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安徽地圖,可以看見在皖西金寨縣緊鄰河南省的地方有一坐大山叫金崗臺,標注海拔1584米。我家就在山腳下,圍繞這坐大山有些殘缺的故事,故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就變成了被神話了的傳說。關于這些傳說,肯定有人比我知道的更詳細、更完整,只是沒能收集整理出來。
占山為王
離我家不遠有一條從山上流淌下來的河流,元朝末年在河的傍邊生活過一對了不起的兄妹,后人為了以示紀念這對兄妹,便把這個地方叫著妹子河。歲月變遷,妹子河漸漸被人叫梅子河(還有一些上年紀的人這么叫),這些年改叫梅河。
兄即余少保,妹即余少保的妹妹。
相傳余少保帶著一批人馬在金崗臺半山一個地勢險要的地方占山為王,稱王的地點即被后世叫皇殿,余少保的妹妹則在山的另一側建了一坐山寨,后世稱為女人寨。
一日,余少保的老表朱元璋來到黃殿對余少保說:你在山上稱王,而你的兵在山下很遠的里老城,假如官兵來攻,你將怎么辦?余少保說:我有一個大鼓,只要一敲鼓,里老城的士兵即會聽令上山來援。朱元璋聽后拿起鼓錘便敲,里老城的士兵聽聲上山,等士兵們氣喘吁吁的趕到黃殿才知道虛驚一場,便下山而去。士兵們剛回到里老城,朱元璋又對余少保說:不知道如果再敲鼓你的部下還上不上來?說完拿起鼓錘又是一陣猛敲,山下還沒來的急落腳的士兵聽到鼓聲再次上山,等筋疲力盡的趕到發(fā)現又被戲弄了,窩了一肚的氣撤了回去。這時和朱元璋串通好的官兵真的殺了過來,余少保見勢連忙擊鼓求救,只到鼓都敲破了也沒有一個上士兵來。經過一番惡戰(zhàn),余少保被抓了(好幾人都和我說過他們親眼看見現在黃殿下面還有累累白骨)。被壓送的余少保在途中遇到從外地回山的兒子,他們相遇的地點因此得名遇子店,后該名余子店,又叫余店。余少保被處決(這段傳說我忘了),朝廷在梅河貼了一張黃榜招告世人,帖黃榜的地方就改叫黃榜。朱元璋奪了權,占了山,后來當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余少保的妹妹得知哥哥被殺,遷怒之下殺死了里老城的全部士兵。然后用胳膊夾著兩個簸箕從女人寨飛身追趕朱元璋,與朱元璋決戰(zhàn)于紅麻尖山頂,終因體力透支占敗死犧牲。后人評說和余少保失敗是因為他不應該占山、因為魚離不開水,上山只有死路一條。而朱元璋開始住在一個有水的不吉利的地方(豬不能在水里),但后來搶了余少保的山才起死回生當了皇帝。
站在我家門前的院子往大山上看,能看見一塊巨大的石頭巍然聳立,這就是大石尖子,在大石尖子后面豎立的是另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叫小石尖子。據說余少保的寶劍就藏在上面,每年的陰歷七月十五寶劍就會出來曬太陽,小石尖子上除了寶劍,還有千年的靈芝仙草。聽說曾有人用三跟鋼絲擰成鋼絲繩試圖攀爬上小石尖子采擇靈芝,爬到一半的時候見一只巨大的青色螞蚱咬斷了兩根鋼絲,這人趕緊下來了。這只大螞蚱就是守護寶劍和靈芝的。我本人曾經爬上過大石尖子,就是為了站在上面窺探小石尖子上的寶物,由于視覺角度的問題,結果一無所獲。
鐵瓦寺
金崗臺上另一處神秘的地方就是鐵瓦寺(俗名老廟),相傳鐵瓦寺由一群能灑豆成兵、剪紙成人的法術高強的和尚所建。建寺時缺49根柱子,一個和尚就把一塊紅布蓋在水井上施以法術,然后拿開紅布,一根根現成的柱子便從井里冒了出來,一直冒出來50根,還多了一根。某年冬大雪封山,寺里幾乎斷吹,如是派一個和尚下山化緣,這和尚搖身一轉便不見了蹤影,只在厚厚的積雪上留下一行麻雀的腳印(還有很多都忘了!)。
之所以叫鐵瓦寺,是因為整個寺廟的瓦都是鐵制的,后因寺廟年久失修,橫梁經不住鐵瓦重壓,鐵瓦寺廟轟然倒塌,鐵瓦寺遷址重建,叫著新廟。
等我到鐵瓦寺的時候,鐵瓦寺已經破敗不堪,只見到兩間用石頭壘起、蓋著茅草的破房子,那個曾出過柱子的神奇的水井也只不過是一個清澈的水凼,到是殘破的鐵瓦依稀可見。
金剛臺,位于商城東南部20公里處,東西長約16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面積138平方公里。金剛臺群峰林立,峻秀奇?zhèn)ィ滓陨系纳椒褰?o座,主峰海拔1584米,連“一覽眾山小”的泰山玉皇頂也自嘆弗如。金剛臺山勢雄偉,群峰疊起,怪石幽洞比比皆是,瀑布深潭時映眼簾,珍禽怪獸出沒其間,奇草異木琳瑯滿目。
這奇山奇水和獨特的氣候,使金剛臺成為珍奇禽獸和植物的天然園林。動物有肥鯢、娃娃魚、石化魚、隆肛蛙、金錢豹、艾豹、擇子、野羊、白冠長尾堆、貓頭鷹、恨虎鷹等;植物有千頭柏、龍須柳、植香、大別山五針松等,茶葉、枯梗、天麻、茯苓、生漆、板栗、木耳、彌猴桃、桐油、烏柏更是這里馳名中外的十大名產。
