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信陽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信陽

賴——源于古賴子國的姓

2015/8/19 16:04:52 點擊數(shù): 【字體:


    賴lài——源于古賴子國的姓
賴——源于古賴子國的姓

    賴姓源于賴子國,形成于春秋時期,系以國為氏,即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所說:“《左傳》賴國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交代更為具體:“三代諸侯賴子之國,春秋魯昭四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按鄧名世所說,賴國為子爵國,曾經(jīng)歷了夏、商、周三個朝代,于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為楚國所滅,亡國后的賴國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賴氏。

    《左傳·昭公四年》對楚國滅賴有明確記載:楚靈王“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于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于鄢。”引文中的“輿櫬”,為置棺材于車,表示有罪當(dāng)死或以死自誓;“椒舉”即伍舉,楚國大夫,伍參之子,伍奢之父。1989年出版的《息縣志·大事記》根據(jù)《左傳》的記載記述道:“周景王七年(前538年)秋,楚靈王領(lǐng)諸侯滅賴國。賴子兩手反綁,嘴銜玉璧,士兵袒胸露臂,抬著棺材跟從,到楚中軍見靈王。楚靈王聽從椒舉之言,親手為賴子解綁,接受玉璧,燒掉棺材,遷賴國至鄢地。”

    關(guān)于賴國的地理位置,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明確地寫道:“賴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賴亭,即其地也,昭四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清代人張澍《姓氏尋源》引西晉史學(xué)家司馬彪的話說:“汝南褒信縣有賴亭,故賴國,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里所說的“褒信”,東漢置縣,屬汝南郡,南朝宋改名苞信縣,隋大業(yè)初復(fù)名褒信縣,唐天祐中改名苞孚縣,北宋復(fù)名褒信縣,屬蔡州,即今河南省息縣所屬之包信鎮(zhèn),位于息縣城東北35公里處。于此可見,賴姓祖根在今息縣包信鎮(zhèn)。

    關(guān)于賴姓的系出,有兩種說法:一說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一說出自黃帝世系,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主炎帝后裔說者,基本出發(fā)點是認(rèn)為古代的厲國與賴國為同一諸侯國。《春秋》魯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西晉學(xué)者杜預(yù)注:“厲,楚與國,義陽隨縣北有厲鄉(xiāng)。”此言厲國是楚國的結(jié)盟國,在隨縣北厲鄉(xiāng)。隨縣今屬湖北。《漢書·地理志》云:南陽郡隨厲鄉(xiāng),故厲國也。注:厲,讀曰賴。《通典》、《通考》、《通鑒地理通釋》、《春秋地名考》、《方輿紀(jì)要》等書,皆說賴與厲為兩國。張澍更加明確地說:汝南褒信之賴國,“非炎帝后之賴。春秋滅賴,古本作厲,世以為即厲,非也。《晉志》云:厲、賴二國。”清人顧棟高則謂厲與賴通,實為一國(詳見其所編《春秋大事表》)。又,《康熙字典》釋“烈”字云:“與厲通”,“又音賴”,并引《禮·祭法》注云:“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烈山氏。”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稱:“傳說中的炎帝后裔有四支,可能是屬于古羌人的四個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會種谷物和蔬菜,從夏代以上被奉為稷神。據(jù)說,烈山氏在今湖北的一些地方。烈山氏就是燒山種田的意思。”所謂“燒山種田”,即放火燒山,將草木焚為灰燼當(dāng)作肥料,進行原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刀耕火種)。何光岳《炎黃源流史》強調(diào)“賴又作厲、列、烈”,說:“賴國起源于神農(nóng)氏炎帝之后的一支烈山氏,居于山西介休之烈山,商周時立國于今河南鹿邑之賴鄉(xiāng),后被周所伐,遂南遷至(河南)商城賴鄉(xiāng)。春秋時賴國服屬于楚,后被楚強遷至湖北隨州之厲鄉(xiāng),因楚靈王所迫,再遷厲至(湖北)宜城之鄢地。”

    主張賴國系出黃帝后裔姬姓的說法,見于宋、元之際馬端臨所撰《文獻通考》。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出版的《中國文化大博覽》引《文獻通考》說:“周武王弟叔穎,受封于賴(在今河南省),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后以國為氏。”還說:“賴國舊址,即秦時潁川郡,亦即今河南原許州、陳州、汝寧、汝州諸府州之地。賴氏發(fā)祥于此,族人遂(以)‘潁川’為郡號。”又說:清康熙年間的《御制百家姓》,“以周文王遷于岐山,即西岐,叔穎為文王之子,追本溯源”,將賴氏列為西川郡,稱其堂號為“西川堂”。

