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宮《道德經》真跡之謎
2013/6/25 9:51: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老子撰著的《道德經》也叫《老子》,是一本世界最早、最著名的哲理書,它具有明顯的辯證法思想,為后人所推崇。然而,這部《道德經》卷書真跡在哪里呢?
老子在周朝為官時就已是名揚天下,很多人求救不得。辭官歸隱后,求教者絡繹不絕,把他的話記得于竹簡,四處傳頌。老子離家西去到處受到歡迎。還沒到函谷關,關令尹喜就感到天氣異常,紫氣東來,氣象一新。他親率屬下,遠道迎接老子入關。入關后暢敘別離之情,通宵太旦。從談話中他發現老子微妙玄通,比他的想象高得多。就要求老子駐足關上,靜下心來創寫一冊論著。老子見推辭不掉,就著起書來,他下了很大氣力,專心致致地把自己一生的見地撰文成章,這就是叫絕天下的老子《道德經》。老子寫完書后執意離去,尹喜只好相送出關。尹喜送走老子后,就把《道德經》當作老子供奉,手不釋卷,晨夕苦讀,越讀越覺學問非淺,哲理明晰,令人叫絕。尹喜怕久而久之會弄破此書,就自己重新抄寫一遍,置于案頭,而把真跡當作傳世珍寶深藏密室。尹喜一生沒離開過這本書,從中大徹大悟許多事理。直到彌留之際,他才把兒子叫到眼前,把《道德經》傳于兒子珍藏。并慎慎交待“此乃家寶,要世代珍藏,不可外傳。”從此,尹喜的手抄本《道德經》流傳于世,而真跡音信遙無。
有關《道德經》真跡有兩種說法,一傳:唐朝李皇以老子為祖宗,對《道德經》極力推崇,尹喜后代尹良將真跡獻于唐王李隆基,李隆基下詔在太清宮增建藏經樓,把真跡藏于樓上,命重兵看守。安史之亂,叛軍火焚太清宮,《道德經》真跡與樓臺殿宇毀于大火。另傳,太清宮的《道德經》是復制品,真跡藏于宮院,但也在戰亂中遺失。究竟《道德經》真跡是毀是存,是留是失,至今仍是一個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