小金鉤釣起來”

“小小紫竹細窕窕,送與我郎做上一根簫,

先吹牡丹后吹相思調……”

    《紫竹調》的歌詞:

“小小鯉魚粉紅鰓,上江游到下江來,

頭搖尾巴擺,手執釣竿釣起來”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君郎做管簫,

簫中吹出鮮花調……”

    在歌詞中我們不難發現,“江”“紫竹”這兩個名詞,不具有信陽特色,“紫竹”只有南方才有,淮河流域稱比溪大的水流為“河”,只有南方才稱  “江”。

    三是曲式結構。“八段錦》為合尾式的六句式結構,這種結構在江蘇民歌中很難找到,在信陽民歌中同樣很難找到,因此它是被改變了的結構,這種結構具有雙句式反復應用的特點,符合信陽人 的審美取向和欣賞習慣。

    所以,《八段錦》是變體民歌,它的母體是江蘇民歌《紫竹調》。傳入《紫竹調》信陽后,被信陽人認可,并加以改變后形成的。

    同一地區的民歌,也可以產生變體,如新縣民歌《表哥與表妹》就是潢川民歌《雙探妹》的變體,我們自己可以從中比較一下二者的區別,這里不再詳述。

    變體民歌一般個性鮮明,旋律優美獨特,在周邊民歌群中特別醒目搶耳,猶如甘霖春風,便 人耳目一新。假若我們沒有清醒的認識和認真地鑒別,將變體民歌當做自己的個性去發展,向外界去推薦,那么,也許我們會逐漸地喪失自己原本的個性。在這方面,我們是否有過教訓?一些我們認為優秀的民歌,在和外省民歌的對比中,突然變得不再亮麗,不再熠熠閃光,不被外界同仁認可,以至出現本文開頭談到的情況,這是否與我們介紹宣傳信陽民歌時出現偏差有關?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建國后我們在發展信陽民歌上走過的路,難道我們沒有一點失誤?

    歷史上的信陽曾經是一個音樂文化比較發達興盛的地區。1956年春,(平橋區)信陽縣長臺關蘇樓村1號楚墓出土樂器銅編鐘1套13件;1978年3月,固始縣城關候古堆吳王夫差夫人墓出土樂器有銅編鐘、編缽、木瑟、彩繪鼓28件;1983年4月,光山縣城郊發掘春秋時期黃君孟夫婦(古黃國國君叫孟的夫婦)墓,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竹質管樂器——竹排簫。所有這些我們感到自豪,為我們的音樂文化自豪。

    應該承認,信陽民歌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濃厚的農業社會的印痕和色彩,本質上體現出一種落后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民歌的發展將失去動力并逐漸消亡。但民歌卻可以被當做資源加以利用從而為發展信陽經濟做出貢獻。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強研究信陽民歌的力度,不能人云亦云,應該充分認識信陽民歌的風格特點以及它所蘊含的美學價值,從中采擷營養,創造一個嶄新的民族音樂天地并達到傳統性和現代性的完美和諧,不然,我們愧對祖先。

    5000余首民歌是一份豐厚的遺產,面對信陽民歌,我們在為此感到驕傲的同時,會不會感到沉甸甸的壓力?我們既阻擋不住歷史的前進,又不能割斷歷史,倘若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信陽大地歌聲不再,我們將如何面對?信陽人杰地靈,面對信陽民歌 ,我們應該有能力將二千多年前信陽人創造的相當發達的音樂文化延續下去,并使其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黃鐵成)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浉河區檔案信息網 2012-09-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息夫人》與息夫人之愛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