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破解農村影視文化困局之探索
本報記者 張舒娜 通訊員王乾 文/圖
早在1963年拍攝的《朝陽溝》曾作為樣板戲風靡全國,40余年后的今天仍廣為流傳、久唱不衰。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范,也明證了豫劇有其頑強的藝術生命力,戲曲電影市場龐大。而今的農村,一方面是戲曲電影的沉寂,一方面是基層百姓的呼喚,在有著極其濃厚的戲劇文化氛圍、擁有豐厚精湛的地方戲資源和優秀的創作團隊的河南,這是個令人尷尬的局面。作為傳統“放映人”的周口市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籌拍的第一部戲曲數字電影《農家媳婦》的封鏡,打破了這一局面,讓大家看到戲劇電影的希望。此舉也開了全國農村數字電影院線自拍電影的先河。
1
地方戲曲,土生土長的魅力
麥秸垛、紅磚墻、小麥田地路邊楊……這種中原農村司空見慣的場景,真實地出現在銀幕上,你很難說清這是電影還是生活。把它糅和成既是電影又是生活的,是周口市新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
有別于西部蒼涼荒漠、東北林海雪原、東部碧海藍天、南部都市風情,這部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拍攝的農村戲曲電影《農家媳婦》,屬于地地道道的、打上中原文化烙印的本土電影,題材是農家故事、體裁是豫劇,拍攝地也是周口項城市鄭郭鎮一個普通鄉村楊營村。
劇本改編自項城市劇作家創作的現代戲劇農家三部曲的第一部《農家媳婦》,幾年前就由項城市豫劇團自編、自導、自演,以舞臺劇出現的《農家媳婦》屢獲殊榮,在河南省第十屆縣(區)級戲劇大賽中獲得包括演出金獎在內的7項10個大獎。近年來先后在河南、山西、河北、安徽等地演出500多場,場場時而掌聲雷動,時而沉寂無聲勝有聲。
項城市劇團作家李泓在劇本中展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新面貌和農民獲得生活滿足后的精神追求,把孝敬老人這一主題賦予新的內容。濃墨重彩地塑造了折射著真善美光輝的農家二兒媳周玉蘭,批判了不賢不孝的大兒媳賈香香。
影片內容和形式耳目一新,語言幽默詼諧,演員們唱腔圓潤婉轉。導演王建偉在編導時注重演員情感的細膩傳神,讓人們深思的同時深挖人物內涵精神,追求打造地方特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