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莊園內徽雕風格的雕刻讓人嘆賞不已:門楣之上,磚雕豐富多彩,形式千變萬化,牡丹、蝙蝠、鹿(象征富、福、祿、壽)等,栩栩如生;房子屋脊處,纏枝花卉或蓮紋,各展百姿,且多為連續的花紋;正脊、脊頭、樨頭處又間砌奔馬、水牛、云龍等走獸。這些采用的都是技術難度較高的透雕、圓雕技法,活潑多姿,引人入勝。
最值得稱道的是門樓之上的木雕,可謂徽雕中的精華之作。在西建筑群門樓之上有一“百龍競翔圖”,是用名貴的楠木透雕、圓雕而成,佇立在大門之上,瓦檐之下,遒勁的刀法在楠木上凸顯渾圓而富有質感的龍身,卷舒出沒于云朵之中。百龍或昂首向上,似欲翱翔于蒼穹;或怒目奮爪而下,似欲吞噬一切;或曲身弓背,似欲騰身而去。在鄧城人的記憶里,最為有名的雕刻應該是“十八學士下瀛洲”的木雕,刻畫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18學士成仙后帶著童子、毛驢前往瀛洲仙島的神話故事,形象飽滿,纖毫畢見,但已經被破壞掉,現在取而代之的是紅衛兵標語。為了雕刻這個木雕,當時葉家專門重金請來當時著名的徽雕大家李德秀,花費3年時間才雕刻而成。
葉氏莊園始建于康乾盛世,其后一百余年不斷續建,至咸豐時方大略完備,共耗白銀百萬余兩。一號院名為“三進堂樓院”,葉方科歷經7年的前期準備,和其子葉敷梓親手創建,后由葉敷梓長子葉含文繼承。二號院名為“五門照”,葉敷梓次子葉含明居住。三號院名為“高門臺”由葉含文次子葉兆先續建。
葉家并非鄧城“土著”。他們的祖籍在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明末清初因“官派移民”輾轉來到西華縣今葉埠口地界。葉埠口在沙河北岸,與鄧城一河之隔。相傳葉氏先祖葉紹逸、葉紹孔兩兄弟落腳葉埠口“黃葉村”,他們開荒種地,生計艱難,后因一番奇遇扎下根來。 據傳,葉家在“黃葉村”時曾找人算過命。算命先生說,葉家在“黃葉村”不利,葉乃樹葉之葉,樹葉怕黃,故難發達。葉紹逸家至第五代決定搬遷到鄧城,并從此迅速發達起來,成為良田萬頃、家財萬貫的豫東首富。
葉氏莊園的整體建筑為我國北方典型的灰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其建筑氣勢磅礴、用材講究、雕刻細膩、構造牢固,且布局合理、陪襯得當,充分反映了清代民居建筑的風格與特點,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建筑規模最大的清代民間莊園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民間歷史、建筑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周口文物考古管理所 焦華中)【原標題:鄧城葉氏莊園: 清代豫東最大的地主莊園】