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左傳·隱公十一年》
成語釋義:指不顧輿論的譴責而去干壞事。
春秋時期,同為姬姓,緊密相鄰的鄭國(故址在今新鄭)和息國(故址在今河南省息縣西南一帶),都是周王室麾下的諸侯小國。按說同宗同姓,理應和睦相處,但息國卻常因區區小事,與鄭交惡。
公元前712年,因許國(今許昌以東地區)拒交貢品,周天子令鄭國出兵伐許,并大獲全勝。鄭莊公在許國認錯后,以禮相待,很快退兵而去。豈料這樣一件小事,卻引起息侯的不滿,借機討伐鄭國。鄭莊公得知消息,立即派人進行阻擊。兩軍在鄭、息邊境遭遇,因鄭軍同仇敵愾、銳不可當,息軍一觸即潰,大敗而逃。息國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敗,最終于公元前680年,為楚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