金剛臺春季杜鵑遍山,鳥鳴婉囀,夏日瀑布高懸,云霧縹緲,秋天楓葉似火,野果垂枝,冬季披盔帶甲,銀裝索裹。風光景點更是星羅棋布,數不勝數。金剛臺景點區(qū),有兩彎月牙比肩仰臥、如懸西天的大小月亮口,有海拔1351米的貓耳石,有位于皇殿山東側的擎天石柱,有1932年曾被辟為紅軍醫(yī)院的女人洞。水簾洞,懸于金剛臺半山腰,寬7米,最深處5米多,高6米,水從巖頭處流下,形成一邊雨簾,霧光彌漫,水聲喧喧。爬石巖、老鷹巖、豹子巖、仙人橋、秤佗石、石人觀海、駱駝石、孔雀開屏石、婆婆石、稻倉石等形象j區(qū)真,栩栩如生;東河景點主要有仙跡石,此石位于蘇仙石河段東岸,相傳為蘇耽成仙飛升處,蘇耽留下的兩腳印跡仍清晰可見。石船石3米大小,酷似舟船,船頭尖尖翹起,船下清水潺潺,石船如同順流而下。有夕L丈巖、九丈潭,巖上有飛流直下的瀑布,潭下清流跌宕,噴銀吐玉,水花飛濺,煞是好看;西河景點有華佗廟,廟中原塑有華佗、關羽、如來,觀音神像。傳說三國名醫(yī)華佗來此采藥濟民,百姓感其德,建廟祭祀。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月持月初八為佛爺會,九月初九為華祖會,九月十九為關公會,其中以華祖會最為壯觀,數千人拜佛、打醛、唱戲。頭寨門、二寨門、白龍?zhí)丁⑺捞丁ⅫS龍?zhí)丁⑼尥摁~石等景點也都各具特色。
金剛臺
2005年8月份,由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國家環(huán)保總局、國家旅游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等部門成員在北京參加第5次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會議,經認真審定,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金剛臺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滔滔淮河水,孕育了一個個美麗的歷史故事,巍巍大別山,造就了一處處神奇的地質景觀。有著“奇松怪石神斧鑿,云遮霧繞天上來”之稱的金剛臺地質公園,就坐落在“青分楚豫天地小,氣壓嵩衡古今雄”的大別山脈中。
金剛臺地質公園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東南,地處豫皖兩省交界處,僅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余座,主峰金剛臺海拔1584米,因奇石縱橫、形似金剛而得名,為大別山豫內最高峰。金剛臺地質公園由金剛臺景區(qū)和湯泉池景區(qū)組成,景區(qū)縱橫470平方公里,山地、丘陵、河谷、湖泊等各種地貌渾然一體,園區(qū)內名勝古跡、紅色遺址、地質遺跡、生物資源和人文遺產等集典型性、稀有性、觀賞性、科研價值、健身療養(yǎng)等于一身,尤其是奇特的火山地貌、典型的同源巖漿演化、大別山五針松、商城肥鯢等均為省內僅有,國內罕見,具有極高的觀賞和保護價值。
由北向南,園區(qū)總體地貌依次表現為丘陵壟崗、低山丘陵和中高山。各種地貌相輔相成,組成了青山與綠水一色、奇松與怪石同在的神奇景觀。在地質現象上,更是火山地貌、花崗巖地貌相依相偎,新老構造運動遺跡星羅棋布。站在主峰,遙望河南、安徽兩省,看不完那起伏多變的遠峰近巒、險峻雄偉的懸崖峭壁、深邃幽靜的山谷溪潭、神態(tài)各異的奇松怪石,聽不夠那松濤陣陣、泉音淙淙。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勇者樂險。金剛臺的奇山霧峰、清溪碧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物世界的絢麗多姿和尋寶人太多撲朔迷離的奇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山山有傳說、景景蘊故事的奇妙。
當然,在金剛臺地質公園,更能撼人心神的還是那犬牙交錯的火山巖、代表火山活動的流動構造、奇特怪異的沖刷地貌、形態(tài)各異的奇石秀峰、起伏不定的重巒疊嶂。它們清晰地再現了金剛臺地區(qū)地質發(fā)展和地貌的演變歷史,令人仿佛能感覺到大地的呼吸,觸摸到大地的心跳。
