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出身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流寓江東的北方世家大族。少以清談知名,在當時很有名氣,就是不愿當官,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威逼下,當了一個月的官,就又隱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常與王羲之、孫綽等游山玩水,吟詩談文。謝家在朝廷擔任要職的人很多,后來他的弟弟謝萬因喪師辱國被削職為民,四十多歲的謝安為替謝家爭一口氣,才出來當官。因為他長期隱居東山,后人把他重新出來做官稱為“東山再起”。
謝安出山后,挫敗桓溫篡位,執掌朝政,施政寬和,“鎮之以和靜”,不以小察為事。與桓溫的弟弟桓沖同心保護帝室,為了拱衛京師,培植朝廷軍事實力,將北來僑民征募為北府兵,由侄謝玄統率,改變了荊、揚兩重鎮的均勢,朝廷內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
太元八年(383年),苻堅以號稱百萬之眾伐晉,并揚言,只要自己的士兵把馬鞭扔到江里,就可以堵塞江水,順利過江。結果謝安以八萬兵力在淝水把苻堅軍隊打得丟盔棄甲,四下逃跑,聽見風聲和鶴鳴,都以為是追兵趕來;見到八公山上的樹木都以為是伏兵(這就是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由來)。
淝水之戰的勝利,使東晉又度過了一次亡國的危機,廣陵作為東晉最重要的軍事重鎮的地位也被牢牢確立。謝氏門庭一時顯赫起來,政治地位也隨之到了頂峰。朝廷內外雖多數人稱頌謝安功勛,但也有人妒忌進讒。這一來,就被晉孝武帝猜忌。謝安也十分清楚,功高震主,位顯遭妒,便激流勇退,上奏朝廷,說趁苻堅新敗,自己掛帥北征,司馬曜準奏,謝安離別京師來到謝玄的軍府駐地廣陵。
廣陵城東北六十里有一處高地,名叫“步丘”,地處南北水道之邗溝旁,是軍事要沖,攻守兼備。謝安就在這兒修筑了“新城”,準備抵御前秦,就是現在的邵伯鎮。
壘筑成以后,謝安出壘視察,眼見得西邊湖面廣闊,煙波浩渺,頓覺心曠神怡。再看東面,阡陌縱橫,良田無垠,這幅美景使謝安激動起來,便派人去建康把全家老小、奴仆統統遷來廣陵,打算在此長久安居頤養天年。相傳,天寧寺的前身就是謝安的府第。
謝安從建康到廣陵,又從廣陵移至步丘,重新過起安逸閑適的生活,經常帶著歌伎舞女到四鄉游玩,又在他認為合適的地方,建起若干別墅,今日江都縣的邱墅、戚墅、喬墅、周墅、桑墅、樊墅以及江邊的楊墅,就是傳說中的“謝安七墅”。
謝安居住新城期間,關心百姓農桑生計,經常到四境視察,他覺得步丘周圍地勢是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西北為湖,湖西高亢,湖水一經跌落,環湖糧田每因缺水灌溉而干旱失收,湖東地勢低,一旦湖水陡漲難以渲泄時,便洶涌東注,又造成東部澇災,以至旱澇頻繁,災情不已。謝安為治理此患,便下令在步丘以北二十里處,取南北向筑一攔水大堤(稱為埭),調節上下水位,堤壩筑成以后,既治理了水患,又可引水灌溉,使得高處無旱,低處無澇,上下兩利,萬民稱頌。
他的重孫謝靈運在撰寫《西征賦》時,還歌頌了這位老祖宗建城筑埭的業績,賦中寫道:“造步丘而長想,欽太傅之遺武。思嘉遁之余風,紹素履之落緒。民志應而愿稅,國屯難而思撫。”
雖說步丘風景宜人,但謝安還是懷念舊日隱居的東山,于是趕制泛海之裝,計劃重返會稽。一切準備就緒。不料此時卻生起病來,病情日篤,孝武帝雖然對他疏遠日久,因念及他的功勞,特遣使將他接回建康,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了,享年六十六。謚號文靖。追贈太傅,故后世稱其為“謝太傅”。
步丘人民感其恩德,為了永遠紀念,為他建了一座甘棠廟,馨香祭祀。甘棠本是樹名,因為周代有個名叫姬奭(shi示)的,周游南國,宣傳文王的德政,有時就住在甘棠樹下。后來百姓愛人及樹,不忍砍伐。當他被封到召地,人們就稱他為召伯。當時的步丘人就把謝安比成甘棠樹下的召伯。甘棠廟又叫謝太傅祠,至今,邵伯鎮上的這座甘棠廟還在。后世的揚州謝氏家族便在春聯上自豪地書寫:“功成淝水,蔭芾甘棠。”因“召”、“邵”同義,步丘的地名也改稱邵伯了(邵伯又有甘棠之稱)。
今市政府東大院門前的兩棵歷經滄桑的大白果樹,相傳就是謝安種植的,后來人們在樹旁建了座謝公祠(在道路拓寬時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