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桂花》在全國越唱越響,最終成為紅色經(jīng)典歌曲,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地的研究者在整理發(fā)掘民歌工作中,紛紛探尋該歌曲的源頭,先后得出這首歌曲誕生在這4個地方的結論。
經(jīng)過爭論,江西、四川首先被黨史研究者和音樂理論界PK掉。目前,安徽與河南還在奮力拼搶。
其實,早在1992年時,已經(jīng)有個兩省都認可的權威說法。1992年6月,河南和安徽共同編寫的《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史》中,如此表述:“為了表達廣大勞苦群眾翻身得解放和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喜悅心情,共產黨員、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于1929年10月(農歷八九月間),在商城縣工農革命委員會成立時創(chuàng)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開始在豫東南革命根據(jù)地廣為流傳。”
歌曲誕生在商城縣,作者是羅銀青。河南拿到版權好像無可爭議。但這里頭有個關鍵性的問題:歌曲誕生地當時不叫商城,準確的說法叫商南,管轄區(qū)域不僅包括現(xiàn)在的河南商城縣,還包括安徽省金寨縣的斑竹園、吳家店、果子園、南溪等地。1932年10月后,商南分成毗鄰的兩個縣——安徽金寨縣和河南商城縣。因此從地理位置上講,兩地爭版權,都有道理。
關于歌曲的作者,也一直有爭端。金寨縣認為是該縣斑竹園鎮(zhèn)佛堂坳小學校長羅銀青所創(chuàng)作,作者是安徽人,歌肯定也是安徽的。
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戴季英回憶說:“這首歌的歌詞是信陽新縣柴山堡人作的。新縣人調查下去,認定這個柴山堡人就是一個叫岱覺先的老私塾先生。”
當年任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長的成仿吾老前輩于1982年5月回憶說,這首歌的歌詞作者是一位姓王的教員。商城縣順著這個線索調查下去,認定這位姓王的作者就是該縣城關居民王霽初。
雖然有爭論,但大家基本認同:第一,這首歌肯定誕生于鄂豫皖蘇區(qū);第二,這首歌由大別山民歌《八段錦》改編而來。因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在信陽新縣,多數(shù)人認為信陽理所當然擁有這首歌曲的“版權”。
對信陽市內新縣、商城關于《桂花》的版權之爭,信陽市有關方面出面予以調停:內部不再爭論,對外口徑一致,都說是信陽民歌。
一首民歌成為兩個老區(qū)縣“名片”
商城和新縣兩個老區(qū)縣,都視《桂花》為自己的驕傲,兩縣都為《桂花》盛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在商城縣采訪期間,不論撥打縣委書記李群茂的手機,還是隨意撥打鄉(xiāng)政府公務員的手機,記者聽到的手機彩鈴都是:“《八月桂花遍地開》誕生地——商城歡迎你!”
