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商城縣文化局冷颼颼的辦公室里,我們觀看了一場超小型民歌演唱會,原生態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民歌手同場PK。
首先出場的是原生態歌手付大坤,他粗糙的聲音“顆粒感”很強,他唱著田野里插秧的歌,車水的歌,放牛的歌,讓人聞到了青枝綠葉的山野味兒。他雙手插在褲兜里,松松垮垮地站立著,這不是舞臺上的姿勢,也不是田間勞作的姿勢。他是原生態歌手,但他在田間勞作的時候已經不唱歌了。春種秋收,趕緊把農活干完,他會馬上組織幾個人游走四方唱歌掙錢。
付大坤唱的是“從根上傳的”,人老幾輩都是這么唱。老人教了他百十首歌,“五句頭山歌聽一遍就會了,長一點兒的歌也是兩三天就學會了”,十五六歲就唱出了名。
付大坤之后登場的,是商城縣歌舞團的專業演員,聲音圓潤優美,腰背挺直,舉止帶有舞臺表演的痕跡。他們也唱《車水歌》,但和付大坤唱的全然不同。他們唱的民歌,詞曲都已經過整理。
專業歌手一開口,大家都贊嘆說好聽。被新民歌和現代傳媒聯手“慣壞”的耳朵,更習慣這樣的演出。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在央視第12屆“青歌賽”的會場上,我們都看到了全國最高規格原生態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同場競技。原生態成為一大看點,數千萬人短信投票,“青歌賽”收視人數歷史性突破一億大關。觀眾對原生態的追捧,無非是來自山野村陌的質樸歌聲,讓人重新體認到歌唱的本質,就是真實、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信陽,聽音樂人介紹說:“商城有些農民歌手自己刻錄光盤,在大街上賣,一兩塊錢一盤,賣得很好。”在商城采訪時間短,未見到這種奇特的街景。但當記者去看望商城“民歌大王”張德光時,聽到了他自己錄制的一盤商城原生態民歌。搜集這些歌時,“當時山區好些地方還不通車,他背著兩雙草鞋,行走在大別山里,一首首集來的。”張德光的夫人柏崇厚說。
按播放鍵,張德光用一口軟糯的信陽話自己報歌名,無伴奏地清唱,偶有錯句,歌聲背景里時有別的聲音出現。60分鐘,數十首地道的原生態民歌,“那是清泉,在溪上流”。一個歌者,在歌里訴盡了他的靈魂。
64歲的張德光已中風失語三年,讓一個用歌聲與世界對話的人失語,是殘酷的。張德光沉默地坐在沙發上,當他的民歌錄音響起時,他的臉上微露笑意。
傳統原生態“最苦的生活,最好的嗓子”
原生態文化有一個特點,越封閉的地方,保存東西越地道越完整。商城民歌保存的原生態的東西多,“因為它是個三不管地區,山大林密,荊棘叢生。地理上的封閉性,使得它受周邊繁榮文化干擾最少”。商城縣文化局局長鄒衛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