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信陽 >> 信陽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信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信陽光山縣獨特的元宵節送燈習俗

2013/9/24 17:29:52 點擊數: 【字體:


    光山縣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即燈節)的習俗,除與全國大致相似外,還有其獨自特點——正月十五給祖墳“送燈”。 

    這一天,人們無論身居何處,都風雨無阻地趕回家,早早吃罷團圓飯,準備給祖墳“送燈”。全家人在長輩的率領下,帶著各式燈具、五彩蠟燭、紙錢祭品、煙花爆竹,有車的乘車,無車的步行,悉數前往送燈。城鄉居民大多關門閉戶,萬人空巷。道路上各種車輛人員川流不息。人們來到祖墳地后,插上燈籠,或貼糊紙罩(俗稱燈籠箍),內燃蠟燭。然后燒紙錢,放煙花,鳴炮磕頭。是夜,全縣墳地一片燈光,各種煙花此起彼伏,絢麗多彩,陣陣炮聲,震耳欲聾。
 
    受光山送燈習俗及轄區變化的影響( 1932 年經扶縣即新縣從光山劃出, 1951 年、 1958 年息縣淮河以南地區又從光山劃歸息縣),臨近的羅山縣竹竿、廟仙等鄉鎮,潢川的付店、卜塔集、彭店、仁和、雙柳等鄉鎮,以及商城縣縣城以南各鄉鎮,息縣淮河以南的曹黃林等六七個鄉鎮和新縣除南部和湖北接壤的郭家河、陳店、箭廠河、泗店、田鋪等鄉鎮以外的所有鄉鎮,均有燈節給祖墳送燈的習俗。信陽市其他縣區再無此俗,河南省其他市縣也未曾聽說。就全國而言,經互聯網搜索發現,也只有江西的新建縣及其以北至廬山以南的幾個縣市、山東省寧陽縣、黑龍江省宜春市及湖北等地有此習俗。其余地方尚未發現。由此可見,光山元宵節給祖墳送燈的習俗,在信陽乃至全省獨具特色,在全國也不多見。 

    光山送燈習俗究竟始于何時,需要考證。縣檔案館現存的七部舊縣志基本沒有記述。光山最早的縣志是明朝嘉靖年間 1556 年修成的《光山縣志》。此志記載,元宵節習俗為“自十三日為始,市民各于門首懸掛燈毬織巧不一,至十六、七方止。游者競觀之”。清朝順治十一年( 1654 年)和康熙三十五年( 1696 年)修成的兩部《光山縣志》,記載元宵節習俗更為簡單:“元宵張燈,清明掃墓。”清乾隆五十一年( 1786 年)修成的《光山縣志》,記載元宵節習俗為“上元節自十三夕始,張燈連五夕,家戶屑米為浮團子會食,入市游觀。十六日,民家復掩戶如元旦(春節——作者注),復云過年。人多出游,曰走百病。俗用小兒扮演故事為臺閣,金鼓遍游街巷,而潑陂河鎮尤盛。”民國二十五年( 1936 年)的《光山縣志約稿》及 1959 年《光山縣新志》稿中,均無燈節給祖墳送燈習俗的記載。只是 1989 年修編的《光山縣志》有記載:“家人團聚吃罷十五飯,大人帶著子孫去先人墓地送燈插亮,燒化紙錢,以示對先人的悼念。”此記載無從知曉送燈始于何時。舊縣志雖無記載,然而光山民間老人都肯定的傳說,送燈習俗很早就有,他們孩童時候就聽其祖父介紹送燈之事。按此推想,此俗至少有幾百年歷史了。民間傳說不足以理清送燈的起源,要想探尋這個問題,需要從光山人口的發展脈絡中尋找答案。 1989 年修編的《光山縣志》說:“光山土著較少,居民大多從江南遷來。”光山人口發展的大致脈絡證明了這一結論。元朝以前光山無志,人口又很稀少,無從考證。元末明初,有大批人口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遷入光山。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 (1391 年 ) ,全縣有 3924 戶,計 22849 人。這些遷入人口發展到明朝嘉靖年間( 1522---1566 ),達到 5.23 萬人。但在明末清初,受李自成義軍及清朝入關兵禍天災的影響,光山居民大多流亡他鄉。到清朝順治十四年( 1657 年),光山只有 11971 人,經清朝康、雍、乾三代( 1644---1795 年)發展,流亡居民大都回鄉,人口發展到近 30 萬。自民國初年的 1920 年,人口更達到 83 萬之多(含今新縣和息縣淮河以南域內人口)。 1920 至 1935 年這十幾年,光山由于地霸豪紳的盤剝,自然災害、瘟疫的不斷發生,居民又徙居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又因國民黨對鄂豫皖蘇區的大規模圍剿掃蕩,一些村莊幾近殺絕。人口又陡降至 39萬。從以上光山人口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元末明初從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大批遷入光山的居民,可能是光山現今居民的祖先主體。盡管明末清初時,居民流亡十有六七,但經康、乾盛世撫慰,又都返鄉生息。民國初年,居民大批外遷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江南地區。他們之所以遷往上述地區,主要因為那里是他們的祖籍地。現在光山居民絕大部分承認其祖上是由江西遷來的。由于江西省新建縣以北,廬山以南數縣市直至今日仍盛行送燈之習俗,那么元末明初從江西等地遷入光山的居民也就會繼承此俗。 

    據此分析,光山送燈的歷史大約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至少有 600 年以上了。舊縣志之所以沒有記載此俗,或因當時人口稀少,送燈儀式簡單,不能形成規模使然。現在,隨著光山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物質生活富裕之后開始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正月十五帶著家人給祖墳送燈,撫今追昔,祭奠先人,這不僅是對先人的懷念,也是中華民族尊老敬祖傳統美德的固有要求,更是人們展示人生風采的良好機緣。因此,每逢正月十五,光山籍人士無論身居何地,都風雨無阻地回到家鄉給祖墳送燈。年復一年,浩浩蕩蕩的送燈隊伍和壯觀的送燈場面給光山的燈節造就了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如果縣里能認真研究,加以開發利用,不僅能弘揚光山獨特的民俗文化,也能為招商引資、發展旅游業,帶動大經濟創造無限商機。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光山縣委統戰部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城鄉廟會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