商城縣宣傳部副部長曾憲忠說:“這首全國人民傳唱了幾代的民歌,是我們最好的名片。”
與商城縣相鄰的新縣人,也曾做過類似的彩鈴。
2006年11月底的一天,在該縣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管理員指著6棵高大的桂花樹,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幾棵樹都將近百歲了。50年前,新縣第一任縣長、老紅軍劉銘榜從南京移過來這幾棵樹,用桂花樹象征大別山老區(qū)人民,表示對老區(qū)人民在革命年代為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永志不忘。”
50年的歲月,讓很多歷史細節(jié)蕩然無存,卻讓6棵大樹郁郁蔥蔥,蔚然成為一片獨特的風景。6棵大樹的中間,有一塊大石頭,光滑的石面上,鐫刻著《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譜和歌詞,側面,則是該首民歌誕生情況的介紹。
《桂花》一歌用的是大別山《八段錦》的音樂,在整個信陽民歌中,這段旋律不一定最優(yōu)美,但其格調卻是最歡快的。當歷史需要一首歌曲來慶祝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始時,這首曲子及時承載了這個光榮的任務,并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新的光榮。
信陽民歌研究者徐海平先生說:“當年商城縣蘇維埃準備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紅軍宣傳文藝工作的同志興奮地寫傳單,貼告示,還編了許多順口溜、快板書等。有位同志想了個新鮮點子:‘咱們編個歌子唱唱蘇維埃吧!’于是他們找到家在縣城的文藝能人王霽初。王霽初二話沒說,就把自己肚子里的歌曲一股腦地往外倒,先后唱了《淮調》、《砍柴調》等,最后,大家相中了歡快的《八段錦》調,重新填了詞,就成了《八月桂花遍地開》。”
徐海平認為,后來廣為傳唱的《桂花》,不是哪個人的作品,而是由民眾集體創(chuàng)作的。《桂花》這首歌曲,是當時革命志士共同的心血。
新縣的文史研究者胡光明先生對王霽初的主創(chuàng)權是存疑的:“據(jù)查證,1929年8月,光山縣工農民主政府(蘇維埃)就成立了,《桂花》就開始傳唱。王霽初在1929年12月還被紅軍當作“革命對象”關起來,此后才加入革命,他怎么可能是《桂花》的詞作者?”
胡光明認為,新縣人創(chuàng)作了這首歌,歌名原為《慶祝工農民主政府成立》,根據(jù)信陽民歌的習慣,人們就拿第一句歌詞做歌名,后來新縣人沿襲這個習慣,將此歌改名為《桂花》。
實事上,《桂花》和《八段錦》結緣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1929年8月,丹桂飄香時節(jié),鄂豫皖蘇區(qū)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光山縣工農民主政府,在當時的柴家堡(現(xiàn)為新縣陳店鄉(xiāng))成立。蘇維埃政府為慶祝這個劃時代的日子,組織創(chuàng)作各類文藝作品,其中,創(chuàng)作一首歌曲成為大家共同的愿望。為了好唱、好記,大家決定借助當?shù)亓鱾鲝V泛的民歌重新填詞。由私塾先生(即新縣所說的岱覺先)、校長(安徽說的羅銀青)或民間文藝家(商城縣說的王霽初),創(chuàng)作了歌詞的初稿,隨后,蘇維埃政府的負責人一塊兒修改,再經(jīng)教唱人員潤色,選定的音樂是《八段錦》,最終形成《桂花》的范本。解放后,專業(yè)演唱人員參與進來,對這首歌曲進一步完善,最終變成紅色經(jīng)典《桂花》。
“在信陽的研究者中,主流還是認同王霽初是《桂花》的詞作者。但我們并不反對爭鳴,認為這首歌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信陽市文化局一位負責人說。
紅日劇團讓《桂花》傳遍中國
雖然王霽初作為《桂花》歌詞的作者有人質疑,但他創(chuàng)辦的“紅日劇團”讓《桂花》開遍全國,卻是不爭的事實。
2006年11月底,記者和商城縣歌舞團團長張準站在西大街王家大門樓殘存的院子里,映入眼中的是破舊的瓦房、正在腐朽的磚墻。只有挨著大門的一株上百年的金銀花,顯露出生命旺盛的活力。
張準說:“這就是極富戲劇色彩的王霽初的舊居。我們家和他是親戚。在商城,小孩子都知道是他創(chuàng)作了《八月桂花遍地開》。”
王霽初,生于1893年,犧牲于1932年。王家殷實富裕,王后來過繼給曾任張作霖東北四省剿匪督辦的伯父王禮堂。王禮堂走后門,在東北為王霽初謀了個縣長的職位。可王霽初從小癡迷唱戲,不愛官場,還沒走馬上任就不辭而別,到北京當票友唱戲去了。后來,他回到老家商城,創(chuàng)辦了當時名揚鄂豫皖邊區(qū)的商城雙河班。戲班子生存艱難,他變賣王家大門樓的資產養(yǎng)戲,被家族視為敗家“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