    那么,賴氏究竟屬于炎帝世系還是黃帝世系呢?從以上引文看,似乎尚有進一步考證的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見到的《賴氏族譜》均持后一種說法,即認(rèn)為賴氏系出黃帝,源于姬姓。

    賴國滅亡后,其遺民部分被遷至鄢地(今河南鄢陵縣西北),后在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后移治今河南許昌)、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河內(nèi)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形成望族。潁川賴氏由于任官和戰(zhàn)亂等原因,有一支播遷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的一些地方,并在南康郡(治所在今江西贛州)形成望族。所以,《通志·氏族略》說,賴氏“望出南康,潁川、河南”;南宋時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說賴氏“今望出河內(nèi)”。

    《元和姓纂》說:“漢有交趾太守賴先,蜀零陵太守賴文。”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零陵。這說明在漢代已有賴姓人物活動于最南部的嶺南地區(qū),三國時又有賴姓人物在今湖南南部做官。廣東蕉嶺《賴氏族譜》及興寧《賴氏源流》尊叔穎為賴氏始祖,稱漢交趾太守賴先為叔穎的14世孫。叔穎22世孫賴深,初任貴州知府,后升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卜居豐寧(今陜西西鄉(xiāng)),為豐寧賴氏始祖。叔穎25世孫賴忠誠,東晉興寧元年(363年)任虔州知府,因見松陽(今浙江遂昌)山清水秀,遂在當(dāng)?shù)匕布遥瑸樗申栙囀祥_基祖;其曾孫賴遇,東晉時任江東知府,奏請以所居松陽為府郡,晉安帝親題“松陽郡”三字賜之,賴氏復(fù)以“松陽”為郡號。叔穎30世孫賴碩,于南朝宋元嘉末年遷江西寧都,其第三子賴燦,娶丘氏,生7子:昭、德、明、慶(一作廣)、思、永(一作球)、彥。這7人分枝湘、閩、贛、蘇等省,又形成一些支派:賴昭徙居會同(今屬湖南)武村,賴德徙居福建上杭古田,賴明徙居江西宜黃樂安,賴慶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龍南、上猶等地,賴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廣昌及福建巖前等地,賴永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豐、瑞金、南康等地,賴彥任江蘇揚州通判,在當(dāng)?shù)匕布摇Y嚧T還有一孫叫賴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長沙)做官而家于當(dāng)?shù)亍Y嚨碌拈L子賴標(biāo),自上杭古田遷福建寧化縣石壁村,其11世孫賴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湯湖;另兩個11世孫賴祖華、賴祖三于明初由寧化石壁遷至程鄉(xiāng)(今廣東梅州),后又分衍出蕉嶺、平遠(yuǎn)等支派。賴氏譜牒資料還記載:賴氏族人為避楚靈王之害,有改為羅、傅二氏者,以其毗鄰,兼有姻戚關(guān)系,因有賴、羅、傅聯(lián)宗之說。

    又據(jù)道光《云南志鈔·土司志》載:“賴羅義,四川巴縣人。明正統(tǒng)時,兵部尚書王驥征麓川,羅義為左哨把總,隨師有功,令守戶撒。”戶撒即今云南隴川縣戶撒區(qū)一帶。這說明在明初或明以前已有賴氏族人徙居于川、滇一帶。其中,多數(shù)人融入阿昌族。

