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區王母觀,位于城南南向店,傳有王母來下凡。七盤八繞可上山,汗衫上山已變干,若是秋冬去賞玩,最好多備衣和衫。廟宇就在山頂端,禪房觀宇數十間,古城斷垣芳草萋,可聞當年金戈鐵馬聲。山頂清泉集成池,魚兒登山不為奇,尾尾紅鯉戲青蓮。一株桂樹大如潭,年輪足足幾百年,桂子香飄時,香客聚山巒。登臨山頂四周看,陽光普照綠海灘,山路舞動似彩帶,纏在束束青草間,繞來又繞去,忽隱還忽現,人身幾欲傾,恐怕墜山澗;云霧茫茫時,山樹不分辨,偶聞鳥鳴聲,方知在林間,極目遠處眺,山河浩瀚瀚,高低錯落處,都在視平線。山腰蝙蝠洞,此鳥有幾千,飛出又飛進,蝙蝠大集體,生活不見亂,真乃大奇觀。
王母觀,主峰海撥433.8米,處光山縣城西南三十公里,地處豫南楚北,兼大別山之雄峻,淮水之清純。四周山環水繞,猶如群龍勁舞,又似萬馬奔騰,氣奪豫楚,風光如人間仙境。
王母觀不僅風光優美,而且有著無數神奇的傳說,更彰顯它的與眾不同。
傳說遠古時期,王母乘龍輦巡游天下,越南嶺,過江漢,臨淮河,將及中原,忽有所思,隨手將風冠化去,淮水之南頓現一山,峻偉雄奇,山形似風冠仙臺,又似蓮花寶座,王母降仙輦于山,并化駕輦九龍為九嶺九十九峰,龍盤虎踞于四周,傳下御旨,在此設下道場,講道說法,一時山周九十九峰眾神云集,仙音嘹繞,云蒸霞蔚,氣象萬千。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王母講經說道,在此盤桓日久,此處成為名符其實的人間仙境,山中仙氣氤氳,鐘,長此以住,此事便在世間傳開,因此生出不少是非。
話說在王母講經說道之時,山中一老龜亦常藏躲于樹木林中偷聽,時間一長,龜性通靈,此龜竟能作法變化,時常幻作人形,調戲婦女,作惡世間,一日,王母在臺上說法,見此龜又來偷聽,王母甚是不悅,隨指一點,將其化為頑石,以警醒眾生。
又有山民,因妻不能生育,故堅守于山間,焚香倒告,乞求生子,王母念其誠懇,遣仙人送子,山民妻因夢而孕,生雙胞胎,一時世上求子者甚眾,王母因此設投兒窩一處,凡積德行善,心誠忠厚者來投石而入石窩者,皆能心遂所愿。
又有一年,天地間澤水頓起,人間直成洪荒水國,只有少數人逃入此山,得以幸存,但是從此人丁稀疏,甚是凄涼,有兄妹二人為了繁衍后代,便上香祭求王母,允許結為夫妻。此本系亂倫之事,王母但念于世上蒼生凄景不好責怪,便命二人三尺開外各植一樹,并許,若樹能結成連理,人便可結成夫妻,結果兄妹二人同心,樹竟自成連理,因此,兄妹成為恩愛夫妻,后世子孫繁茂,成千古佳話。
還有一次,王母講經困頓,傳命送仙桃解乏,不料待女來報,有東海石猴擅入仙桃園,偷果毀樹,大鬧天宮,僅剩最后一小桃逞來,王母怒極,擲桃入地,率眾仙而去。此桃落地為石,亦引來人間不少想入非非者,王母為絕世人貪念,命海獅化石看守,警示人間。
凡從種種,王母不勝其煩,率眾仙家離山而去,而王母鳳冠幻化神山的故事在人間不弳而走,越傳越遠,此山亦被口口相傳稱名王母冠。
到了西漢,此事傳到漢武大帝劉徹的耳中,這位皇帝本來就竇信神道,對此深信不疑,下令在山上大興土木,建王母道觀,朔王母金身,由百姓供奉香火。天長日久,王母冠漸漸演化成了王母觀
時到東晉,山中來了一位道人,此人名叫葛洪,本是江南仕族,但“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因其“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后來成為東晉的道教領袖。相傳,葛洪來到來到王母觀后,感覺王母冠奇幻通靈,藏金蔚玉,便潛心此山,種茶采藥,練丹修行,在此著書立說,后來修成正果,得道升天,位列仙班,仙名抱樸子。
還有傳說,抱樸子山上取石建爐,伐木練丹,通宵達旦,火光沖天。當地史官因而以地方異事記之:樸公練丹之山,浮光百里,因而稱為為浮光山。后人牽強附會,稱光山地名也是因此而來因此,順治十七年,《光山志 山川》就曾記載:樸公煉丹,光浮于天,州邑因以此名”。
漢晉一千六百多年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時代變遷, 廟觀建毀更移,王母觀香火千年不絕,一直被奉為神教中的東方王母圣地,直到1956年,山上因建軍事設施,許多歷史故跡被毀,令人惋惜。近年軍隊撤走,一些景點遺跡得到恢復觀景臺,神祖廟、圣水洞、龍潭湖、王母泉、王母觀,練丹場,修仙洞,神龜石,連理樹等已經成為后人追古覽勝,踏青尋幽的絕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