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節:除夕和春節是一年中相毗連的兩個大節。除夕日這天,全家團圓,歡聚一堂,舉行豐盛的家宴,祭奠列祖列宗,張貼對聯、門神門畫,入夜后在祖宗牌位前點燭、焚香直至天明。全家老少圍坐火塘說笑,俗稱“守歲”,戲之為“守棉襖”。雞鳴家長沐浴更換新衣、新帽、新鞋襪、禮拜祖宗、天地,迎接財神、喜神、灶神,稱之為“接年”。正月初一早晨吃餃子,然后往灣鄰拜年,以先尊長,先親近,后平輩,后疏遠為序,一家不漏。初二以后,主要親朋之間相互走動,一般到正月十三為止。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官稱“元宵節”,也稱為“燈節”。農家歷來重視元宵節,素有“十五大似年”之說,節日這天,合家團圓,舉行早餐宴。早餐搶早,象征早種早收,晚飯吃水餃,黃昏之后,家家戶戶去墳山給祖先送燈以示紀念,“圓亮”(燈火全部都點著)之后,山坡上燈光成排成行,橫豎交錯。入夜,各村、各灣組織民間藝人舉行玩獅子、劃旱船、跑竹馬、踩高蹺、下地燈、舞彩龍等文藝活動,家家戶戶彩燈高掛,室內燈火通明,通宵達旦,民間稱之為“觀燈”。但本縣泗店、田鋪、箭廠河、陳店等鄉只是清明節到老墳上添土插幡、掛紙,無十五送燈之俗。
清明:清明節日前三天,各家各戶即開始祭祖掃墓,給祖塋上墳搭土,戴帽掛紙(閏月年忌上土),以示緬懷,節日早餐多以臘豬頭肉為主菜,早起后,各家門楣遍插柳枝,象征春天正式降臨。
端陽:又稱端午,五月初五為小,十五為大。端午節早餐吃粽子,并以數個拋撒河、塘、湖、庫之中,表示對楚國大詩人屈原的祭奠和懷念。門窗上兩角各插艾蒿一根,象征去風避邪。各家還要采集大量的哈蟆葉(車前子)、薄荷、苦艾曬干儲存,以備嬰兒三朝“洗三”,產婦洗澡,各種風溫皮膚病人蒸洗,炙燒之用。中午吃水餃,飲雄黃藥酒,菜肴多少不限,飲雄黃灑以示去瘴氣避邪氣,并象征能避免蚊叮蟲咬,蛇、蝎、蜈蚣等毒蟲的侵襲。五十年代后期,飲雄黃酒的逐漸減少,現基本絕跡。端陽節也是人們相互交往宴請之節,新婚夫婦都要被女方娘家請去過節,稱之為“新端陽”,出嫁的各輩姑娘,也被娘家請去團聚。八十年代后,已訂婚的青年女子,多被男方接去過端陽,并贈送衣服、食物和錢幣,以示厚道和禮義周全。
七月半:七月半一般從七日左右開始過節,直到十五日為止。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去河塘洗滌祭器,鍋碗、瓢勺,既有講究衛生之意,也有對祖先的尊重,還象征著一年中祭奠祖先的事到此告一段落。七月半節,家家戶戶焚香化紙。緬懷列祖列宗,超度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