    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鄭成功之子鄭經(jīng)治理臺灣時期,其部將林杞率隊開墾今南投縣竹山鎮(zhèn),部下有一位姓賴的落籍于當(dāng)?shù)兀煌粫r期,鄭氏部屬還有一位賴姓人,在沙連堡的社寮莊及山腳莊開墾。這是最早自大陸移居臺灣的兩位賴姓人。此后,閩、粵賴氏入臺者絡(luò)繹不絕,見于記載的其清代入臺及在臺活動情形,主要有下列諸項:康熙34年,賴科任雞籠社通事,在大加蚋堡(今臺北市區(qū))開墾荒地;康熙60年,漳州平和縣葛竹社人賴天經(jīng)入臺,在淡水縣擺接堡(今臺北縣板橋市)開墾,是為臺灣新埔賴氏開基祖;康熙61年,在臺灣朱一貴起義隊伍中有很多姓賴的,其中不少是漳州人;雍正5年,粵籍移民賴玉倉與曹姓人倡建今臺北市士林區(qū)的市街;乾隆8年,漳州人賴某與曾、田等姓人合墾于苗栗二堡通宵莊,還有一位賴姓人與林、黎二姓入墾今臺北縣新店鎮(zhèn)公侖里車子路;乾隆20年,賴成盛與業(yè)戶蕭希旦互爭圳水;乾隆25年,賴門林氏居住在今嘉義縣水上鄉(xiāng),捐助柳林村苦竹寺緣田;乾隆43年,住在枋寮街的賴永漢,與街民呈請嚴(yán)禁棍徒嫁禍誣控;乾隆49年,賴欽安與內(nèi)埔鄉(xiāng)民同立昌黎祠觀音廳文宣王祀典引碑;嘉慶9年,賴德水與蘇乾萬等人同立東勢角圳諭示碑;嘉慶13年,賴紹隆立嘉義三山國王廟韓昌黎祠石聯(lián);道光15年,漳州人賴明、賴元吉同墾于今臺北縣金山鄉(xiāng)兩湖村的倒照湖。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賴姓曾被迫改用瀨川、清瀨等日本姓,臺灣土著曾使用日本姓谷山,至1945年臺灣光復(fù)后,賴姓恢復(fù)原來姓,土著奉命廢除日本姓,選用“賴”為姓。在臺灣,賴姓是第15大姓,分為南靖派、日眾公派、國寵公派、太平派、文興公派、念二郎公派、伯二公派、桂嶺貴賢公派、登祥公派、伯三朗公派。

    近代以來,一些賴姓人走出國門,徙居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日本及歐美一些國家,開拓新的事業(yè)。

    在歷史的長河中,賴姓人才輩出,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除上面述及者外,唐代有雩都(今江西于都)人賴棐,乾元中舉進士,拜崇文館校書郎,不就,退居田里;還有光祿少卿賴文雅。宋初有畫家賴祚;宋代有處州(今浙江麗水)人賴文俊,好相地之術(shù),著有《紹興大地八鈐及三十六鈐》等;清流(今屬福建)人賴紱,官終清遠(yuǎn)軍節(jié)度使判官;淳熙初年,荊南人賴文政(即賴五),領(lǐng)導(dǎo)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販、茶農(nóng)起義,反抗南宋政府的壓迫。元代有寧化(今屬福建)人賴祿孫,以事母至孝著聞;天臺(今屬浙江)人賴良,采錄元末人詩,編有《大雅集》。明代有福建人賴天賦,洪武初任興寧主簿;處州人賴原裕,官至戶部員外郎;清流人賴世隆,官編修;永定(今屬福建)人賴先,官終常德知府;廣昌(今屬江西)人賴瑛,剛直明亮,遇事敢言,累官至參政;南康(今屬江西)人賴禮,歷官武功、興寧、沅江知縣,廉介不阿,所至有稱。清代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賴以邠,善畫蘭,雨晴風(fēng)雪,各盡其態(tài),兼長詩詞;清流人賴用賢,事母至孝,又五世同居,為時所稱;永安(今屬福建)人賴珍,詩、文、書、畫俱臻其勝,尤擅長畫蘭竹;城西人賴鏡,工畫山水,筆力遒勁,作詩清削幽異,兼工書,時稱三絕;會昌(今屬江西)人賴方勃、賴方度兄弟及方勃之子賴鯤升,皆工詩,因輯投贈之作為《友聲集》。19世紀(jì)中葉,太平天國有兩位著名的賴姓將領(lǐng):賴漢英、賴文光。賴漢英,廣東嘉應(yīng)州(今梅州市)人,洪秀全妻弟,參加金田起義,1853年升夏官副丞相,屢立戰(zhàn)功,后任東殿尚書,不久,死于楊韋事件。賴文光,廣西人,參加金田起義,于1864年封遵王,轉(zhuǎn)戰(zhàn)陜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屢敗清軍,后在突圍時被俘,英勇就義于江蘇揚州。現(xiàn)代有福建永定人賴際發(fā),建國后曾任建材部部長等職;江西贛縣人賴傳珠,建國后曾任北京軍區(qū)政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賴姓在當(dāng)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98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分布很廣,以廣東居多,該省賴姓約占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54%。賴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所述的阿昌族、臺灣土著外,世居沈陽的清滿洲人有賴姓,滿、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賴姓。作者:謝鈞祥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潘——出自河南固始的姓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