金剛臺地質公園位于大別山中部,是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拼合部位,又是秦嶺—大別造山帶的東段,賦存著豐富、系統、完整的大陸動力學研究系統,是研究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拼合、增生、噴發(fā)、侵入等演化過程的理想場所。從中,科學家為我們揭開了一個個地質之謎——億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和巖漿侵入的場景,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崇山峻嶺的形成過程,都在這里得以真實而生動地詮釋。
大別山為板塊多次碰撞而形成的豫東南的天然屏障。距今25億年前,這里是浩淼無垠的海洋,海底火山噴發(fā)頻繁,歷經數億年之久,噴發(fā)沉積形成了大別古陸核。在距今 14億~8億年的中晚元古代,又一輪地殼沉降作用,形成了原始的大別山基底。
在距今4.3億年左右的加里東晚期,華北、揚子兩大板塊發(fā)生拼貼,大別山隆起,大批逆沖斷裂形成并造成志留紀地層缺失,從而奠定了本區(qū)以北東向構造為主體的構造格局。
到了距今1.54億年左右的侏羅紀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大陸的俯沖,造成了本區(qū)強烈的火山噴發(fā),堆起雄偉高峻的座座山峰,構成獨特的火山地貌景觀。火山噴發(fā)之后,這一地區(qū)又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巖漿侵入,形成了國內典型的同源巖漿演化商城花崗巖體。
進入距今0.65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本區(qū)地殼運動以垂直升降為主,大別山迅速抬升,并處于強烈的剝蝕階段,受物理風化、洪水沖擊、河流侵蝕與重力崩塌等共同作用,奇特的沖刷地貌、絕壁懸崖、峰叢、峽谷、奇峰怪石等比比皆是,最終形成了今天獨特的金剛臺地貌。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金剛臺地區(qū)留下了豐富的地質遺跡——懸崖峭壁、“仰視為峰、俯視為嶺、平視為墻”的峰墻地貌、沖谷地貌與低山丘陵區(qū)、以花崗巖為基底的山前沖刷地貌,以及姿態(tài)萬千的象形奇石。可以說,大自然的裂山斷海,巨力萬鈞的新構造運動和曠日持久、鍥而不舍的水動力作用,是豐富多樣金剛臺地貌的最好雕塑師。
金剛臺地區(qū)的火山活動以中心式噴發(fā)為特征,其復式火山機構,由多個次級的錐狀火山組成,在火山噴發(fā)的不同部位分別保存有火山流動構造、火山角礫構造。在后期不同構造作用下分別形成了陡峭象形的山峰和奇石,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在這里有許多著名景點,如貓兒石、豹子巖。貓兒石因山頂形似貍貓而得名,數十里之外可見,惟妙惟肖,氣勢雄偉。豹子巖,山石高聳,其形酷似一只豹子,威武地盤踞在山頂。此外,還有凌空飛架山端的仙人橋,長約20米,騰空2米多高,曲曲折折,沿山勢依依而下;峰墻地貌,由于構造抬升,風化剝蝕,水侵冰劈,使得早期的火山巖沖刷崩塌,形成一道墻壁般蜿蜒曲折的山峰,令人感嘆大自然和時間的力量。
由于構造的作用,使花崗巖侵入巖體、風化剝蝕,形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地貌景觀。侵入接觸關系遺跡、花崗斑狀結構、花崗巨斑遺跡、球狀風化遺跡,水流沖刷和風蝕遺跡、捕虜體等地質遺跡,無不體現著地球演化過程中水與火的交融。
花崗巖地貌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風情。比如,石鼓寨,從不同角度看,有時如鼓,有時像海獅,有時似駱駝,有時似青蛙,十分有趣。在這里,無論是峻拔挺秀的山峰,還是蜿蜒曲折的山谷,處處都存在著風吹雨打的痕跡,一個個形態(tài)圓潤彎曲的空洞,一處處形態(tài)各異的凹坑,無不記載著流水和風吹的聲音,“水滴石穿”、“風如刀割”從這億萬年的巖石上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園區(qū)位于華北、揚子兩大板塊的接合部,在不同階段形成了一系列的區(qū)域性深大斷裂,如龜—梅斷裂、桐—商斷裂等,保存了韌性剪切和后期脆性疊加的構造活動遺跡,特別是燕山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商—麻斷裂以及其派生的北東向斷裂共同造成了湯泉池溫泉的形成,使其成為聞名的療養(yǎng)勝地。湯泉池位于商城縣西南20公里的雷山腳下,水溫 56℃~58℃,富含硫、鎂、氫、氟、鍶、鋇、鈦、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對各種皮膚病、風濕性疾病等有顯著療效。湯泉池溫泉出露于商城花崗巖體與變質巖的接觸帶,商(城)—麻(城)大斷裂與北東向湯泉池斷裂的交匯處。兩大斷裂為溫泉水的補給、儲存、運移、導入和涌出提供良好的空間和通道,從而造成了這一溫泉的形成。因溫泉周圍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自古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譽之為“神泉”。
