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bái——以字以邑命得的姓
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按張澍之言,則遠古炎帝神農氏之時已有白姓。但由于白阜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古人對白姓起源又有另外一些解釋。
《新唐書·宰相世系》說:“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孫虞仲封于虞,為晉所滅。虞之公族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號百里奚。奚生視,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稱為孟明視。孟明視二子:一曰西乞術,二曰白乞丙,其后以為氏。”但是,據《史記·秦本紀》“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西乞術、白乙丙并非孟明視之子,而是蹇叔之子。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經百里奚大力推薦,秦穆公派人用重金從齊國請到秦國,封為上大夫,與百里奚同掌國政。蹇叔的兩個兒子都是春秋時秦國名將,其小兒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于此可見,這支白氏源于蹇叔之子白乙丙,出自蹇氏,而不是“出自姬姓”。因春秋時的秦國建都于雍(今陜西鳳翔東南),故這支白氏形成于今陜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狀二道》說:“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于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白氏”列入“以邑為氏”類,說:“羋姓,楚白公勝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此言白氏出自羋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后代。據《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527年,楚平王(即熊居)派大夫費無忌(《左傳》作無極)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媳婦。費無忌見秦女美,便先行回國勸楚平王自娶秦女;因怕太子建發覺,又請平王派太子建去城父(今河南寶豐)守邊,不久又誣告太子建與師傅伍奢合謀反叛。平王聽信讒言,囚禁伍奢,并準備殺太子建。太子建聞訊,逃奔宋國,后又到鄭國,做晉國襲鄭的內應,事泄被殺。他的兒子勝,由伍奢的兒子伍子胥帶著逃到吳國,至平王的孫子惠王即位后,令尹子西(平王之庶弟)于公元前487年將勝召回,任為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息縣包信鎮西南),因楚邑大夫皆稱公,故稱為白公。白公勝好兵而下士,為報殺父之仇,幾次要求子西出兵打鄭國,子西答應而未為發兵。二年后,晉國伐鄭,鄭向楚求援,楚國派子西救鄭,子西受賂而去。白公勝怒,于公元前479年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鎮守在楚國北部邊境的葉公沈諸梁聞訊后,領兵進入楚都,與楚惠王的部隊一同攻殺白公勝,救出楚惠王。白公勝的子孫以他的封邑為氏,這就是形成于楚國的白氏。
又,傳說古代南方有個白民國,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為今廣西博白縣),當地人以地為氏,也稱白氏。此即《姓氏尋源》所云“《逸周書》白民之國,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陜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為相國范睢所妒忌,意見不合,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今屬山西),故子孫世為太原人。《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因以為家。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锽,任鞏縣令,居鄭州(今屬河南),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宋、明時期還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白氏在文化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通俗易懂,流傳較廣,有不少篇章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現存詩近3000首,其數量之多,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周人;一為水利專家,曾任魏惠王大臣。北魏時有蓋吳起義軍將領白廣平,為西域胡人。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娑,奴隸出身,于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代有戲曲作家白樸,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明、清之際張獻忠起義軍有前軍都督白文選。清代有書法家白云上。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白圭駕船入臺捕魚,留居當地,是為大陸白氏移居臺灣最早者。此后,閩、粵白氏又有一些人遷到臺灣。目前,白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64位。此外,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派兵討伐東勢角方面的泰雅族時,老屋峨社的頭目由于堅守中立,暗助官兵平亂,被清廷賜姓白。又,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被迫使用日本姓白川,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廢除日本姓,選用漢姓白。
為了進一步求發展,近代以來,一些白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海外,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姓氏書列白氏郡望為南陽、太原。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白氏在南陽、太原2郡為顯貴的家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南陽郡的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后移治今河南鄧州;太原郡的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白氏的堂號有治生堂、香山堂。戰國魏文侯時人白圭,樂觀時變,曾說:“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吾治生猶伊(商初大臣伊尹)、呂(西周大臣呂尚)之治國,孫武之用兵。”被世人稱為“治生祖白圭”。其后裔因以為堂號,即“治生堂”。白居易晚年居于香山(在今洛陽市南),因號“香山居士”,其后裔因以為堂號,稱為“香山堂”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白姓列為當今中國第73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9%。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白姓列在第79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白姓分布很廣,以四川、山西、陜西、河南較多,這4省白姓約占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65%。白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已敘述者外,北魏時河西胡及山胡有白氏;西域有白氏,為龜茲王之姓;唐代,吐谷渾人、羌人均有白姓;萬州白氏,其先為波斯國人,唐代留居中國萬州,有以白為姓者;宋代西夏人有白姓;北宋時留居河南開封的猶太人有白姓;元代西域紇城人察罕,出生時月白如晝,時人謂白為察罕,因以為名,被元仁宗賜姓白氏;明朝賜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均姓白;明代云南元江府因遠羅必甸(在今元江西南)長官司副長官、歸化(在今云南彝良境)司土司,清代云南開化府布舊(在今文山南)土舍,均為白姓,系彝族;明代云南臨安府阿迷州部舊村(在今開遠境)巡檢司土巡檢,清代云南臨安府宗哈、瓦遮寨(在今元陽東)土寨長,猛弄寨(在今元陽境)土寨長,均姓白,系哈尼族;清滿洲鑲黃旗有白姓,世居撫順;清滿洲八旗姓瓜爾佳氏、納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勞特氏、拜音哈喇氏、那塔拉氏、齊義氏等,后均有改姓白者;清蒙古鑲黃旗有白姓,遼寧岫巖縣巴爾虎蒙古族亦有白姓;基諾族中以“不拉”開頭的氏族,漢姓一般為白氏;新疆錫伯族巴雅爾氏,漢姓為白、拜二氏;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漢姓均為白;云南金平拉祜族之黃苦聰人怕透氏,漢姓為白;云南金平芒人度朱厄氏族,漢姓為白;鄂倫春族白依爾氏,漢姓為白;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彝、佤、苗、回、羌、蒙古、哈尼、東鄉、布依、土家、保安、朝鮮等民族也都有白姓。
白姓起源地之一的息縣,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橫貫其境,縣境內淮河北岸白店一帶,有白公封邑的遺址。在河南洛陽龍門香山寺,有白居易墓和祠。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