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戰國策•楚策四》
成語釋義:指看見兔子,就回頭喚獵狗去追捕。比喻事情緊急,如及時想辦法還來得及。
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攻占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頃襄王帶著楚國的王公貴族逃亡到了今河南信陽北的城陽城(今信陽市平橋區長臺關鄉楚王城一帶),以此作為楚國的臨時國都。城陽城在春秋時期叫負函,這里曾是當年孔子周游列國的最后一站,發生過許多與孔子有關的故事,如“葉公問政”、“白公問言”和“楚狂接輿放歌”等。楚頃襄王避難來到春秋末年孔子使楚的終點,也被孔子在此留下的軼聞趣事所感化。他非常懊悔當初沒有聽從謀臣莊辛的勸告,立即派人去了趙國,請回莊辛,尋求治國安邦良策,這便有了《戰國策》“莊辛說楚頃襄王”這一千古美談。
當時,楚頃襄王見了莊辛,向他道歉說:“我過去因為沒聽先生的忠告,才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看到襄王確有悔改之心,便誠懇地說道:“我聽說過,看見兔子才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丟了立即修補羊圈,也還不遲。”莊辛還給楚頃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秦國占領,但還有縱橫幾百里的土地,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錯誤做法,秦國是滅亡不了楚國的。楚頃襄王聽了莊辛的肺腑之言,幡然醒悟,把楚國的最高爵位授予莊辛,并封他為陽陵君。
在莊辛的大力扶助下,楚頃襄王采用“見兔顧犬”、“亡羊補牢”的計策,憑借義陽三關和淮河天險,用“申、息之師”,很快度過了危機,扭轉了局勢,收復了淮河以北大片失地,繼而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使楚國歷史又延續了55年。這樣,河南信陽一帶在戰國末期一度成為楚國的大本營和復興基地。城陽城舊址在今天信陽城北25公里地方仍然存在,這里正在興建楚國故都城陽城遺址博物館。飽經千年風雨滄桑,它依然向人們訴說著“見兔顧犬”、“亡羊補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