金剛臺,遠處是山,山遙遙聳翠,近處是水,水悠悠流銀。兩岸田畦曲曲折折,梯田層層疊疊,插秧時碧綠連天,收割前金黃鋪地。
這里是亞熱帶和北溫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因而,金剛臺地區(qū)植被覆蓋率高達 85%,動植物種類繁多為全省之最,達2750多種,被譽為“生物寶庫”。
鲇魚山水庫,坐落在商城縣縣城往西 4公里處,它是淮河水系上大型水庫之一,是省級保護濕地。庫區(qū)內碧波蕩漾,四周千島競翠,客輪、游船、漁舟行駛其中,從而構筑成和諧美麗的山水畫卷。在大壩的左側有一自然形成的島嶼,人們稱之為鳥島。鳥島三面置入水中,島上有茂密的松林,樹梢上有上千只鷺鳥飛落其間,或鳴或嬉或歌或舞,在那里筑巢生息,繁衍后代。每逢夕陽西下,眾多鷺鳥開始星星點點地落巢,其情其景,壯美無匹。
商城縣地處吳楚大地,融匯中原和吳楚文化,留下大批的文化古跡,區(qū)內有古文化遺址7處,古城址2處,革命舊址101處,又是鄧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戰(zhàn)斗過的地方。紅色資源豐富著這片熱土,人文景觀資源的主線幾乎貫穿了從古至今的各個重要發(fā)展階段。
湯家匯鎮(zhèn)
簡稱湯匯鎮(zhèn)、湯匯,屬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位于大別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安徽省西部、金寨縣西北部,西北臨河南省信陽市商城、固始兩縣,是金寨縣的西北門戶,為豫皖兩省的交通要道。鎮(zhèn)區(qū)主要街道有筆架山路、金剛臺路、赤南路等。
人口3.6萬,面積197.3平方公里,下轄湯家匯、豹(跡)巖、木山、泗(道)河、筆架山、中鋪、瓦基、大沖、薊莊、斗林、彭畈、樓房、棗林、花巖、薊莊、竹畈、茅畈、梅河、九峰等22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306個居民組。 郵政編碼:237364, 電話號碼:0564—7739XXX
湯家匯鎮(zhèn)山青水秀,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山地面積占全鎮(zhèn)的80.4%,森林覆蓋率65.2%,境內豫皖兩省交界處的“金剛臺”海拔1584米,因奇石縱橫、形似金剛而得名,為全縣第二高峰。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天麻、茯苓、靈芝、木耳、香菇、松乳菇(雷打菇)、七葉一枝花等,是著名的西山藥庫、中藥材之鄉(xiāng);廣泛種植桑樹、板粟、茶葉等經濟作物;更有大鯢(娃娃魚)、石蛙、野山羊等珍稀野生動物。境內有一條河經鎮(zhèn)中心流過,是梅山水庫、史河上游支流之一。花崗石、砂石礦產、水電資源蘊藏豐富。擁有全縣最大的露天金佛—頭靈寺、筆架山大廟遺跡、周祖培宰相墓、郭子儀四子——郭金五墓等人文景觀遺址。
歷史沿革
湯家匯鎮(zhèn)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qū)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留下了許多光榮歷史和革命遺跡,無數兒郎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徐海東、洪學智、張勁夫、吳煥先、周維炯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這里留下了戰(zhàn)斗和生活的足跡。這里是吳國璋、廖輝、周發(fā)田、周伯榮等革命先驅的故鄉(xiāng)。
早在1924年,詹谷堂就在筆架山農校成立了“青年讀書會”,同時發(fā)展“青年讀書會”骨干周維炯、漆海峰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黨小組,是鄂豫皖地區(qū)最早的黨組織之一。土地革命時期是豫東南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這里先后誕生和組建了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紅四方面軍,日后逐步發(fā)展為紅軍的主力之一。
