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挑舞”俗稱“花挑子”,流傳于信陽固始縣一帶。“花挑舞”由傳統燈會花筐燈演變而成,據傳最早出現于公元前楚莊王“優孟衣冠”時期,至今達 2500多年。固始“花挑舞”主要以該縣蔣集鎮的“三人花挑舞”為代表,蔣集鎮在建國前是豫南有名的碼頭,經濟繁榮,文化生活十分活躍,歷史上曾有“花會之鄉”的美譽。“花挑子”屬于街頭表演的民間舞蹈,道具由山區盛產的竹子加工而成,將竹子制成一根細而柔軟的、具有彈性的扁擔,兩邊各系一只由細竹條編制而成的花筐,花筐內扎滿彩花,并由年輕女孩玩花挑燈以表示美麗。“花挑舞”在繁鬧的燈會上以獨特魅力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經過一代代藝人不斷修改、加工、傳承,“花挑舞”目前已經成為豫南代表性的民俗風情舞蹈。
“花挑舞”是我省民間舞蹈中難得一見的、追求唯美的、載歌載舞的藝術樣式,它在我省民間舞蹈寶庫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特別是蔣集鎮的“三人花挑”,用三個不同身份的人產生多種交織和變化,將三人元素巧妙用于民間舞蹈藝術之中,在傳統民間舞蹈樣式中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