1929年周維炯領導的“立夏節(jié)起義”勝利以后,湯家匯幾度成為商城縣和豫東南革命斗爭的中心,如今依然保存的許多革命遺跡:豫東南道區(qū)蘇維埃政府舊址——接善寺,紅二十五軍誕生地——胡氏祠,紅軍槍彈庫——石氏祠,商南赤色郵政局——徐氏祠,赤城縣政治保衛(wèi)局——姚氏祠,紅軍醫(yī)院、少共赤南縣委駐地——易氏祠,中共商南縣委、商城中心縣委駐地——何氏祠,赤城縣六區(qū)一鄉(xiāng)列寧小學校——列寧小學等革命舊址,其中多處是國家級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列寧小學是全國僅存的兩所以"列寧小學"命名的學校之一,位于金寨縣湯家匯鎮(zhèn)瓦基村境內,其前身是1929年由紅32師創(chuàng)辦的"六區(qū)一鄉(xiāng)列寧小學校"。訖今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其光輝的的歷史已錄入《中國教育大辭典》。現為六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4月16日,紅25軍和紅28軍在湯家匯的豹子巖(豹巖)會師,并在胡氏祠完成了整編,合編后的紅25軍由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于195年9月16日勝利與劉志丹率領的紅26、27軍會師,成為長征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支紅軍,被譽為“長征先鋒”。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濟發(fā)展
這片紅色的土地、革命老區(qū)、將軍的故鄉(xiāng)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開展紅色旅游、緬懷革命歷史等活動。2005年5月23日,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華安保險)的安徽分公司以對湯匯鎮(zhèn)列寧小學的幫扶助教活動來慶祝開業(yè)。2006年,中央新華社、央視一套、七套、海南電視臺、湖北黃崗電視臺、安徽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記者先后深入位于金寨縣湯家匯鎮(zhèn)紅二十五軍誕生地——胡氏祠進行拍攝采訪。上海復旦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部分學生先后到此開展“探訪紅軍故里、共塑紅色青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瞻仰紅色舊址,聆聽老紅軍、老戰(zhàn)士們生動的革命經歷。《魯豫有約:專訪湯匯學校留守兒童守望溫暖》節(jié)目,中央電視臺“奧運城市行 金寨愛心行動”等活動紛紛走進老區(qū),為增加革命老區(qū)的知名度和促進老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湯匯鎮(zhèn)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yè)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突出,已初步形成了以蠶桑、板栗、茶葉、藥材、食用菌為支柱的特色農業(yè)。湯家匯鎮(zhèn)中心學校是金寨縣第一所六安市示范性初級中學。交通基礎設施完善,鎮(zhèn)內村、組公路四通八達,丁(埠)商(城)省際公路縱穿境內,交通十分便捷。35千伏變電所、移動、聯通基站設施完善,小城鎮(zhèn)已建面積1平方公里。自然景物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融為一體,旅游開發(fā)前景廣闊。已日益成為豫皖兩省邊界物流、人流信息中心,是您投資興業(yè)、旅游休閑的理想之地。文明、開放的湯家匯人民打特色農業(yè)牌、唱生態(tài)開發(fā)戲、走招商引資路、熱忱歡迎天下客商投資這片紅色的熱土、創(chuàng)業(yè)的沃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